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蟹小魚
小小建築人,在建築師事務所擔任4.5年專案後,開始自我懷疑作為房地產市場的螺絲釘是否是我想要的。因緣際會下進了不動產政策執行中心,默默邁入第3年,都市計畫、地政、法律、文資等跨領域的合作讓我在畢業後重拾學習的動力。 在母校建築系系刊寫一些學習經驗及閱讀心得,希望多一些不同領域的交流。
杏蟹小魚
小小建築人,在建築師事務所擔任4.5年專案後,開始自我懷疑作為房地產市場的螺絲釘是否是我想要的。因緣際會下進了不動產政策執行中心,默默邁入第3年,都市計畫、地政、法律、文資等跨領域的合作讓我在畢業後重拾學習的動力。 在母校建築系系刊寫一些學習經驗及閱讀心得,希望多一些不同領域的交流。
24
篇文章
0
專題
1
NFT
0
勳章
50
追蹤者
102
追蹤中
追蹤
贊助作者
文章
出版專題
NFT
勳章
熱門
・
全部
排序
買房的故事,讀《鬼魅豪宅》
《鬼魅豪宅》以臺灣房地產現況為題材,並演繹興建更多「可負擔」住宅解決居住問題,反而變相製造更多問題的過程的小說。故事開始在臺灣未來的時間,作者推敲了過度炒房的臺灣未來30年從已開發國家倒退至第三世界的社會狀況,並以倒敘的方式探究一座整體開發的造鎮案如何從良好的居住政策變成廢墟鬼城的過往。
發佈於
Q&A金大建築系刊
2023-05-20
14
課程筆記|公共設施保留地的補償與回饋
即使我們期待促進社會公平,將土地的開發或變更後的增值利益回饋社會,也應該區分強度與方式,就這種將土地「變回」原本使用方式的案例應該屬於因環境影響,使土地價值自然上漲,而不是因變更土地使用增加土地價值,比較合理的作法應該是採用增加稅收的方式,取代直接收取回饋金。
發佈於
Q&A金大建築系刊
2023-03-19
14
統計與感覺,2022閱讀報告與看過的書籍們(下)
覺得閱讀事一件蠻孤單的事情,看劇、聽音樂甚至出遊都可以與他人共享,而閱讀先不說難以與他人同步進行,每個人有感觸的部分都需要經過內化,比較難像戲劇那般被普遍的討論。所以讀墨這種以創作活絡的閱讀社群來鼓勵大家閱,同時利用類似等級打怪與收集限量徽章的遊戲方式增加使用者的參與意願都讓我感受出他們經營的用心。
發佈於
Q&A金大建築系刊
2023-02-26
16
統計與感覺,2022閱讀報告與看過的書籍們(中)
對,我也很想問為什麼有(中)!?面對這個沒完沒了、越挖越深的坑,讓我很想掐死過去那個不即時整理閱讀筆記的自己。 不過不得不說,讀墨的另一個好處是比起降低書籍購買價格的「勸買」機制,他們更會舉辦各種活動來「勸讀」。每個月不同主題的閱讀馬拉松活動,讓我在去年接觸了許多不常閱讀的類型的書。
發佈於
Q&A金大建築系刊
2023-01-29
17
統計與感覺,2022閱讀報告與看過的書籍們(上)
工作後的最初幾年有點不習慣沒有「回家作業」填滿工餘時間,被分割的生活偶爾會不知道該做些什麼,除了前幾年準備建築師考試做題目、練手感,到最近2年佛系的等術科過關外,空餘的時間居然默默養成了閱讀習慣。
發佈於
Q&A金大建築系刊
2023-01-26
22
如何看待城市交通,讀《偉大城市的二次誕生》
書中有很多疑問是生活中會有意無意被提出卻無法細想的,我想多少是因為公共空間的治理往往被掌握在技術官僚或是專業者手中,缺乏民眾參與也少有人會思考其中的規劃矛盾。本書比較像是一位交通局長的職業心得,但從她在紐約推動的交通改革可以看見許多與臺灣相似的問題,我想這些經驗可以提供我們看待城市交通的不同觀點。
發佈於
Q&A金大建築系刊
2022-12-30
15
講座筆記|臺北刑務所的美麗與哀愁—探索監獄空間的設計與文化意涵
「榕錦時光生活園區」是一個從調查、修復、再利用,到營運都很用心的案例,不論從歷史或是文化保存的層面都有很多可以談的事情,覺得如果有機會去走走,除了園區不也仿擴大腳步感受周圍經歷許多歷史堆疊而形成的城市空間,同時也建議到服務中心看看刑務所的故事。
發佈於
Q&A金大建築系刊
2022-11-27
17
研討會筆記|2022「村裡村外」全國眷村學術研討會
很喜歡亂入學術研討會,常覺得聽研究者與與評人對答有助於補充一些思考上的疏漏。這場二天的研討會以「眷村」為主題,邀請18位研究者發表研究稿,第一天以文學、社會為主探詢過去對「眷村記憶」的詮釋,第二天則從保存、計畫探討「眷村空間」再利用的可能性。我只參加第二天,我選擇一些有趣的觀點作為分享紀錄。
發佈於
Q&A金大建築系刊
2022-10-29
16
職場分享|當自己成了檢視履歷的人
在事務所仍會看見有些應徵者在不了解業務能容的情況下以「通用版」的作品集應徵,我覺得這在具有經驗的應徵者身上其實蠻忌諱的,如果已經具備一定時間的工作經驗,好好說明過去業務與未來工作的理解相當重要,如果是應屆畢業生,或是卻乏與應徵工作相關的經驗,好好展現自己的人格特質是很加分的方式。
發佈於
Q&A金大建築系刊
2022-08-27
19
論壇筆記|都市土地開發的社會價值:共同的質問與實踐系列活動
這場講座分三部分,首先分享容積政策工具創造了什麼樣的土地市場與城市未來。再研析在既有的容積體制下誰受益?誰負擔?是否值得?如果我們不喜歡現在的居住市場,又該如何改變。最後則討論到近年來談論度最高的社會住宅在臺灣有什麼特點?又如何透過興建社會住宅促成好的居住文化與社會關係?
發佈於
Q&A金大建築系刊
2022-08-11
16
此作者尚未建立專題
看看更多精彩內容
VAF - vocus and friends
此會員尚無此系列 NFTs
看看更多 NFTs
了解
如何蒐集勳章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
先不用,謝謝
前往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