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img

念佛生淨土

12公開內容

一般佛教社群常見的貼文模式,念佛法門,漢傳淨土宗,基礎佛教教理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彌陀要解: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 印光大師《印光法師文鈔》: 至於修行淨土,
Thumbnail
念佛之道用功之方 ── 江味農〈復毛敬泉書〉   前言  江味農居士所撰的《金剛經講義》,博採眾長,淵廣圓徹,有如一部佛教百科全書。老居士闡揚般若,又與淨土宗旨相互發明,高揭般若與淨土相輔相成的圓融善巧。
【靈峰宗論】  (問。身心二俱捐捨。將何修入三摩地。寕復別有一身心耶。) (蕅益大師)荅。 執我之心。乃生死根。由此我執。方愛其身。而有身卽是我。離身有我。我大身小。身大我小之四別。若謂身卽是我。萬無肎捨之事。縱妄計捨則斷滅。更無後苦。仍未達此妄計之心。卽是苦本。若謂離身有我。見身多苦。捨令無苦
Thumbnail
 如果修禪定卻沒有智慧同時來調整自己的話,打坐工夫愈深,很可能會發生兩種狀況:一是傲慢、一是忿怒。傲慢是自己覺得了不起,忿怒則是「我正在安靜的狀況裡,你不要碰我,只要稍微讓我心裡不舒服,我馬上就生氣」,這兩種狀況都是因為不會同時運用禪定和智慧的關係。  禪宗修行人有一句話:「寧動千江水,莫擾道人心
Thumbnail
 一個極端是:縱情欲樂——試圖藉由滿足欲求來消除不滿意。 這種方法能給予快樂,但是所得到的是粗糙的、短暫的與缺乏深度的滿足。
Thumbnail
今天起傲慢心不敬佛法僧,你傷害到了誰 慧律法師  出家人當然會有一些水平上的問題;有一次,我聽了很難過,有居士來,到我的前面,他在某某地方,我們不講,師父!我可以講內心的話嗎?我說:可以,你講!他說:我到某某的地方、某某的時間,看到某一些少數的出家人的行為舉止,我這個頭實在拜不下去,實在磕不下去!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
Thumbnail
教觀綱宗: 次聞般若,會一切法,皆摩訶衍,轉教菩薩,領知一切佛法寶藏。雖帶通別,正明圓教,然但密得別益,如轉生酥成熟酥。
Thumbnail
教觀綱宗:「復有三乘,須歷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會歸摩訶衍道,佛即為說般若。」 三乘利根需要遍歷色心等世出世法,然後一一會歸大乘法門的摩訶衍道。為何佛陀為這一類根器者說「般若」?
Thumbnail
二種根本 楞嚴經云:「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