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自殺-自殺防治守門人(1)

2024/01/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與其他死因(疾病、意外)不同的是,自殺是唯一一種完全靠自我意志結束生命的行為,若是從演化觀點來思考,便會覺得這樣的行為極不合理;物種的本能不是會盡力活著然後傳遞基因嗎?怎麼會自我終結這樣的可能性?這種逆反本能的行為又怎麼沒有在演化的過程中消失,還保留下來了呢?如果從個體的角度無法解釋,或許可以試著從群體的角度切入,試問:人類的行為模式中還保留著自殺的舉措,對整體人類的存續而言有什麼幫助?是否可看作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人在某些情況下會走上絕路,而我們應該設法避免那樣的狀況產生;當然了,這可探討出普遍趨勢,同時又極具個體差異。

新聞報導上有時會出現與自殺相關的消息,在有限的時間和篇幅中,我們實在無法確認當事人是因為什麼因素而自殺,新聞所說的,頂多只能當作是困擾當事人的眾多因素之一,或是壓垮駱駝的最後幾根稻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才是比較準確的看法,畢竟自殺是這麼違反生物本能的事情,究竟得滿足多少條件才會觸發這樣的舉措?

人類的生活中充滿了各種人事物,多重因素交織組成了我們目前的生活樣態,促使我們做出各種決策行為。要討論自殺也是一樣,從生物性體質、精神疾病、心理學、社會經濟、家庭、人際關係問題……等等,諸多因素隨著時間累積、加深,使當事人從萌生自殺意念開始,進而擬定自殺計畫,進一步的自殺嘗試,到最終的自殺身亡。在最終那個無法逆轉的結果之前,我們都還有機會將當事人拉回這邊的世界。

在談論自殺防治時,經常使用的口訣是「一問二應三轉介」,這是提供給所有一般大眾在生活中想要幫助身邊親友時,可以牢記在心的重要概念。

首先是「問」,而且是主動關懷地上前詢問。有種迷思是「會不會他本來沒那麼想自殺,被我一問之後反而想到了?」然而實際的狀況往往是當事人會覺得「一般人都避諱這個話題,如果有人願意問、願意聽,真的是得救了。」畢竟自殺又不是什麼巷弄美食或隱藏景點,得要靠誰提醒才知道,自殺反而是大家都知道卻往往避之不談的議題。

「問」的目的是要評估當事人有多高的自殺風險,從自殺意念(頻率、強度、持續)、自殺計畫(工具、地點、手法)、自殺嘗試(曾經做過?),越往後代表風險越高。

你可以間接地問:「你最近是不是感到不快樂?(不快樂到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你是否曾經希望睡一覺之後就不要再醒來?」、「你會不會覺得活著沒意義、沒價值、沒有人在乎?」或者是直接地問:「你是否有想到要自殺呢?」、「會不會有想不開的念頭?」、「會想尋死?想尋求永遠的解脫?」這些都會反映出「自殺意念」,若有,可再進一步詢問當事人是否有自殺計畫,或甚至已經嘗試過自殺了。在詢問的時候,要避免以半開玩笑的方式說:「你該不會想要自殺吧?」、「不要跟我說你想自殺喔!」或許你想要緩和氣氛,但這在當事人聽起來,可能會像是一種拒絕或否定。要謹記一旦自殺身亡是無法逆轉的,需要以嚴肅的態度來面對。

交流是雙向的,「問」的同時當然也就包含了「應」,回應,重點在給予當事人適當的回應和支持陪伴的感受,因此請記得讓當事人放心自在地說,不要太快批評或下判斷(可能會讓對方覺得被否定)、不要太急著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法(除非對方主動詢問)、不要發誓保守秘密(後續你可能需要他人一起來協助當事人)、不要爭辯自殺是對或錯(這在生活中已經充斥很多了)。

在回應時,試著站在同理的角度去感受當事人的心情、思考當事人的需求,不需要急著給出什麼厲害的建議,通常只要先做到允許宣洩就很有幫助了,因為那可能是他日常生活中極度缺乏的,就像前面也提過的,多著重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不必非得得出什麼厲害的目標解方。

5會員
100內容數
本職是諮商心理師。 在這裡放一些以前寫的&正在(想)寫的東西。 現職: 朝陽科技大學兼任諮商心理師 哲石情感心理諮商所特約諮商心理師 台中張老師心理諮商中心特約諮商心理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