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的諷刺:馮內果《貓的搖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科學與宗教兩者之間有何相同的關鍵字?真理?信仰?生命?虔誠?

馮內果或許會告訴我們一個不太容易想到的:末日。

從古至今,激發人最多關於末日到來的想像的,正是宗教。然而,如今讓這想像的末日成為可能的,則是科學。




《貓的搖籃》的故事乍看複雜、瑣碎,敘事者的追尋總是歧出與迷失,讓人搞不清楚方向。這本書的架構令人忍不住想起伏爾泰的《憨第德》。不僅是讓角色們有天馬行空的際遇,或總是會在關鍵時刻聚在一起,問題不但不會解決且引發更多問題。除了這些以外,馮內果與伏爾泰最大共同處,是對於教條主義都毫不留情批判。

只不過,伏爾泰是讓角色受到各種現實的折磨與打擊。馮內果則走相反路徑:《貓的搖籃》每一位角色,所受的慾望或觀念驅使,總使他們遠離現實且失去現實感,最後讓他們可以輕易毀滅世界。

書名本身提供了多重了線索。「貓的搖籃」是花繩遊戲的一種圖案。是(虛構的)原子彈之父菲利克斯·霍尼克唯一會在孩子面前擺弄的遊戲。

作為傳記記者的敘事者,追尋原子彈發明者子女的下落,詢問出他們對父親的記憶,好觸及原爆時作為原子彈的發明者的內心狀態。發明這個毀滅性武器的人,內心住著什麼?答案或許就跟科學家的么子紐頓所說的一樣:「貓的搖籃」裡,沒有貓,也沒有搖籃。這本質是欺騙,是個想像力的遊戲。

這正是危險之處。菲利克斯·霍尼克專注於科學研究時,跟他熱衷於遊戲時一樣,投入且不問後果。只顧自身興趣而不顧對他人的影響。科學與技術本身對他而言就是價值。所以當你去問「為什麼?」,去追問他當初設想著怎樣的後果時,他本人可能只會說:好玩。一個可能假設出現,就證明可行,如此而已。就像菲利克斯·霍尼克最後不為人知的發明「冰-九」,就完全是出自於個人興趣的發明。

馮內果給出了文學上最恐怖又幽默的假想:瘋狂科學家隨意發明出毀滅世界的小藥丸,而恰好落入三位各有其身心問題的子女身上。

敘事者像班雅明所描述的歷史天使一樣,越看著歷史的核心,越被核心爆發出的風暴吹遠離。這陣虛無的風,便是未來,人類毀滅自身的未來。

敘事者的追尋勢必是空無的,因為他並非一位有信念與良知者。相反的,他是小說傳統中不可靠的敘事者。敘事者信奉一個充滿虛無教義、以虛幻的術語取代正常觀念,只靠個人主觀認知去確認教友的布克農教。

這一切的相關人等,全部聚集在一位魅力型領袖建立的遺世獨立島嶼。這個島嶼是布克農教的發源地,亦是創教者。國家最高領導暱稱「爸爸」,但實際上是個行將就木,且並不堅持任何願景之人。整個世界也因為他個人的厭世而開啟了毀滅。

在此,馮內果給了我們最後一個末日的可能條件:政治。獨裁者的愚蠢決定,毀滅的不只自己,也使全人類在劫難逃。我們不難看出馮內果對於冷戰時期意識形態的批評。

宗教、科學、政治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我們盲目信仰時。不管多麼純善、無害、無涉於世,都是危險的。尤其當我們的信仰成為教條而不質疑,只顧前進而不反思,只去行動而沒有思考後果時。一但我們把這些本身視為絕對的價值(宗教總是善的、科學總是進步的、政治總是不容挑戰),而脫離了現實時,就會成為極為危險的,使人失去人性,變得自私且無法考慮行動的後果,最後造成毀滅的解果。

不論是這本《貓的搖籃》,或是大家較為熟知的《自動鋼琴》與《第五號屠宰場》,馮內果的科幻與反烏托邦式的小說,充滿了現實感。他的小說不會讓人忘記現實,而是相反,讓我們回望起現實時,感到無比警惕。

為何馮內果的作品總是充滿無所不在的諷刺?因為生活中充滿讓我們忘記現實、遠離人性的事物,那些令人無法自拔、心靈麻木。而小說家的諷刺,總是讓我們有機會拉開一個距離,重新想起我們活在怎樣的世界,而這就是人性回歸的可能之處。

馮內果就是小說家不需說教的最好例證。


本空間收藏朱嘉漢過去累積的短文與評論。 全文開放。若有意願,可小額贊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果有人問起,在怎樣的時候最適合讀《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先讀完杜斯妥也夫斯基其他作品(如《地下室手記》、《罪與罰》)後?稍微熟悉舊俄的小說後?我會說:現在。 意思是,不論基於什麼動機,透過怎樣的方式聽過這本作品,一但有了念頭,請馬上拿起這本厚重的書開始閱讀。帶上的配件越少越好,畢竟任何的評論或是閱
一個徹底坦白過去、面對自己的人,會是什麼樣子?會更清楚明白自己的樣貌、對於自己所為與所思更加的瞭然於心?還是相反? 《告白者》同前作《同情者》,由同一個敘事者的肉體與心靈,受到諸多的苦難。當然,我們知道,即使作者在此作中再度讓敘事者肉體遭逢巨大的、逼迫至瀕死的酷刑(施虐者確實是以刑求的形式施予酷刑
《伊索寓言》也許是我們聽過最多當中故事,卻又最少直接閱讀的書之一。這些寓言故事可能在我們口中轉述多遍,卻毫無所覺。在一定的程度上,我們與不同的時代、不同地區與語言的人一樣,以記憶乘載著這些故事,並將之轉述。 我們很難想像成長過程中,當中一兩個故事都沒聽過的人。 試想一下,當初最早跟我們講述這些故
當你閱讀這本書,企圖理解這個故事,了解這個從大歷史的殘骸中試圖打撈起的人物。你會發現,這其中述說的,不僅是這位蘇聯氣象學家的故事本身,更是敘事者怎樣發現這故事,如何說這故事,怎麼感受與處理這段史料的「故事」(是的,這也是某種故事)。作者的聲音克制,卻無所不在,不避諱的向我們展現他的處理姿態。換言之,
如何進入普魯斯特的歡愉時光? 1896年6月,年屆25歲的馬塞爾·普魯斯特出版第一本書《歡樂時光》。書名直譯「歡愉與時日」,擬仿了希臘詩人海希奧德的詩集《工作與時日》。 若希臘詩人主張工作且貶損休閒,普魯斯特則崇尚每日的歡愉。 雖然,儘管當初這本書有大作家法朗士(Anatole FRANC
如果有人問起,在怎樣的時候最適合讀《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先讀完杜斯妥也夫斯基其他作品(如《地下室手記》、《罪與罰》)後?稍微熟悉舊俄的小說後?我會說:現在。 意思是,不論基於什麼動機,透過怎樣的方式聽過這本作品,一但有了念頭,請馬上拿起這本厚重的書開始閱讀。帶上的配件越少越好,畢竟任何的評論或是閱
一個徹底坦白過去、面對自己的人,會是什麼樣子?會更清楚明白自己的樣貌、對於自己所為與所思更加的瞭然於心?還是相反? 《告白者》同前作《同情者》,由同一個敘事者的肉體與心靈,受到諸多的苦難。當然,我們知道,即使作者在此作中再度讓敘事者肉體遭逢巨大的、逼迫至瀕死的酷刑(施虐者確實是以刑求的形式施予酷刑
《伊索寓言》也許是我們聽過最多當中故事,卻又最少直接閱讀的書之一。這些寓言故事可能在我們口中轉述多遍,卻毫無所覺。在一定的程度上,我們與不同的時代、不同地區與語言的人一樣,以記憶乘載著這些故事,並將之轉述。 我們很難想像成長過程中,當中一兩個故事都沒聽過的人。 試想一下,當初最早跟我們講述這些故
當你閱讀這本書,企圖理解這個故事,了解這個從大歷史的殘骸中試圖打撈起的人物。你會發現,這其中述說的,不僅是這位蘇聯氣象學家的故事本身,更是敘事者怎樣發現這故事,如何說這故事,怎麼感受與處理這段史料的「故事」(是的,這也是某種故事)。作者的聲音克制,卻無所不在,不避諱的向我們展現他的處理姿態。換言之,
如何進入普魯斯特的歡愉時光? 1896年6月,年屆25歲的馬塞爾·普魯斯特出版第一本書《歡樂時光》。書名直譯「歡愉與時日」,擬仿了希臘詩人海希奧德的詩集《工作與時日》。 若希臘詩人主張工作且貶損休閒,普魯斯特則崇尚每日的歡愉。 雖然,儘管當初這本書有大作家法朗士(Anatole FRANC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現在的樂迷幸福的地方就是隨時可透過社交媒體看見音樂人的製作花絮。看見黃偉文因為聽到《污糟兒》而向作曲人Gordon Flanders(王駿楊)招手,着他嘗試考慮一下他。初看歌名我還搜尋了可有另一首歌叫《全世界停電  第一年》或第十年之類的,而黃偉文還解釋了為何選擇末世的第二年。詳情可參考他們二人的I
Thumbnail
為「電影」刻墓誌銘,絕對比為真實生活的人或人生容易;這甚至要延伸到已年屆高齡的阿莫多瓦,或許是在用電影為自己寫自畫像,你可以說那是《隔壁的房間》是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遺書(有人說,最好的遺書都是情書)。為了對抗死亡的恐懼,為了尊嚴擁抱死亡,為了再一次有尊嚴的宣告:死神不存在。愛與性,在我手中。
Thumbnail
這本書是作者送給自己的五十歲生日禮物。如此等等。
政府只是大財團的魁儡,人民只選擇相信自己期望的事情,不從眾的人就被歸為異類,有能力的人搶奪資源,沒能力的人蒙蔽雙眼,麻痺自己好快活到世界末日來臨的那天,這根本不是電影,而是紀錄片。
Thumbnail
作者: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卡洛琳.班克勒, 納維德.莫迪里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3/02/01 規格:256頁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7051 第2篇心得(21到88頁) #古怪的群體生活 才過
Thumbnail
廢土風,這種以破敗與狂烈為特色的末日風格,近年來在時尚圈掀起一股熱潮。從《瘋狂麥斯:憤怒道》到《沙丘》,廢土風穿搭不僅在電影中展現出其獨特魅力,也成為許多時尚愛好者追求的風格。究竟廢土風穿搭的魅力何在?本文將深入探討這股風潮的源起、特色及其在現代時尚中的影響。
Thumbnail
讀完這本書也讓我開始思考,究竟我們作為讀者,在書中追尋的是什麼?是充滿異想讓人眼花繚亂的世界觀、還是為社會問題提出的假設性解答?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現在的樂迷幸福的地方就是隨時可透過社交媒體看見音樂人的製作花絮。看見黃偉文因為聽到《污糟兒》而向作曲人Gordon Flanders(王駿楊)招手,着他嘗試考慮一下他。初看歌名我還搜尋了可有另一首歌叫《全世界停電  第一年》或第十年之類的,而黃偉文還解釋了為何選擇末世的第二年。詳情可參考他們二人的I
Thumbnail
為「電影」刻墓誌銘,絕對比為真實生活的人或人生容易;這甚至要延伸到已年屆高齡的阿莫多瓦,或許是在用電影為自己寫自畫像,你可以說那是《隔壁的房間》是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遺書(有人說,最好的遺書都是情書)。為了對抗死亡的恐懼,為了尊嚴擁抱死亡,為了再一次有尊嚴的宣告:死神不存在。愛與性,在我手中。
Thumbnail
這本書是作者送給自己的五十歲生日禮物。如此等等。
政府只是大財團的魁儡,人民只選擇相信自己期望的事情,不從眾的人就被歸為異類,有能力的人搶奪資源,沒能力的人蒙蔽雙眼,麻痺自己好快活到世界末日來臨的那天,這根本不是電影,而是紀錄片。
Thumbnail
作者: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卡洛琳.班克勒, 納維德.莫迪里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3/02/01 規格:256頁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7051 第2篇心得(21到88頁) #古怪的群體生活 才過
Thumbnail
廢土風,這種以破敗與狂烈為特色的末日風格,近年來在時尚圈掀起一股熱潮。從《瘋狂麥斯:憤怒道》到《沙丘》,廢土風穿搭不僅在電影中展現出其獨特魅力,也成為許多時尚愛好者追求的風格。究竟廢土風穿搭的魅力何在?本文將深入探討這股風潮的源起、特色及其在現代時尚中的影響。
Thumbnail
讀完這本書也讓我開始思考,究竟我們作為讀者,在書中追尋的是什麼?是充滿異想讓人眼花繚亂的世界觀、還是為社會問題提出的假設性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