杏蟹小魚-avatar-img

杏蟹小魚

79 位追蹤者
小小建築人,在建築師事務所擔任4.5年專案後,開始自我懷疑作為房地產市場的螺絲釘是否是我想要的。因緣際會下進了不動產政策執行中心,默默邁入第5年,都市計畫、地政、法律、文資、工程等跨領域的合作讓我在畢業後重拾學習的動力。 在母校建築系系刊寫一些學習經驗及閱讀心得,希望多一些不同領域的交流。
avatar-img
75會員
4內容數
建議可以追蹤作者,我比較常發文在金大建築系刊(https://vocus.cc/salon/nqusuda)。只是發的內容需要一直糾結,所以開了自己的沙龍(筆記)放一些比較短的紀錄。多是從限時動態(比較即時)的短紀錄整理來的內容,比較零散,沒有特定主題,應該會放一些閱讀或活動筆記。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這是由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籌辦的特展「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的系列講座之一。講請到實踐大學的蕭有志老師以及中原大學的陳宣誠老師,分別分享了廣慈社宅及斯文裡三期公辦都市更新的公共藝術,讓我們思考公共藝術與社會住宅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謝謝杏蟹小魚的詳細介紹,也推政治實況與反思 : )
作者從一位身在異鄉的女性經歷切入幕府末期的江戶,比起課本上的日本年代記事,更能理解當代從上至下的運轉邏輯。主角的經歷描繪出日本幕府末期大城市與鄉村地區的生活樣貌,及天皇都與江戶城、藩屬國的文化差異。書中也加入國際情勢的說明,讓讀者得以窺視19世紀東亞的發展,及開啟一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區的始末。
Thumbnail
「以女性為主體的書寫能夠較容易跳脫為權力服務的官方歷史論述,也能較具體的描繪出當代社會的生活面,成為建構地方與集體記憶的意象?」這句話的提問很棒。我的研究方向跟教學基礎都是如此直接設定,也因此未曾認真考量是否可證。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字數默默爆~~~得好啊北美館的展會找時間過去看看另外也推薦學弟妹們採訪殷老師的podcast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oyecw6m0x9c0862vusxz8q9/platforms
這本書用很具故事張力的方式寫穆赫塔的傳記,藉由穆赫塔作為阿拉伯裔美國移民二代的成長過程,可以看到美國舊金山光鮮亮麗下的移民社群。而在他返回家鄉葉門發覺當地的咖啡歷史,並設法支持在地咖啡產業的過程中,也帶讀者走進複雜的阿拉伯世界,發覺葉門的咖啡歷史與傳統部落的文化。
Thumbnail
我也看過這本書吔!看完還特地去舊金山的藍瓶找了一下有沒有賣葉門咖啡,可惜當時沒找到~~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以老師與學生的成長故事刻畫不同世代的煩惱與壓力。閱讀過程中能漸漸體會,有些抉擇後的失望與放棄是不是因為年輕,只是單純的人生常態。這是本讀起來很快,卻能在閱讀後的未來細細回味每一個過去的書。
Thumbnail
「還沒建立自我標準的時期,就必須思考,自己想要什麼」真的非常不容易。這確實是這幾年來,甚至準確地說,自你們這屆畢業後一直不斷思考所得出的結論。一方面是幾乎沒有來自上一代的模範,至少說那些模範已經不是你們所想要的了;二方面,似乎,新的模範好像也還沒建立起來。最常聽到的大多是想耍廢想躺平。大一大二談設計想引導時得到這個回應說真話還真的超級不知道怎麼帶。偏偏(打到此時發現已岔題)還真的一大部分的學生都是這樣的回覆,而且,畢竟學生在家也真的都是想耍廢想躺平(當然我也是,只是差別大概是邊看電視邊不得不寫作文,或者邊躺床上邊不得不寫作文.......)。
閱讀傳記很適合用來為迷茫的人生尋找方向,建築系的學習過程充滿探索(很多課題)與對話(很多討論和評圖),畢業許多年後我才漸漸體會,空間設計——不論是建築、都市還是環境都是一種哲學式的辯證,而不是科學式的解答,你只能從不斷拆解問題和嘗試回答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和別人都最能接受的答案。
Thumbnail
《關於坐下這件事》談得確實是「坐下」這件事情。書中前半部提到不同文化對於坐下的表現,演化出歷史上不同的座椅型態,然後是地理大發現後文化交流對椅子的影響,再到工業革命之後技術進步與多元材料的運用,以及社會生活習慣與生產方式的轉變,都是椅子與坐下的文化意義與形象改變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真是妙趣橫生,結合文化的椅子發展史還有你介紹的展覽都很精彩。
當我們討論「博物館建築該長什麼樣子」時,其計畫範圍中典藏、研究、展示以及教育等活動其實是可以藉由與地方互動而將部分機能轉嫁至既有的公共空間,或將地方既有的活動嫁接進博物館的機能中。
Thumbnail
看到國家人權博物館有感而發。上次有幸能夠參觀二樓女監的生活場域,並聽政治受難者妻子桂芬姐的人生故事導覽。除了空間上有權力凝視的空間形塑之外,也有在監獄中不同性別適應空間的生活痕跡。而我自身觀察到監獄的通風確實有特別設計過,從今天檢視可能是很優秀的,但是可能在各種防逃獄措施或是加蓋象徵威權的牆體裝飾下,變得四不像,很值得大家重新思考跟理解它。
這本書介紹雙北地區22個各具特色的兒童公園,打破以往對「公園遊樂設施」只有藍黃紅三色,廉價塑膠配橡膠軟墊,以及只比我高一點的印象。同時請兒童心理師、職能治療師來說明,各種遊戲行為對兒童的重要性,且具一定危險性的遊戲方式其實有益於兒童身心發展。
Thumbnail
看完後會想多了解空間利用的共融設計以及封街活動的多元樣貌
《鬼魅豪宅》以臺灣房地產現況為題材,並演繹興建更多「可負擔」住宅解決居住問題,反而變相製造更多問題的過程的小說。故事開始在臺灣未來的時間,作者推敲了過度炒房的臺灣未來30年從已開發國家倒退至第三世界的社會狀況,並以倒敘的方式探究一座整體開發的造鎮案如何從良好的居住政策變成廢墟鬼城的過往。
Thumbnail
會卡住應該是打算把你的知識跟他的劇情串在一起的原因。是很棒的嘗試。「不讓人民的稅賦負擔增加,但隨地價哄抬而形成的空間成本不也是變相增加人民負擔嗎?」這句也很棒,讓我想到以前(20多年惹)上課台北市都發局官員談到截彎取直的政策引導地價上揚雀躍的表情。那時沒多想,後來越想越不對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