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相思曲》系列終於迎來最後一篇啦!今天我會蒐羅大家追劇時有過的疑問,以問答的方式分享我的理解。同樣地,由於主要劇情前三篇都多少提過了,這裡就不多談,尚未讀過的朋友,可以先點以下連結去看看喔!
⚠ 以下有大量劇透請注意 ⚠
▌玉珮碎成五塊,為何沈不言只穿越了四次?
沈不言第一次穿越時,看見陸鳶墜樓而下,腰間玉珮也順勢碎成五塊,而當他從擺攤老人那裡拿到碎裂的玉珮後,很快就發現只要將自己的血抹上玉珮,靈魂就會穿越回晟國,並且每穿越一次,這塊玉珮上的裂痕就會少一道。
這時就有觀眾疑惑,既然玉珮碎成五片,共有五道裂痕,為何沈不言只穿越四次,碎玉就合攏了?

碎成五塊的玉珮
由於劇中是用「裂痕復原」去呈現碎玉合攏,才有人注意到裂痕數目和穿越次數對不起來,但這個設定準確來說,用「碎玉片數」來看會比較好。
五合四、四合三、三合二、二合一,五塊碎片要合成一塊,須經歷四次黏合,所以沈不言才只會穿越四次。只是正常狀況下,五塊碎片黏合四次後,玉上還會存在一道裂痕,用裂痕計數的觀眾才會覺得哪裡怪怪的。
(編劇也有解釋玉珮最後一次黏合時,會一次復原兩道裂痕。)
那既然玉珮只能穿越四次,沈不言頭尾兩次穿越又是從何而來呢?這部分其實我之前就提過,這裡就放編劇的回覆上來:
沈不言和陸鳶最後能再見彼此一面,都是因為他們對古樹許了願,所以古樹才會在暮年之時,各給了他們一次再見的機會。

仔細看會發現許願牌少了一片,證明沈不言也許願了
▌為何陸鳶最後說的是「我愛過他」?
「如果妳見到那個等待我的姑娘,請幫我轉告她:我愛她。」
──沈不言
「如果你見到那個遠道而來的少年,請替我告訴他:我愛過他。」
──陸鳶
《古相思曲》特別篇中,開頭和結尾各自用了沈不言和陸鳶最後一次見到對方的告白,達到前後呼應的效果。那有些觀眾就會好奇,為什麼陸鳶說的是「我愛過他」而不是「我愛他」。
以下是我的理解,供大家參考看看。
我想陸鳶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她對沈不言來說,早已是千年前的古人。就算她愛他愛了一輩子,但很現實的是,沈不言聽見這段話的時候,她早就死了。
這句話裡的過去式,應該不是指她自己的曾經,而是對沈不言來說的曾經。
她想告訴他:在遙遠的千年以前,曾經有一個人這麼愛過他,即便自己於他而言,早已是白骨一具、黃土一抔,她也從未後悔遇見他。
▌沈不言與陸鳶是何時愛上彼此的?
之前我看到有人表示,無法理解陸鳶為何喜歡沈不言,沈不言又是何時愛上陸鳶,好像兩人莫名其妙就認定彼此一生了,很是牽強。
說實話,畢竟《古相思曲》就是部短劇,篇幅只有少少十四集,當然沒辦法把人物刻得太仔細,像沈不言的故事也明顯有很多發揮空間,但篇幅限制就擺在那裡,製作團隊自然必須做出取捨。
在這樣的限制下,其實沈不言與陸鳶的故事算是寫得很細膩了,至少字裡行間的細節,都能推敲出他們相愛的脈絡。
若先不論頭尾兩次見面,沈不言第一次穿越時,對陸鳶的情感還稱不上「喜歡」,比較像是「好奇」。他發現眼前這位陸皇后和他印象中完全不同,因而會去探究她是個什麼樣的人,後來又見到她為自己擋箭而死,他便想試著改寫悲劇、希望她戰勝李擁並活下來。
這兩種心態都不算是「喜歡」,頂多是他作為一個未來人,希望改變歷史的「正義」。
沈不言真正對陸鳶動心的契機,我認為是在第二次穿越的中後期,也就是火烽堡戰役之後。
不管是錯音傳密來挾制李擁、甘願和陸時遠赴戰場、身先士卒入谷誘敵、溫柔照顧被食物嗆到的孩子……這些和史書記載背道而馳的面貌,都徹底顛覆了沈不言的想像。也正因有著這樣的反差,他才對她有了理解、欽佩、不捨與愧疚。


他理解她肩上擔著的重任、欽佩她無所畏懼的勇氣、不捨她為民犧牲了自由,更愧疚於過去對她的種種誤解。
當沈不言不再只是憑藉史書記載、建構對陸鳶的印象,而是在實際相處中,漸漸欣賞她的風骨、不捨她的犧牲,這才真正算得上「喜歡」。
劇中有個小細節能察覺沈不言的前後變化,那就是他兩次和陸鳶提到「未來會發生什麼」時,說的內容。

元啟五年

元啟元年
「李擁會投敵叛國」、「陸鳶會死在箭下」這兩件事是沈不言最想改變的結局,但元啟五年他先提到的是「李擁叛國」,元啟元年才是「妳會死的」。
若說想去改變李擁的叛國,是出於他希望懲惡揚善的正義;那想去改變陸鳶的結局,便是他作為愛人,希望她好好活下去的不捨。
或許沈不言在劇中沒有一個明確動心的契機,可這些細微的台詞轉變,仍能看出他與日俱增的一片深情。

沈不言在景平三十年最重視的,也是陸鳶的死
說完沈不言,接著就討論陸鳶這邊。
其實陸鳶的情感相較之下要單純得多,她是在最無知的年紀見到沈不言,當時她對未來、國家的認知,都還侷限在小小的南夢湖裡,每天只能採菌子賺錢,就算被欺負了,也不敢反抗。而沈不言開闊了她的視野,讓她知道不是身分高貴就能為所欲為,只要懂得自保,自己也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也就是說,沈不言對陸鳶而言,有點類似一位啟蒙恩師,是他在她什麼都不會的時候,帶給她知識、教會她本領,助她有能力掙脫枷鎖,做自己想做的事。
陸鳶的情感確實沒什麼高潮迭起,可我從不覺得她的愛很薄弱,因為未來的她身上,處處都能看見沈不言帶來的影響。錯音傳密的功夫是他教的,釜底抽薪的技巧是他傳的,實事求是的觀念也是他帶給她的。
是沈不言引領她成為想成為的人,也是他給了她勇氣走上這條想走的路。

錯音傳密

講求證據

釜底抽薪
陸鳶最後能成功為百姓謀得和平,當然還是靠著她自身的努力,可若沒有沈不言替她鋪上第一塊基石,或許這條安邦定國的路還會走得更崎嶇,百姓也會再晚幾年得到渴望已久的和平。
這麼一想,其實就能明白陸鳶為何不悔遇見沈不言了。
▌為何陸時沒對沈不言的穿越有所反應?
由於沈不言的時間走向和其他人相反,所以同個時間點,他和別人擁有的記憶剛好是錯置的。像他在元啟五年,是第二次見到陸鳶、倚華,第一次見到陸時;但對陸鳶等人來說,這已經是他們第三次見面了。
那就有人困惑,既然陸時早在景平三十年就見過沈不言,為何元啟元年和元啟五年見到他時,卻毫無反應呢?
先從元啟元年說起好了。這時的陸鳶還不曉得沈不言是逆向穿越,只覺得他當初是不告而別,所以會忍不住埋怨他、責怪他,連帶讓身邊的倚華也跟著對他不滿。


同理,這時的陸時也一樣。如果仔細觀察鏡花樓獻策後、陸時看向沈不言的表情,會發現他的眼裡流露著怒意,代表他對這個辜負他阿姐三年的人多少有些警戒。

元啟元年,陸時見到沈不言會狠狠地瞪他
至於元啟五年的陸鳶已經知道沈不言是逆向穿越了,自然就不會再生氣,只是她為了逃避這段沒有結局的因果,告誡了身邊的人要對沈不言陌生相待,所以倚華和陸時才會裝作不認識他。


元啟五年,陸時見到沈不言則先低頭思考了一下
我猜劇組是刻意不去著墨陸時見到沈不言的反應,一方面讓初次追劇的觀眾,不至於從他們的反應中猜到後面的劇情;同時演員演戲時也會更好發揮,不會既要表現角色當下的情緒,又怕破梗給觀眾知道。
▌元啟元年倚華見到陸時時,為何會心痛?

另一個和陸時有關、也是很多人討論的問題,就是元啟元年倚華見到他時,那陣沒來由的心痛到底怎麼回事吧?
其實這個設計沒有那麼複雜,它就只是劇組用來呼應前幾集「陸時之死」的橋段而已。因為從觀眾的時間軸來看,這是陸時死後、倚華第一次見到他,製作團隊才用了這個畫面呈現兩人在逆向時間線裡,生死之隔後再次相遇的場景。
大概《古相思曲》裡太多縝密的劇情了,很多觀眾看到後來,會堅持每句台詞都要有合理的脈絡,但它很多設計都是偏感性、不那麼合理的。
像沈不言結束穿越的契機,每次都不一樣,可能是情緒波動(元啟十五年)、經歷死亡(元啟五年)或結束因果(景平三十年);元啟十五年,陸鳶也沒有在沈不言剛穿越的御書房等他,而是在水月亭彈奏〈相思曲〉等倚華將他帶過來。
倘若這些橋段全部按照最合理的脈絡走,說不定體驗就沒那麼精彩,畫面也不會那麼具有詩意和感染力了。
我明白邊追劇、邊挖掘巧思很過癮(畢竟我也是這種觀眾 XD),不過編劇設計劇情時,不只會考量脈絡,觀劇體驗也是設計的一環。有時為了保有神祕感或堆積張力,捨棄一些脈絡,我認為是合情合理的。
▌沈不言最後一次穿越時,聽到的鐘聲是什麼?
最後一個問題!(偷偷說,這還是我爸被推坑後跑來問我的問題 XD。)
沈不言見到兒時的陸鳶時,本想陪她一起走回家,卻在聽到一個鐘聲後改變了主意,究竟這個鐘聲是什麼?
我覺得這和上面那題一樣,都是劇組較為感性的設計。
沈不言前兩次穿越時(元啟十五年和元啟五年),都有聽到上巳節敲的暮鐘,也就是說,這個鐘聲正象徵著「起點」,會讓他想起剛穿越時見到的一切,包括當時已經站在大晟頂點的陸鳶。
當他想起那位一心為民的皇后娘娘、憶及那段鳶飛戾天的人生旅程,便決定放手讓眼前的小姑娘走她自己的路,不加以干涉。同時,這也為故事起到了前後呼應的效果,透過一聲鐘聲將故事首尾相連,留有一股未完待續的餘韻在。
我之前還看到一位很可愛的觀眾說,這個鐘聲會不會是沈不言的喪鐘(笑),除了沈不言穿越到後面、身體狀況就越變越差以外,還剛好跟陸鳶死前見到沈不言的設定互相對應,雖然我是覺得結局沒這麼黑暗啦 XD,不過也滿有趣的!分享給大家。
▌總結
《古相思曲》系列劇評,到此也告一段落啦!老實說,這部作品我還有滿多想講的東西,包括飾演陸鳶的張雅欽卓越的演技、陸時倚華李擁這些配角的故事,只是這些內容比較雜、單獨拿出來寫又好像太單薄,掙扎再三後,只好先擱下不提了 XD。
如果大家希望我多聊一點,或是還有什麼問題想問,都歡迎在下面留言或投稿至作者信箱喔!我們下部作品再見啦!
想推坑、發問或回饋心得嗎?
📫
作者信箱開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