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宗論】
(問。身心二俱捐捨。將何修入三摩地。寕復別有一身心耶。)
(蕅益大師)荅。 執我之心。乃生死根。由此我執。方愛其身。而有身卽是我。離身有我。我大身小。身大我小之四別。若謂身卽是我。萬無肎捨之事。縱妄計捨則斷滅。更無後苦。仍未達此妄計之心。卽是苦本。若謂離身有我。見身多苦。捨令無苦。此正由我見捨身。非能捨此我見心也。惟將此四種我見。一齊放捨。則幻身亦決可捨。二俱捐捨。則二俱妙用。便可入三摩地。故知只此身心放得下。流賊便為良民。放不下。良民便為流賊耳。
身心調適到一個穩定的階段之後,就會開始遇到我執與法執的問題,依出世間無漏智慧,然後才會開始往三摩地的方向修行,否則就會往世間禪定的方向一路修去;簡單講就是要開慧,持戒修定開慧,這是修行必經的過程。
其實從六妙門的修習就可以略知一二,止息開始,對色身的執著必須減輕,否則就無法進入止息,念佛雖然還不至於到這麼微細,但念念念佛之中,總是不離有一個能念的我,而這裡不是要我們捨去這個我與我身,而是先捨去執我之心,蕅益大師開宗明義的講「執我之心。乃生死根。」這就是要進階念佛首先要體悟的障礙。
「四種我見一齊放捨」,念佛法門有方便,就是以佛號取代,禪宗或通途止觀則以空性、空觀來消融,祖師們所謂的難行易行,個人認為是從這裡開始分岐的,而若不談臨終接引,只就念佛的現前當下,若要有感應加持,最少是從這個程度開始,打強心針般的開示導引,都還不至於會有什麼感應道交的情事發生,反而容易產生彈性疲乏,有耳無心,因為還沒有「道」,甚至還離道甚遠,只是尚在「道」的前行、前方便。
徹悟大師有云:「吾人現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眞成妄。全妄卽眞。終日隨緣。終日不變。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無名。以名召德。名外無德。能念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離四句。本絕百非。本徧一切。本含一切。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蓮宗行者。當從者裏信入。」講的也是這個階段,但還不是說要修到圓滿,是要先從念佛中悟到這個道理,才能找到入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