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ibatrachus baoshanensis
Amphibia 兩捿綱
Lissamphibia 無甲亞綱
Anura 無尾目
未定科
Genibatrachus 格尼蛙屬
年代:早白堊紀龍江盆地光華組 ( Early Cretaceous 125 mya)
產地:中國內蒙古(Inner Mongolia, China)
此化石來自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莫林達瓦達斡爾自治旗太平橋村附近的鴿山地區,該地區為近年來發現的重要化石產地,化石年代距今1.2億年的早白堊紀龍江盆地光華組,此地層中發現豐富的熱河生物化石,包含魚、龜及兩棲動物等。
G.baoshanensis 為2017年劃分出來的古生代蛙類,有別於遼西已發現的其他3 種的蛙類: 產於北票附近的四合山的麗蟾(Callobatrachus)、附近黑子子溝地區的中蟾(Mesophryne)以及義縣附近的夾心地區的宜州蟾(Yizhoubatrachus)。種名中的Genibatrachus 為格尼蛙屬,種名baoshanensis 為化石發現地寶山鎮,為遼西化石群中所發現最北方的蛙類化石。
G.baoshanensis其骶前椎骨數量減少到8個,類似於西班牙和巴西發現的的蛙類,上頜邊緣長滿了約50個細細的梳狀排列的小牙齒,而現生蛙類大多數是沒有牙齒。牙齒是一種原始特徵,根據此一特徵判斷,牙齒在輔助捕食中仍具有作用。
對開板
顎下長有小齒,為原始蛙類的特徵。
另一塊帶皮的對開板
成蛙16CM(未清修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