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在希特勒的世界裡?讀《黑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們都和希特勒分享著同一星球,也分享著許多他的執迷;我們真正改變的比我們所以為的還要少。我們喜歡我的的生存空間。我們幻想著摧毀政府。我們貶抑科學。我們夢想災難將至。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某種星球的受害者,那麼我們就朝向希特勒更趨近一步。如果我們相信屠殺是猶太人、德國人、波蘭人、立陶宛人、烏克蘭人或任何其他人的與生俱來的特質所導致的結果,那我們就朝向希特勒的世界靠近一步。」(結論〈我們的世界〉)


關於納粹德國、關於猶太人的大屠殺、集中營的研究不曾缺席。讀起《黑土》,在作者縝密且專注的層層剝開他欲告知讀者的真相,卻到了最後一章,思路卻不停留在總結與展望,而彷彿前面的一切大論述只是鋪陳,幾乎是急迫的敲擊響鐘,告訴讀者:我們現在就是活在希特勒式的世界。這恰與他整本書的冷靜對比,直到最後才揭露他真正擔憂之事,他的惡夢。

本書的〈導論〉拉開的序曲,不僅是希特勒所在的世界(時代),也將他的世界觀、對人類的定義點出:他服膺於競爭理論,世界資源有限,人類就是不得不鬥爭、完成鬥爭的生物。他對於猶太人的態度並非當作「對手」、「敵人」,而是視為「非人」、破壞競爭規則者。在他眼中顛倒混亂,是猶太人的發明。只有清洗猶太人,世界才能回到正常的競爭法則。意思是,屠殺猶太人不是他追求的終極地獄,而是完成預先佈置,奪權與發動戰爭,只是前奏,為了讓世界能如他所想的「自然」發展。

作者史奈德教授對於希特勒的心裡分析有些快速(甚至粗略),也對於心裡到行動、推行影響的機制推論過快。不過他說的或許沒錯,希特勒信奉的「生存競爭」甚至不是信仰、信念,這是被灌輸的生存本身。在巨大的毀滅眼前,劃歸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戰爭邏輯。在戰爭摧毀一切的末日景觀,死了一個猶太人便多了一份自己能掠奪的資源,於是人人都可能變成納粹同路人。

作者的獨到之處不在心理層面,在《黑土》中展現的最有說服力的分析,是在他落在地圖上屠殺「真正發生的地點」的眼光。在第八章〈奧許維茲悖論〉裡掀開的令人頭皮發麻的事實是,進入集體記憶的「『奧許維茲』一詞已經成為大屠殺整體的轉喻」,但卻也是因為記憶以如此紀念碑式的聚焦,以至於「人們在記得奧許維茲的同時,大屠殺的大部分卻已悉數遭人遺忘」。換言之,儘管那是不可思議的,人類巨大的惡行實驗場的終極形式,卻是在那裡,才可能有倖存者、見證者。記得奧許維茲,相對忽視了在此之前的無盡的大屠殺,這些並沒有相稱的記憶形式,作者甚至重重的以「便宜行事的象徵物」來稱之。

在此,作者將歷史學家追求真相的最重要的任務指出:一是貫穿首尾的,所謂納粹的歷史與我們的當代並非真正遙遠,而希特勒這樣的人並非與我們是截然不同的人。歷史並非對遙不可及的事物的懷想,而是真正的面對當代的我們存在;另一個就在此,即使在正當化甚至神話化的政治正確論述中,歷史學家仍要將目光投向黑暗,傾聽被遺忘的聲音,來不及發出聲響的沈默。

史奈德教授對於奧許維茲集中營的警告,正是他撰寫這本書所傾全力去揭露的。

當然,並非要我們不看集中營,而是回到「在此之前」,對於這種裝置的準備。這樣的準備在戰前已經發生,第二章他歸納希特勒引進與加以改造的幾個「發明」(p.70):黨國、暴力的職掌、無政府狀態的輸出、體制的混雜化、無國家狀態的生產、德籍猶太人的全球化、對戰爭的重新定義。這幾個「發明」環環相扣,快速養育了大屠殺的條件。若以較為簡略的方式從這幾點理解全書的重心,「黨國」與「暴力執掌」我們可能不陌生,《黑土》論述卻是建立在「無政府狀態的輸出」、「體制的混雜化」與「無國家狀態的生產」上。我們可以聯想到阿甘本的「神聖人」系列談論到的「例外狀態」:由主權允諾的例外狀態,法被懸置(不是取消),在那裡不受法約束的真空狀態。戒嚴狀態是一例,阿甘本更是將集中營視為終極的機制。所謂的赤裸生命、生命政治的悖論,這樣的「牲人」可以被殺但不能被祭祀的全面佈置裡。而的確,他們兩人都同時將目光聚焦在法學家施密特的理論中。

我們也許未必要循著阿甘本的路來理解,史奈德在此提出的例子相對具體。他點出幾個事實:殺害猶太人不是單純在納粹德國,有更多的發生在波蘭,以及曾被蘇聯佔領又被德國攻佔之地。他讓我們看見經常忽略的事,即二次大戰成為受害者的波蘭,同時是配合著納粹殺害最多猶太人之處。我們若只將目光看見德國發動戰爭,往西線的英法看去,很難看清他對蘇聯的態度。在第四章〈毀滅國家的人〉與隨後〈雙重佔領〉,作者清楚攤開他所看見的核心問題,希特勒計畫最好的施力點,就在摧毀波蘭後,進一步進佔曾被蘇聯瓜分的領地後,找到「『可以為所欲為』大量殺害猶太人的條件」。也就是說,即使是納粹德國的絕對權力,也沒有在以下的地方進行如此順利:蘇聯先於德國統治的雙重佔領區內。蘇聯佔領先毀去了該國家,使人民不具有公民身份,德國在次進佔時就擁有了絕佳的條件,只需當地的人配合著去除蘇聯的影響。不幸的,希特勒成功灌輸猶太人與蘇聯式共產的關聯,因此,最好的執行者不是德國納粹,而是雙重佔領區裡的其他人全是共犯。依此模式,戰爭的目的不在於怎樣的戰略資源,而是變成摧毀國家乃第一要務,一但摧毀,猶太人就毫無依靠,可以為所欲為。大屠殺發生在雙重佔領區,德國進佔的蘇聯土地,以及納粹靠戰爭成功摧毀的國家(當然,存活率最低就是雙重佔領區)。


作者引用漢納鄂蘭:「唯有對那些無國家狀態的人可以為所欲為。」指明了史奈德教授在《黑土》把握住的核心。先要創造出那些猶太人無國家的先決條件,譬如以戰爭方式。若是仍有魁儡政府,甚至納粹德國本身,也無法無故殺害,得先褫奪公民權,為此稍稍了增加存活率。書的中後半段就圍繞在這些案例分析,看著「平庸的惡」是在怎樣的狀態產生,怎樣某種生存競爭的想像下,可以以非人的態度去對待猶太人。

《黑土》要我們勿忘的是,不但我們都可能成為受害者,更可怕的是我們離加害者不遠,只要我們依舊認為競爭法則天經地義,依舊不顧一切想詆毀國家。與我們的直覺或現有的政治觀念相反,即使現代國家種種惡行難辭其咎,即使現在政治生態令人看不到希望,然而,就算是掌有絕對權力的法西斯,擁有極端處理生命政治納粹德國,這樣的國家,也無法對國內的猶太人如同對待雙重佔領區裡那樣為所欲為。國家、公民,在最差的狀況下(譬如成為法西斯國家掌權)都還不是底線,進入無國家的例外狀態才是真正的地獄:「當國家不在場時,權利都不可能維繫。」

進入〈結論〉前,記得仍然要深吸一口氣,讀讀那些作者不以歌頌的方式,卻如實展現的那些抵抗「平庸的惡」的人。他們這些「正直的少數人」,只有一個共通處:了解自己。結論的沈重,或說整本書的沈重,仍在這裡給予希望。平庸的惡如此容易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劊子手,可是只要了解自己,就足以對抗。這似乎就是我們仍要面對這些歷史的最大意義。納粹離我們並不遠,納粹不是病態特異,是現代國家的產物,甚至集中營也有法學的佈置。

了解自己。花了這麼大篇幅重新論述,不是告訴我們末日如此近,僅僅回到一個歷史學者最大的責任,他最終告訴我們:「了解猶太大屠殺是我們保全人類的機會—也許是我們最後一次機會。」

正直的少數人擁有的不是超人的勇氣,而是這份了解。

本空間收藏朱嘉漢過去累積的短文與評論。 全文開放。若有意願,可小額贊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簡述包曼的著作所畫出的路徑,乃「直接」面對「現代性」——亦即,社會學此一學問,只要問題探究夠深,或讀者能與著述者達成默契,或多或少都在處理著「現代性」的問題。ㄧ如此導讀黃厚銘教授指出,沿著《現代性與大屠殺》(1989)、《現代性與含混曖昧》(1991)、 《後現代性及其不滿》(1997),直到我們手
在談論到納粹德國與其犯下的罪行時,巴黎的佔領時期幾乎不像是我們對於殘酷戰爭的想像,尤其納粹與殘忍、屠殺、蓋世太保之間的等號,西歐文明中心之一的法國首都的陷落,竟毫不血腥與壯烈,反倒令歷史的眼光尷尬。作為讀者、並非專業史學背景者,可以透過閱讀本書將此「無事」當作「真正的事件」,並且需要不亞於其他事件的
蕾拉·司利馬尼一出道,就是巴黎文化圈的寵兒,尤以法國總統馬克宏委託重任,擔任「法文推行形象大使」。 她的文學之路無疑順遂。但我們不免問:作者與作品的「成功」,能否解決促使她寫作的問題之根?又能回應她以文學形式拋出的問題嗎?她在作品裡關注的社會與家庭對於女性的暴力與壓力,少數族裔的歸屬感,若在文
如果有人問起,在怎樣的時候最適合讀《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先讀完杜斯妥也夫斯基其他作品(如《地下室手記》、《罪與罰》)後?稍微熟悉舊俄的小說後?我會說:現在。 意思是,不論基於什麼動機,透過怎樣的方式聽過這本作品,一但有了念頭,請馬上拿起這本厚重的書開始閱讀。帶上的配件越少越好,畢竟任何的評論或是閱
一個徹底坦白過去、面對自己的人,會是什麼樣子?會更清楚明白自己的樣貌、對於自己所為與所思更加的瞭然於心?還是相反? 《告白者》同前作《同情者》,由同一個敘事者的肉體與心靈,受到諸多的苦難。當然,我們知道,即使作者在此作中再度讓敘事者肉體遭逢巨大的、逼迫至瀕死的酷刑(施虐者確實是以刑求的形式施予酷刑
簡述包曼的著作所畫出的路徑,乃「直接」面對「現代性」——亦即,社會學此一學問,只要問題探究夠深,或讀者能與著述者達成默契,或多或少都在處理著「現代性」的問題。ㄧ如此導讀黃厚銘教授指出,沿著《現代性與大屠殺》(1989)、《現代性與含混曖昧》(1991)、 《後現代性及其不滿》(1997),直到我們手
在談論到納粹德國與其犯下的罪行時,巴黎的佔領時期幾乎不像是我們對於殘酷戰爭的想像,尤其納粹與殘忍、屠殺、蓋世太保之間的等號,西歐文明中心之一的法國首都的陷落,竟毫不血腥與壯烈,反倒令歷史的眼光尷尬。作為讀者、並非專業史學背景者,可以透過閱讀本書將此「無事」當作「真正的事件」,並且需要不亞於其他事件的
蕾拉·司利馬尼一出道,就是巴黎文化圈的寵兒,尤以法國總統馬克宏委託重任,擔任「法文推行形象大使」。 她的文學之路無疑順遂。但我們不免問:作者與作品的「成功」,能否解決促使她寫作的問題之根?又能回應她以文學形式拋出的問題嗎?她在作品裡關注的社會與家庭對於女性的暴力與壓力,少數族裔的歸屬感,若在文
如果有人問起,在怎樣的時候最適合讀《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先讀完杜斯妥也夫斯基其他作品(如《地下室手記》、《罪與罰》)後?稍微熟悉舊俄的小說後?我會說:現在。 意思是,不論基於什麼動機,透過怎樣的方式聽過這本作品,一但有了念頭,請馬上拿起這本厚重的書開始閱讀。帶上的配件越少越好,畢竟任何的評論或是閱
一個徹底坦白過去、面對自己的人,會是什麼樣子?會更清楚明白自己的樣貌、對於自己所為與所思更加的瞭然於心?還是相反? 《告白者》同前作《同情者》,由同一個敘事者的肉體與心靈,受到諸多的苦難。當然,我們知道,即使作者在此作中再度讓敘事者肉體遭逢巨大的、逼迫至瀕死的酷刑(施虐者確實是以刑求的形式施予酷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生活在同一顆行星上,關鍵是我們要認清雖然我們屬於不同的宗教,國家,膚色,但所有人類都生活有同一個小星球。 - Benjamain Ferenze (American Lawyer)*
Thumbnail
人類總是追求更好的生活,但社會卻充滿著分裂。在政治、文化、以及生活的各個層面,無論是地理上的小範圍還是個人心靈的獨立世界,人們都似乎不願意看到更大的外界。然而,認識世界的重要性是為了突破自我,並對社會與地球盡一份力。這是一個關於內心迷失、掙扎追求更好的思索之旅。
地球上大多數的人都離開了,因為戰爭,雖然沒用到核武,但生物兵器和生化兵器早已讓地球殘破不堪,人類開始尋找根源,大多數的人是不相信的,但他們決定賭一把。
Thumbnail
很推薦本書,看完後打破許多我長期以來對納粹大屠殺事件的刻板認知,作者提摩希.史奈德是當代美國研究中東歐歷史的專家,先前看了他寫的《民族重建:東歐國家克服歷史考驗的旅程》,驚為天人,所以就下單買了這本書跟還沒看的《血色大地》。 史奈德寫的歷史書,不單純是耙梳歷史細節,發掘被人忽視的真相,同時還有很清
當你執著於輪盤一定要出現某個數字,而長期處在焦慮不安的狀態下時,你已失去了最重要的東西:自在和平靜。 你可以全然去體驗無常下的因緣聚散遊戲,但切記: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Thumbnail
想盡辦法避免談論難以啟齒的話題,卻沒想到那些話題正能解放我們。「深愛著一個人到害怕失去」、「成品不夠完善,公開會遭受批評?」都是脆弱。匱乏文化的最大傷害,是讓我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現今社會充滿:自卑、比較、抽離。無法展現脆弱就無法拉近親密關係,溝通和分享能摧毀自卑。。
我們存在世界裡,世界是我們的主體也是客體,超越這個世界,這世界才能與真我融為一體.這是人類內在得神性的自我要求.也是最終的生存目的.
Thumbnail
2023年端午連假最後一天,與雙胞胎女兒AB寶及她們邀約的幾位朋友一起用餐,聊到最近很夯的#me too話題,我跟老婆大人感慨:「想不到林昭亮也上榜了!」 見那群年輕人沒什麼反應,不禁嚇了一跳:「難道你們不知道林昭亮是誰?!」五個見多識廣的年輕人搖搖頭說:「從來沒聽過!」不過他們馬上拿出手機搜尋,
Thumbnail
這幾年的社會氛圍讓我越來越有一種笑貧不笑「壞」的感受,而我們對於生活許多面向也愈加不信任。個人的力量很小也很大,想改變這個社會,我們或許可以從「關心政策」開始。
「我們都和希特勒分享著同一星球,也分享著許多他的執迷;我們真正改變的比我們所以為的還要少。我們喜歡我的的生存空間。我們幻想著摧毀政府。我們貶抑科學。我們夢想災難將至。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某種星球的受害者,那麼我們就朝向希特勒更趨近一步。如果我們相信屠殺是猶太人、德國人、波蘭人、立陶宛人、烏克蘭人或任何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生活在同一顆行星上,關鍵是我們要認清雖然我們屬於不同的宗教,國家,膚色,但所有人類都生活有同一個小星球。 - Benjamain Ferenze (American Lawyer)*
Thumbnail
人類總是追求更好的生活,但社會卻充滿著分裂。在政治、文化、以及生活的各個層面,無論是地理上的小範圍還是個人心靈的獨立世界,人們都似乎不願意看到更大的外界。然而,認識世界的重要性是為了突破自我,並對社會與地球盡一份力。這是一個關於內心迷失、掙扎追求更好的思索之旅。
地球上大多數的人都離開了,因為戰爭,雖然沒用到核武,但生物兵器和生化兵器早已讓地球殘破不堪,人類開始尋找根源,大多數的人是不相信的,但他們決定賭一把。
Thumbnail
很推薦本書,看完後打破許多我長期以來對納粹大屠殺事件的刻板認知,作者提摩希.史奈德是當代美國研究中東歐歷史的專家,先前看了他寫的《民族重建:東歐國家克服歷史考驗的旅程》,驚為天人,所以就下單買了這本書跟還沒看的《血色大地》。 史奈德寫的歷史書,不單純是耙梳歷史細節,發掘被人忽視的真相,同時還有很清
當你執著於輪盤一定要出現某個數字,而長期處在焦慮不安的狀態下時,你已失去了最重要的東西:自在和平靜。 你可以全然去體驗無常下的因緣聚散遊戲,但切記: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Thumbnail
想盡辦法避免談論難以啟齒的話題,卻沒想到那些話題正能解放我們。「深愛著一個人到害怕失去」、「成品不夠完善,公開會遭受批評?」都是脆弱。匱乏文化的最大傷害,是讓我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現今社會充滿:自卑、比較、抽離。無法展現脆弱就無法拉近親密關係,溝通和分享能摧毀自卑。。
我們存在世界裡,世界是我們的主體也是客體,超越這個世界,這世界才能與真我融為一體.這是人類內在得神性的自我要求.也是最終的生存目的.
Thumbnail
2023年端午連假最後一天,與雙胞胎女兒AB寶及她們邀約的幾位朋友一起用餐,聊到最近很夯的#me too話題,我跟老婆大人感慨:「想不到林昭亮也上榜了!」 見那群年輕人沒什麼反應,不禁嚇了一跳:「難道你們不知道林昭亮是誰?!」五個見多識廣的年輕人搖搖頭說:「從來沒聽過!」不過他們馬上拿出手機搜尋,
Thumbnail
這幾年的社會氛圍讓我越來越有一種笑貧不笑「壞」的感受,而我們對於生活許多面向也愈加不信任。個人的力量很小也很大,想改變這個社會,我們或許可以從「關心政策」開始。
「我們都和希特勒分享著同一星球,也分享著許多他的執迷;我們真正改變的比我們所以為的還要少。我們喜歡我的的生存空間。我們幻想著摧毀政府。我們貶抑科學。我們夢想災難將至。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某種星球的受害者,那麼我們就朝向希特勒更趨近一步。如果我們相信屠殺是猶太人、德國人、波蘭人、立陶宛人、烏克蘭人或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