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娃拉伊利雅 (Nuwara Eliya) ,
位於斯國最高峰
Pidurutalagala 山之腳,
是斯里蘭卡海拔最高的區域,
氣候涼爽濕潤,
也被稱為斯里蘭卡「小瑞士」。
飯店個角落包括各個房間內,
都擺放除濕機且運轉不停。
被殖民時期英國人喜歡到此避暑,
大幅在此地興建度假別墅、
旅館、高爾夫球場等,
讓整座山城宛如一座英國小鎮般,
濃濃的英倫風情飄散在各個角落,
所以此地又號稱「小英倫」。
來到度假勝地行程很悠閒,
下午3點集合散步去逛街。
飯店到市中心走路約15分鐘,
到百年郵局後就自由活動。
斯里蘭卡1990年12月26日,
纪念世界郵政日所出版的郵票,
這間郵局被印刷在
10盧比面值的郵票上。
網路上都稱此為粉紅郵局,
來斯國看過幾間郵局也都是粉紅色,
這間郵局裡史悠久且外觀有特色。
1894年所建屬英國都鐸風格,
傳統都鐸式房屋以黑白色調為主,
配合斯里蘭郵局代表色是紅色,
漆成紅白色一塊一塊拼接的外觀。
尖而斜的屋頂在英國是避免積雪,
在斯里蘭卡不會下雪的地區出現,
更凸顯此地被稱作「小英倫」。
這座郵局目前還在運作,
我們買了明信片和郵票並投遞。
明信片已經翻拍印刷不知幾次了,
所以圖案和顏色都已經失真。
明信片50盧比、郵資70盧比,
實際測試大約一個月會寄達。
郵局對面是巴士轉運站商店街,
這邊販賣著日用品和食物餐點等,
商品應有盡有、琳琅滿目。
在斯里蘭卡最大連鎖鞋店買涼鞋,
買張彩券「有夢最美、希望相隨」。
逛了地區超市和市場買水果。
走走看看、買買吃吃,
和當地居民生活更貼近一些。
路邊兜售騎迷你馬行程,
不喜歡遺留很多馬糞未清理。
格雷戈里湖是鎮上最大的湖,
1874年由當時的總督Gregory
建造的人工湖佔地約91公頃。
提供騎馬和快艇遊覽體驗,
第二天我們只有開車巡禮一下。
接著要去參觀Damro製茶廠,
應該是附近規模最大的茶廠。
遊覽車在山路不斷盤旋往上,
繞到頭都有點暈了。
和市中心的渡假旅館和別墅相比,
茶園的平民百姓生活環境很簡陋。
每戶人家門前自己種植蔬果,
路旁有販售蔬果的攤商,
不知道是要賣給誰呢?
斯里蘭卡的經濟向來皆以農業為主,
最早是出口咖啡、椰子
等熱帶經濟作物。
1839年一位植物學博士Wallich,
就曾帶著茶樹種籽造訪錫蘭,
但當地人對茶樹的栽種興緻缺缺,
僅對咖啡的種植有興趣。
所以斯里蘭卡在1860年代之前,
不僅沒有紅茶的種植,
而且全島普遍種植咖啡。
然而在1865年真菌傳染病影響,
造成全島的咖啡樹幾乎死亡殆盡,
才開始專注轉移至茶種植。
1867年蘇格蘭人James Taylor
來到錫蘭製作出第一批錫蘭茶,
並在英國的拍賣會上賣出好價格,
從此開啟了錫蘭紅茶的歷史。
如今紅茶是斯國最主要的經濟來源,
其年產量高達30萬公噸。
1972年錫蘭獨立後改名斯里蘭卡,
但錫蘭這個名字已成為世界上
最優質的茶的代名詞。
所以斯里蘭卡茶葉認證標章,
還是稱錫蘭茶並加上獅子圖案。
必須100%在斯里蘭卡國内種植、
生產、包裝的茶葉才獲得認證。
製茶廠人員導覽介紹茶的製程,
茶葉採下後需經萎凋、揉撚、
發酵、烘焙、分級篩選等過程,
英語介紹又走得很快,
所以其實有聽沒有懂。
但是台灣產茶製茶也很出名,
我們也參觀過好多個茶廠,
發現斯里蘭卡的英式茶廠,
跟大溪、日月老茶廠很相似。
有展示不同茶葉部位、
製茶方式產出的各種茶葉。
錫蘭茶包裝與口味很「歐化」,
傳統英式下午茶的器皿很貴氣,
都是使用骨瓷杯盤。
茶廠請大家品茶感受貴族的閑情,
喝最頂級的黃金毫尖茶。
一般人的印象錫蘭茶想到紅茶,
事實上錫蘭茶最好的是白茶。
白茶只採用葉芽而非嫩葉,
所以數量稀少且珍貴。
斯里蘭卡出產的白茶
以銀針Silver Tips
和金針Golden Tips兩種茶葉爲主。
黃金毫尖經發酵製程,
銀色毫尖則未經發酵製程。
Nuwara Eliya生產高海拔茶,
相當於台灣阿里山茶的概念。
高海拔的茶不適合重度發酵,
香氣和口感清新淡雅,
喝慣台灣茶的人會覺得很平淡。
黃金毫尖一斤將近台幣二萬元,
同行好友的阿母買了一盒50克,
要價台幣大約1680元,
回台後再聚會一起喝金茶。
聰頭夫妻後來在可倫坡超市,
買了銀色毫尖一斤大約5000元。
下山途中遇見好幾個人兜售花,
一位阿弟仔沿路追遊覽車兜售。
山路蜿蜒狹窄司機不便停車,
原以為只能跟他說再見了。
沒想到他鍥而不捨繼續追,
抄近路下切在幾個彎後等我們。
一次又一次永不放棄,
團員們都好擔心他的安全,
請司機找機會靠邊停車,
大家集資不買花但給阿弟仔小費。
茶葉賣很貴但採茶工作很辛苦,
當初英國人從南印度帶泰米爾女工,
來到奴娃拉伊利耶地區採茶。
她們的種性較低世襲採茶工作,
山區交通不便孩子上學受限,
加上採茶收入低階級無流動,
賣花阿弟仔才會這樣堅毅吧!
雖然團員打趣要買他的夾腳拖鞋,
或是廠商應該請他來代言。
但其實大家是對他有更多的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