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喜瑪拉雅-後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05/17/2014

後記

日期:12/22

地點:Taipei (65m)

 

桃園機場,我和旅伴們互道再會。

再會了,人生中能有幾次壯遊的機會。

並約定好下次我們在非洲的旅程。

 

回到家中放下行李,迎接我的是媽媽的笑臉。

這個兒子莫名其妙的跑去一個她不知道的地方,消失了二十一天。

 

山,真的會改變一個人。

老婆告訴我家中仍有我要處理的事項時,我沒有焦慮不安。

 

我告訴自己,

如果喜瑪拉雅山都不能擊倒我,那我還有什麼事是作不到的。

當然,老婆的支持,是對於山的任性而讓我可以真正成行的主要因素。

我想,當我踩著別人的足跡前進,而再踩著自己的足跡而回時。

也許你也可以踩著我的足跡,去走一次。

 

喜瑪拉雅山。

每個愛山的人,一生真的都該去走一次。

而我,要去走兩次。

 

然後,如同我的山名一樣,我會平安回家的。

---------------------------------------------------------------------------------------------

由尼泊爾回台灣,已經過一年四個月又二十八天了。

我終於完成了EBC+Gokyo的遊記。

竟然寫了六萬多字。

這是我自己自助旅行所寫過最長的一篇遊記了。


但那段壯遊的日子,理當用了五千多張相片,以及六萬多字來紀錄。

花了這麼久的時間,主要是中間停了非常久沒有動筆。

停越久就越沒有動力了。雖然寫了六萬多字,但其實中間有許多的過程仍沒有寫出。

沒寫出的地方,就當作是留白吧!

留白才會有更多的想像。

而停了這麼久,為什麼又有動力去把它完成?

我知道這個動力的來源,並不是我認為拖這麼久,該把它完成了。

而是有一個想法,又在我心中形成了。

分享給你們,山,喜瑪拉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我的記憶的延續
2會員
937內容數
在家是爸爸,工作是Mars,山上是當歸。 記錄自己走過的路,作過的夢,擁有過的回憶。
我的記憶的延續的其他內容
2024/03/12
05/17/2014 日期:12/21 地點:Kathmandu(1350m)   回程時就說好,要請Lali和Buddhi一起吃飯。 我要Lali帶我們到最好的餐廳。 他找了間泰式料理。 有別於中午的慶功宴,和Kul之間我們少了些熟悉,而總是多了些客套。 但Lali和Buddhi這
2024/03/12
05/17/2014 日期:12/21 地點:Kathmandu(1350m)   回程時就說好,要請Lali和Buddhi一起吃飯。 我要Lali帶我們到最好的餐廳。 他找了間泰式料理。 有別於中午的慶功宴,和Kul之間我們少了些熟悉,而總是多了些客套。 但Lali和Buddhi這
2024/03/12
05/17/2014 重返加德滿都 日期:12/21 地點:Kathmandu (1350m)   興奮的心情中,Lukla是世界十大最危險機場之首的事,早已被抛在腦後了。 飛機降落在加德滿都後,我們仍無法離開。 我們人到了,行李還沒到呢。 只好在機場等行李,我就在機場等著。 等待
2024/03/12
05/17/2014 重返加德滿都 日期:12/21 地點:Kathmandu (1350m)   興奮的心情中,Lukla是世界十大最危險機場之首的事,早已被抛在腦後了。 飛機降落在加德滿都後,我們仍無法離開。 我們人到了,行李還沒到呢。 只好在機場等行李,我就在機場等著。 等待
2024/03/12
05/17/2014 The way to Kathmandu, The way to home 日期:12/21 地點:Lukla (2805m)to Kathmandu (1350m)   六點多,不自主的就醒了過來,鑽出睡袋。 大夥都還在睡夢中,Dining room中,冷冷清清的
2024/03/12
05/17/2014 The way to Kathmandu, The way to home 日期:12/21 地點:Lukla (2805m)to Kathmandu (1350m)   六點多,不自主的就醒了過來,鑽出睡袋。 大夥都還在睡夢中,Dining room中,冷冷清清的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旅行] 觀察自己 是開始 認識自我 的旅行
Thumbnail
[旅行] 觀察自己 是開始 認識自我 的旅行
Thumbnail
小小的你,有大大的夢想 出發前一直很忙碌,忙著工作上的事情、出發前的住宿、熟悉wechat、支付寶、搶火車票......很多雜事,還好這次規畫的是背包自助旅行,到出發前一天我才慢慢拿起朋友送的背包,打包行李。以前都是拿行李箱出門,但其實我跟媽媽都是行李很少的人,也不怎麼買伴手禮,因此很常行
Thumbnail
小小的你,有大大的夢想 出發前一直很忙碌,忙著工作上的事情、出發前的住宿、熟悉wechat、支付寶、搶火車票......很多雜事,還好這次規畫的是背包自助旅行,到出發前一天我才慢慢拿起朋友送的背包,打包行李。以前都是拿行李箱出門,但其實我跟媽媽都是行李很少的人,也不怎麼買伴手禮,因此很常行
Thumbnail
夢見我跟媽媽,還有法鼓山的師兄師姐,我們搭著飛機,從香港經雲南,然後飛緬甸,我們要去喜馬拉雅山。 在雲南飛緬甸的飛機上,我碰到一個外國人,他問我為什麼會去緬甸。我說因為緬甸是我母親的家鄉,我們要回去看一下。他說我長得不像緬甸人,我說因為我媽媽很早就離開緬甸了。 我們在緬甸的山下,準備要去爬喜馬拉
Thumbnail
夢見我跟媽媽,還有法鼓山的師兄師姐,我們搭著飛機,從香港經雲南,然後飛緬甸,我們要去喜馬拉雅山。 在雲南飛緬甸的飛機上,我碰到一個外國人,他問我為什麼會去緬甸。我說因為緬甸是我母親的家鄉,我們要回去看一下。他說我長得不像緬甸人,我說因為我媽媽很早就離開緬甸了。 我們在緬甸的山下,準備要去爬喜馬拉
Thumbnail
途中我的旅伴,聊起2022年在埃及旅行,遇見從成都去的他,同樣奇妙成都也是在北緯30度,後來因為距離一年多未見,台灣未開放大陸來台自由行,其中的思念與惶恐不安只能在微信裏交疊游走,是怎樣的緣分飄洋過海也難相見??
Thumbnail
途中我的旅伴,聊起2022年在埃及旅行,遇見從成都去的他,同樣奇妙成都也是在北緯30度,後來因為距離一年多未見,台灣未開放大陸來台自由行,其中的思念與惶恐不安只能在微信裏交疊游走,是怎樣的緣分飄洋過海也難相見??
Thumbnail
2024年6月,我和媽媽一起去了胡志明市旅行。出發前一晚輾轉難眠,內心除了是對旅行的期待,也有一點點緊張忐忑。回想上一次和媽媽一起出國旅行,已經是六年前的事了,那是一個充滿戲劇性轉折的一年。
Thumbnail
2024年6月,我和媽媽一起去了胡志明市旅行。出發前一晚輾轉難眠,內心除了是對旅行的期待,也有一點點緊張忐忑。回想上一次和媽媽一起出國旅行,已經是六年前的事了,那是一個充滿戲劇性轉折的一年。
Thumbnail
卸下,是投入的開始
Thumbnail
卸下,是投入的開始
Thumbnail
旅行充滿驚喜的母親分享了自己和孩子旅途上的點點滴滴,兒子是她最好的旅伴,並分享了旅途中的趣事和感動時刻,以及兒子與其他孩子之間的互動情況。
Thumbnail
旅行充滿驚喜的母親分享了自己和孩子旅途上的點點滴滴,兒子是她最好的旅伴,並分享了旅途中的趣事和感動時刻,以及兒子與其他孩子之間的互動情況。
Thumbnail
[旅行] 旅行 還沒真正開始時 心已經 先行抵達
Thumbnail
[旅行] 旅行 還沒真正開始時 心已經 先行抵達
Thumbnail
殷殷期盼了三年,論文口試終於結束了,接下來,在我25歲生日時衝動買下的禮物也終於要兌現了,那就是在8/1到8/12期間前往寫作了一年的論文傳主──阿來的故鄉,進行一趟個人自助之旅。
Thumbnail
殷殷期盼了三年,論文口試終於結束了,接下來,在我25歲生日時衝動買下的禮物也終於要兌現了,那就是在8/1到8/12期間前往寫作了一年的論文傳主──阿來的故鄉,進行一趟個人自助之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