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簡評完《古相思曲》後,接下來幾篇就要更深入聊聊這部作品了!
今天我想先從幾段主要的劇情聊起,包括逆向時空、因果之環及兩位主角的角色故事等。在進入分析前還是提醒大家,接下來的內容會牽扯到劇透,非常影響觀劇體驗,若是還沒看過的觀眾,務必先追完劇再回來讀喔!
⚠ 以下有大量劇透請注意 ⚠
▌逆向時空
「逆向時空穿越」是《古相思曲》最大的看點,也是最考驗編劇邏輯能力的一環。它是指兩人的「時間走向」互相相反,以劇中情節來看,陸鳶等古人經歷的時間,和沈不言的穿越時間相反,所以最年輕的陸鳶見到的,會是經歷最多次穿越的沈不言;晚年見到的,則是最陌生的他。
由於《古相思曲》正片是拿沈不言「逆流而上」的視角為順序,這篇我就改以陸鳶「順流而下」的視角,重新整理一次劇情。
- 初見|景平十八年,陸鳶 6 歲
- 初遇|景平三十年,陸鳶 18 歲
- 入宮|元啟元年,陸鳶 21 歲
- 稱后|元啟五年,陸鳶 26 歲
- 訣別|元啟十五年,陸鳶 36 歲
- 終見|元啟三十五年,陸鳶 56 歲
① 初見
時間|景平十八年
狀態|陸鳶 6 歲;沈不言第六次穿越
「鳶的本意,是『鷹』。」
陸鳶初次見到沈不言,是在她尚未懂事的孩童時期。
這時的沈不言已經陪陸鳶走過她的一生,也完成使命替她洗冤正名,因此當他見到小陸鳶時,比較像是用一個宏遠的視角,將未來的一切濃縮為幾句期許,鼓勵她遵循想要的道路、愛自己所愛之人。
沈不言這幾句話,不只彰顯出他已然理解並尊重陸鳶的選擇,也為陸鳶往後每個決定定下了方向。

② 初遇
時間|景平三十年
狀態|陸鳶 18 歲;沈不言第五次穿越
「我看妳天資聰慧,是塊璞玉。
所以想教會妳些東西。」
陸鳶懂事後第一次見到沈不言,則是在她的家鄉南夢湖。此時的她尚為人奴,天天採菌攢錢過生活、常受人欺凌,沈不言見到這樣的狀況後,便決心教她自保之道,帶她增廣見聞。
他教會她被欺負便要想辦法反抗、拿出證據便可定人罪狀,將安身立命與安邦定國的道理一一傳授給她。沈不言深遠的見識和無所不能,開闊了陸鳶的視野,助她認識了琉璃谷外遼闊的世界。

只是這時的沈不言早已經歷多次穿越,明白「次次重逢需隔數年,聲聲再見皆是訣別」對陸鳶來說有多殘酷。
為了不再辜負她,他便決定在她已有辦法獨當一面後轉身離開,徹底消失在她的生命當中。
「如果你十日後會跟自己喜歡的人分開,你是選擇第一日便走,還是陪她度過剩下的九日?」
「早點走,分開的時候就不會痛苦了。」
然而,正如他在陸鳶幼時給過她的叮嚀,陸鳶這一輩子的原則便是「愛所愛之人,做想做之事」。她寧願痛苦地愛過一次,也不願一生麻木不仁。
陸鳶的堅決,瓦解了沈不言對分離的害怕,使他能更坦然面對未來的訣別,也更珍惜和她相處的每一寸光陰。

陸鳶丈量沈不言的衣服尺寸
北烈入侵火烽堡的那天,陸鳶在集市上看見了沈不言最珍視的玉珮,同時也收到李擁希望她混入北烈、獲取情報的消息。
她知道沈不言當初是為了送自己箜篌,才賣掉這塊玉珮,因此沒有多想便將它買了回來,打算帶著它去找沈不言道別。
看見玉珮回來,沈不言就知道因果之環即將完成,訣別之際也將要來臨。他努力忍住心中的不捨,笑著將這塊玉珮送給了她。
「有它在,我就會一直陪著妳。」
這句話對陸鳶而言,可能只是她和沈不言定情的證明;但對沈不言來說,這除了是訣別前的最後祝福,更是對他未來還會一直離開她、事先說出的道歉。

③ 入宮
時間|元啟元年
狀態|陸鳶 21 歲;沈不言第四次穿越
「妳是否願意離開鏡花樓、離開江都,
與我結廬南夢湖?」
陸鳶從北烈回來後,便再也尋不得沈不言的蹤跡。直到三年後,她才在鏡花樓見到那個驚艷她年少時光的人。
這三年來,陸鳶已經憑藉自己的本事,成了李擁身邊不可或缺的助力。她以樂女身分在鏡花樓觀察大臣動向、蒐集他們貪贓違法的證據呈給李擁,助他端正朝堂風氣。
她希望大晟有朝一日能成為沈不言口中的「法治」社會,能以實際的證據懲罰一個人,而不像當初那位牧監公子,有權有勢就能胡作非為。也因如此,她才對沈不言打算動用私刑殺害李擁的行為感到失望,畢竟這跟他當初教給她的知識完全背道而馳。

但我們都知道,沈不言之所以殺李擁,是因為李擁未來會通敵叛國,甚至害她慘死箭下,他怎樣也無法放任她走上這條必死之路卻無動於衷。既然陸鳶決心護著李擁,沈不言能做的,也只有盡力阻止她入宮了。
他帶著陸鳶回到南夢湖,陪她過上一段逍遙自在的日子。他希望她離開江都、和他留在這裡,不再背負那麼多責任與心傷,做回一個平凡的百姓。
「她不會成為我記憶中的那個陸掌宮,沒有那麼多東西需要她背負,更不會被皇后之位所累。陸鳶,就是陸鳶而已。」
無論過去、現在、未來,與沈不言相處的日子都是陸鳶最快樂的時光,倘若世道安穩,她當然希望繼續和他生活下去。
可如今北伐在即,她深知若沒有人阻止元啟皇帝,晟國百姓便會生靈塗炭;加上李擁又是她和陸時的貴人,於公於私,她都必須先回江都試著做點什麼。沈不言聽到後,並沒有反對她的決定,而是選擇替她籌畫好策略,希望這件事落幕後,她便能沒有顧慮地和他離開江都。
鏡花樓獻策的那天,沈不言以一如既往善辯的口條,成功勸服元啟皇帝取消北伐,轉將心思放在培養一支堅甲利兵的精兵上(也就是後來的虎豹營)。
「機智如他、善辯如他,似乎永遠是十八歲那年,無所不能的沈不言。」
只是沈不言未曾想過正是這番獻策,造就出他拚命想改變的命運。
元啟皇帝對他的重用,催化出李擁的反叛之心,連帶造成元啟皇帝被害而心智失常。當陸鳶見到李擁暗害皇帝、偽造詔令後,才終於看清他的真面目,暗自決定要制衡李擁、保護陛下。
在離開皇宮的路上,陸鳶不小心遺落當年沈不言送的玉珮。此時他對這塊玉珮的陌生,讓陸鳶終於明白他為何總不記得過去的一切,反而對初次踏足的皇宮無比熟悉。


這塊玉珮既是他們初見的契機,更是定情的證明,不管過了幾年,沈不言也不可能將它忘得一乾二淨。唯一的可能,便是他根本還沒經歷過當年的一切。
原來他在夢裡說的「逆向的時空」和「是尾也是頭」全是真的;原來自己珍惜的美好回憶,是他尚未經歷的未來;原來他們的終局,注定走向陌路。
也是直到這時候,陸鳶才知道沈不言會拼命阻止她入宮,是因為她入宮後,便注定要慘死於未來的某一日。

④ 稱后
時間|元啟五年
狀態|陸鳶 26 歲;沈不言第三次穿越
「看來我始終無法阻止妳,
成為那個陸皇后。」
沈不言消失的雨夜,讓陸鳶認知到他們注定會錯過一生,因此元啟五年的見面,她便選擇了什麼都不說。
其實陸鳶這時的決定,和她十八歲那年、沈不言選擇離開是一樣的道理。既然此時的對方對逆向時空之事毫不知情,說出來,無非徒增困擾;既然兩人未來會越走越遠,如今相認,也不過是提早痛苦罷了。
只是陸鳶卻不知道陸時會死在元啟五年,所以就算再怎麼不想與他相認,還是必須聽從沈不言的建議,想辦法拯救陸時。
當沈不言在琉璃谷戰役前,提出將計就計的辦法,她便知道他打算自己取代陸時進入琉璃谷。
此時陸鳶很清楚「注定好的命運是難以被改寫的」,如果史書當真記載陸時死於琉璃谷,就算換人入谷,那個人的命運也絕對凶多吉少。
於是她便迷暈了沈不言,打算由自己踏上這條充滿危險的道路。也因為她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前往戰場,自然就能沒有顧忌地告訴他真相,包括她早就知道他來自未來、他們二人身處一個逆向時空等。

然而,他們都沒想到史書裡的記載,會是李擁竄改真相後的結果。
當琉璃谷一役平安度過,陸鳶與沈不言都以為命運已被改寫,放下心回到南夢湖,還在路上聽沈不言分享了他上次穿越的各種回憶,殊不知真正的風暴才將要來臨。

沈不言向陸鳶分享上次穿越的經歷
當沈不言細數他過去經歷的一切,陸鳶才猛然想起,倘若命運已被更改,那她怎麼還會在她的過去遇見他?
察覺狀況不似他們想像的順利後,沈不言使計測試了那位引他們離開的官兵。結果官兵被識破後竟然連時間都不拖,直接逃走,這都證明了幕後之人的目標根本不是她,而是被留在家中的陸時。
可惜他們發現得太晚,回到家時,陸時雖成功護住了未來的皇帝楚同裳,卻依然死在了萬箭之下。
陸時死後,所有人都清楚晟國如今不僅面臨著北烈的窺伺,還有蕭牆之內的動亂。火烽堡的百姓作為戰火下最直接的犧牲者,一當得知北烈殺了陸時,民心便再次恐慌起來,想方設法要出城逃命。
這些已被晟國拋棄過一次的百姓,早已對這個國家失去信心。為了安撫慌亂的民心,陸鳶便只能拿出那塊留了五年的鳳牌,以「皇后娘娘」的身分證明這些人民沒被大晟遺忘。


即使見到陸鳶為了家人、國家,踏上那條注定慘死的不歸路,沈不言依然選擇陪在她身邊,和她面對所有險阻。
他使計逼退了進犯的追風營、努力平息眼下的動亂,但陸鳶很清楚,在剛失去陸時的節骨眼下,大晟已經經不起內部叛亂了。她沒有其他選擇,只能聽從李擁的命令回到江都。
朝堂上,陸鳶受到李擁的污衊,還被一眾官員冠上了「妖后」罵名。倚華見狀,對此氣憤難耐,無法接受陸時拚命守護的這個國家背地竟如此不堪,便想拿殺死陸時的那把箭矢,前去殺了李擁。
「陸大哥,這就是你一心想保衛的大晟嗎?顛倒黑白、是非不分。憑什麼殺害你的兇手可以逍遙法外,愛你的人卻要遭受如此非議?」
不想這把箭矢卻在半途被沈不言奪了過去。沈不言深知倚華是陸鳶的婢女,倘若刺殺成功,陸鳶的妖后之名非但不會洗雪,還可能惹禍上身,於是他便決定由他這個不屬於這時代的外人,為陸鳶的命運再拚搏一次。
⑤ 訣別
時間|元啟十五年
狀態|陸鳶 36 歲;沈不言第二次穿越
「皇后娘娘,您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場朝堂刺殺並沒有葬送李擁的命,而在李擁傷癒後,便和陸鳶提出了「共執大晟」的建議。
陸鳶為了安穩剛失去陸時的晟國,答允了這個建議。在那之後的十年,她不只努力興利除弊以牽制李擁、匡復衰弱的大晟,還得教好楚同裳這個義子,使他能夠成為一位勵精圖治的明君。

元啟十五年的上巳節,陸鳶按照十年前沈不言和她說的內容,請倚華到御書房找了剛穿越過來的沈不言,並依照她初遇他時說過的「三事換三問」,請他完成自己多年來的宿願。
從二十一歲那年起,陸鳶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在上巳節,穿上喜歡的衣服,和心愛的人逛夜市、祓禊去災。就算此時的沈不言完全不認識她,能和他度過一次佳節,她也心滿意足了。

十八年前他吹奏的〈相思曲〉,在十八年後由她再次彈奏;而她在十八年前做的衣服,也終於在十八年後送了出去。
元啟十五年的見面,是陸鳶既定命途中最後一次見到沈不言。她想起過往和他幾次相遇,想起他總是一次次地對抗命運──阻止她入宮、阻止陸時戰死、阻止她成為皇后。
他為她拼命了這麼多次,所以這次,她也想和命運再做最後一次拼搏。
既然知道自己會死於李擁箭下、知道李擁會帶著城防圖出逃、知道他會挾持楚同裳,那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設法將這個命運轉化為大晟的助力。

過去的種種經驗,讓陸鳶明白注定好的結局終究難以被改寫,所以這次她不去改變命運,而是讓一切順其自然地發生,然後用將計就計的方法,守護大晟的未來。
⑥ 終見
時間|元啟三十五年
狀態|陸鳶 56 歲;沈不言第一次穿越
「故事,是怎樣開始的?」
陸鳶最後並沒有死於元啟之變,自那之後的每年上巳節,她都會到古樹下許願,希望有生之年能再見沈不言一面。

陸鳶此生,都在為了晟國付出,她付出了情感、付出了自由、付出了名譽,甚至到最後,她也甘願為其犧牲性命。
她從不後悔自己做了這些選擇,只是茫茫歲月之中,沈不言終究是個遺憾。她每時每刻都在想著他、念著他,希望能再與他見上一面。而在她生命即將結束的那一刻,上天終於沒有辜負她這一輩子的等待,讓她再次見到了沈不言。
她看著他陌生的眼光,卻久違地笑了。
就像她從不後悔為大晟付出一樣,她也從未後悔遇見沈不言。是他帶給她見識、點亮了她的年少時光;也是他不停和命運對抗,拼了命去守護她。
能在終點將至的這一天,再見他一面,又何嘗不是命運給予的仁慈呢?

▸ 因果之環
可能很多人看到結局時會疑惑,所以那塊玉珮究竟是誰的?沈不言從楚同裳後人那裡拿到碎裂的玉珮,玉珮恢復原狀後,他又親手送給了陸鳶,那起初這塊玉珮到底從何而來?
其實劇中很多這種蛋生雞、雞生蛋的問題,比如李擁會叛變,是因為沈不言獻策給皇帝,但沈不言會獻策,正是因為李擁未來會叛變;陸鳶會知道沈不言的身高尺寸,是由於她十八歲有趁曬衣服時記下來,但沈不言一開始穿的那件衣服,就是未來的她所製作。
老實說,我覺得看這部作品時,不用執著於找出起點或終點,畢竟這就是個「魚在水中游,是尾也是頭」的故事。它的劇情不是線性的,而是如圓環一般,互相關聯、彼此影響。
就如同編劇在製作特輯所提到,《古相思曲》是自己獨立的一個宇宙,這個宇宙裡,所有一切皆是迴圈,因即是果、果亦是因,所以我覺得這些劇情最終能連成一個環,就是最好的設計了。
▌角色與命運
「也許,我和你身上都有不同的使命。
帶著不同的使命,走向不同的方向。」
▸ 陸鳶|真正的堅強
《古相思曲》中「命運」是很重要的劇情核心,逆向時空這設定本身就代表,從一開始結局就定好了,不管再怎麼想改變,結果依然是那樣。
可這不代表《古相思曲》是個很消極的故事,就像我上篇說到的,其實沈不言一直想改變的命運,就是陸鳶自己選擇的人生。
她甘願為了和平付出一切,所以就算會慘死,她仍會走上這條路、盡己所能地做到最好。
我認為,陸鳶並沒有想過元啟之變後,自己會活下來。
如同陸時注定會死在元啟五年一樣,她已經接受自己會在元啟十五年死去的命運。只是當她想起沈不言過去總是拼了命對抗宿命,才突然意識到真正的堅強或許不是屈服,而是拚搏到最後一刻。
因此她最後才會將這道必死的劫,努力改寫為一個設給李擁的局。因為就算真按命運所言死在箭下,她用自己的命換李擁的命、北烈的敗也完全不虧。
不懼亂世中浴火燃盡芳華,
只為守護這天下。
──〈心弦歎〉
陸鳶後來曾經感嘆,或許死在元啟十五年,才是她最好的因果。不過既然活下來了,她就會繼續為大晟付出,這才有了後來被楚同裳除去的結局。
當然陸鳶到底有沒有把自己的命算進元啟之變裡,大家的答案都不一樣,我知道很多人認為陸鳶是故意詐死給李擁看,這邏輯上也說得過去。只是我覺得依照陸鳶的個性,她應該不會為了活命特意出謀劃策,這比較像是她為大晟設局後、意外得到的結果。
▸ 沈不言|此行的意義
這兩篇一直沒有機會聊聊沈不言這個角色。其實沈不言算是個會越看越喜歡的主角,不只後面會逐漸感受到他的魅力,N 刷時更會發覺他身上的故事性。
我在沈不言第一次穿越時,就覺得這角色還滿有意思的。
沈不言是個熱愛鑽研歷史的人,所以對「妖后」陸鳶打從一開始就抱有偏見,覺得她的一舉一動別有用心。
可在見到她教導孩子的溫柔、招待他的寬容後,他立刻就動搖了,不再篤定她就是個禍國殃民的妖后,反倒會去好奇她是個怎麼樣的人。
同理,就算他後來不滿陸鳶私自實施宵禁,但一聽到她說不想當皇后,他還是忍不住想去了解原因,甚至甘願消耗三次發問的機會,問出一個答案。
這就是沈不言身上最有趣的地方,他雖然聰明,卻不會自大。他不會因為自己嘔心瀝血寫了那本《南晟遺事》,而排斥所有可能打他臉的事實,始終堅持探究出真相,並為了正確的那方挺身而出。

沈不言對陸鳶的情感,最一開始是出於探究真相的好奇,以及希望改變她命運的正義,直到在元啟五年看著陸鳶扛起家國之責、承受喪弟之痛,為了國家和百姓,成為那位陸皇后後,他對她的情感才漸漸轉變成有欽佩、不甘、欣賞、後悔的愛。
他不再只是想提醒她防備李擁,而希望她能遠離這樣的宿命,作為普通百姓平安地活著。因此他在元啟元年才會想方設法阻止她入宮。
幾度相逢幾度忘,我執迷倔強。
無懼世間烽火亂,向著妳方向。
──〈相思不言〉
就算沈不言最後沒有改變陸鳶的命運,但他這一路上努力為她抗爭、希望她快樂,連離開前都在考慮她安危的執著,我想還是很令人動容的。可能這也是觀眾看到後面,會越喜歡沈不言的原因吧!
完成因果之環後,沈不言望著千年後的南夢湖,疑惑這段旅程究竟有何意義。他沒有改變歷史、沒有拯救陸鳶,還讓她等了自己一輩子,他的穿越似乎沒為陸鳶帶來任何正面影響。
直到陸鳶的墓被發現,他才驀然想起自己「歷史作家」的身分。
既然他不屬於那個時代、無法改變那個時代的歷史,那他能做的,自然就是在屬於他的時代裡,為她努力正名。
我滿喜歡導演在劇播畢後,為這段故事寫的一段形容:
沈不言和陸鳶的每次相遇都在春三月,是萬物復甦、花朵綻放的日子,沈不言的每次穿越,就像見證了陸鳶的盛放。
──節錄自微博|知竹 zZ
或許沈不言也是研究完這些史料、真正理解陸鳶為後世帶來哪些影響後,才終於能對她的命運釋懷,回過頭去欣賞她這一路盛放的美好吧!

我想我會這麼喜歡《古相思曲》的結局,不只因為它稍稍彌補了沈不言與陸鳶的遺憾,還將兩人各自的命運都做了好的收尾。
活在亂世的陸鳶開創出了最想要的和平,生於現代的沈不言還原了最真實的歷史。這是他們尚未認識彼此前、就懷抱著的理想,即便這段情感無疾而終,但能使他們各自的人生圓滿而無憾,也是最好的結果了。
▌總結
不得不說,《古相思曲》的劇本是真的寫得很縝密!像我這次改由陸鳶「順流而下」的視角看過一次後,就會發現每句台詞順著看、逆著看都有不同的感受,邏輯脈絡也都是通順的,沒有哪句話多餘、矛盾或沒有意義。
只是也由於裡面太多環環相扣的細節,有些觀眾看完,可能會對劇情產生不同的理解。比如元啟十五年,陸鳶是否想過自己會活下來?元啟五年,她為何會對沈不言坦白一切?我都有看過各種說法,也有各自的道理在,全看大家接受哪一種。
這也是這部作品有趣的地方,就像如今還是有很多人在探究《甄嬛傳》的細節一樣,不同觀眾追完劇產生的不同想法,都會使作品變得更有韻味。所以倒也不用硬分出是非對錯,互相尊重、欣賞彼此的觀點,也不失為一個很棒的體驗。
今天我便整理了自己的理解出來,無論看到這裡的大家認不認同,都歡迎和我分享你的想法!之後預計還有兩篇關於《古相思曲》的文章,若有什麼疑問希望我抓出來聊聊,也都可以跟我說,雖然不保證答案完全正確就是了 XD。
想推坑、發問或回饋心得嗎?
📫
作者信箱開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