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個Apple迷
在我還買不起幾萬塊的iPhone時,我就是一個名符其實的Apple迷。《賈伯斯傳》一上市就買來聞香,關於Apple的設計哲學、Apple&鴻海&三星錯綜複雜的關係、Apple產品的製程與材料剖析、賈伯斯的簡報藝術、Apple共同創辦人沃茲尼克與賈伯斯的故事、Apple衰敗到輝煌的科技史…… 等Apple相關書籍,我多少都有涉獵,林林總總加起來至少十幾本。可以這麼說:我是標準的果粉。
為什麼不裝殼不貼膜
Apple設計iPhone時,為了「美」可是費盡心思。製作鋁材使用陽極氧化技術,就是要讓拿起來的手感更舒服。犧牲受外力衝擊的能力,也要把玻璃做到超薄,提供絕佳的體驗。
連背後Apple的Logo,不惜增加製程及成本,也要把它拋光拋到啵亮。追求到最「喪心病狂」的是──同一款手機暗色版本跟亮色版本的Logo製程是截然不同的2種!
用自己第一份打工的薪水買下第一支iPhone,當時最新的款式6S,我就堅持不裝手機殼。為了精心設計的手感、超輕超薄的手機體驗,我裸機使用iPhone。
不用手機時,就用有兩層墊子的Elecom手機袋收起來。不貼膜原因有二,一是會增加手機厚度,二是康寧大猩猩很硬很耐刮,只要不摔到,玻璃是不會破的。
我使用的Elecom手機袋
使用500多天,除了正常使用會有的細小刮痕,其他都很正常。為了超級好的使用體驗,我覺得細小刮痕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我打算在6S壞掉之後再換手機,並不打算為了跟上新機而換機。
那麼,當我要換手機時,我自然不需要一支壞掉但「一點刮痕都沒有」的手機。對吧?
i8使用20天後
因為爸爸換手機加入IOS陣營,以及他認為自己「不常使用太吃效能的功能」,不需要用到效能最高的i8。所以,我把我的6S裝上空壓殼、貼保護膜(符合爸爸的使用習慣)給爸爸,而我才不如預想的提早換機。
換機,一開始是很高興的。有了4K&60fps的影片錄製功能,再加上6S沒有的光學穩定功能,我對i8很是滿意。然而,以過去使用6S的習慣使用i8短短20天後,我高興不起來了。
i8背板的刮傷在閃光燈下能看得一清二楚
因為相信Apple還是那個苛求完美的龜毛公司,就算「網路上摔到i8者一片災情慘重」,我還是認為只要不摔到它,i8的背板玻璃跟正面玻璃一樣硬、一樣耐刮。所以,我一樣裸機使用,用完收到手機袋裡。
先聲明,我從沒摔過它,它兩面都是玻璃耶我哪敢?我也沒有在工地工作,也沒帶它到山上放在石頭上。這塊i8的玻璃背板,在這20天內跟它相親相愛的只有桌面、沙發跟我的手。
再普通不過的正常使用下,它就這樣被空氣中的沙塵微粒,在拿起與放下的過程中刮得花花的。邊緣尤其嚴重,因為放下跟拿起的動作最容易碰到邊緣。
Apple,不是那個苛求完美的Apple了。
Apple正在傷害自己的價值
在很多方面,iPhone已經不再領跑群雄。大尺寸螢幕、雙鏡頭、防水規格…… 等方面,iPhone都是不是第一個具備這些功能的手機。賈伯斯不在了,創新元素不再的iPhone還有價值嗎?
有的,iPhone原先還有一個價值是無庸置疑的,那就是品質。某次聽到「要不是你用的是iPhone,我也不會推薦你包全機。因為使用旗艦機的人,通常都很在意手機的品質。」在包膜業者口中(雖然這是廣告),我聽到的是「使用者對iPhone品質的信任是其他品牌遠不及的」。
Apple這回為i8加上無線充電功能。i8的無線充電功能,據香港媒體測試,30分鐘充10%,要6個半小時才能充滿電。姑且不論無線充電未來的發展潛能,為了這樣的充電效率,值得把背板換成玻璃,而且還是不耐刮的材料,然後把品質搞得不如以往嗎?
傷害自己最珍貴的價值,換取在無線充電市場的話語權,值得嗎?
這回Apple的問題與過去不同
過去麥金塔電腦輝煌時期,Apple的問題是其他產品線都不賺錢。解方是砍掉多餘生產線,只留關鍵產品。
而另一個重心轉換時期是iPod轉到iPhone時,當時舊的重心iPod依然賣得很好,Apple公司沒什麼問題。這回Apple的問題與先前轉換時都不同,因為「它還是賣得非常好啊!」
在庫克的帶領之下,Apple股價屢創新高,還讓股神巴菲特購買原先不願意碰的科技股,Apple還是非常賺錢,卻跟創新漸行漸遠。
過去的Apple發布大會,總是充滿驚奇。現在的發布大會,事前都被猜的八九不離十。想想看這次發布大會,無線充電、滿版螢幕等,是不是都被猜的準準的?即使股價一直漲,在手機端不出新意的情況下,Apple得向下一個產品邁進了。
i8入手前請三思
看到這刮傷,我必須告訴你:入手i8前請三思,因為你要嘛裝上手機殼,要嘛全機包膜避免刮傷。但是無論你怎麼做,都會喪失部分使用者體驗。唯一的好消息是當你換機要把它賣二手時,可以多賣個1000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