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夜婆 專輯
巴奈這張專輯,以巴奈的歌聲為繆思,整張專輯的製作人為 #柯智豪 。從民國九十八年(2009年)寫完第一首歌 #入漿 ,到最後完成的夜婆,整整花了十四年。
應該有不少人都會好奇身為卑南族的巴奈,怎麼會出一張台語專輯?其實有不少都市原住民朋友,可能台語比自己本身族群語言還熟稔。巴奈小時候在台南長大,以台語為第一語言(稍微與母語做區隔),其實也沒什麼好意外。畢竟語言是功能性,情感認同是流動的,這張專輯也偷偷告訴我們這件事情。
專輯 歌曲
入漿 Lip-Tsiunn
入漿這首歌光是爵士前奏,就相當有畫面感,使聽者想像自己在一望無際的稻田間,看著稻穗婀娜多姿的搖擺。
這首歌的詞意,是藉由稻米入漿的過程,描寫農村社會女性乍現的青春結束後,遇到另一半的浪漫故事!?「花收 變硬 免擱美麗 甘願 入漿 我是你的」
其實也側寫了那個年代女性能動性的不足,在那個年代,女性結了婚之後,就不需要再為誰而美麗,但稻子難道不能為了自己而飄揚嗎? 不過至少這裡,她是甘願入漿,而不是被迫,算是好姻緣吧!
稻草人 Tiū-Tsháu-Lâng
稻草人的民謠吉他開頭,配上細膩的風聲,又是一次聽覺帶動視覺的鋪陳,二胡加深了農村的哀與愁。原本應該活躍在前首,如縱谷稻田波浪間的稻草人,被鬱悶的編曲覆蓋。
間奏鼓聲的沈重與暗黑的音效,即使聽不太懂歌詞,也會備感壓力,而能大概知道那時社會的處境。這首歌大致是以稻草人,形容女人嫁入夫家後,被傳統禮俗禁錮得不自由。
夜婆 Iā-Pô
夜婆也是首編曲爵士味濃厚的歌,巴奈在這首歌的唱腔似乎也比前兩首歌明亮不少,與細節遍佈各處的歌曲相依為一體。爵士鼓組在這首歌的表現相當亮眼,無時無刻點出夜婆與光的關係。
歌詞分為兩端,前段用幾個形象引夜婆(蝙蝠)現行;二段再藉蝙蝠夜行的特性,以及夜晚環境與情緒的連結,寫一段難以見光的虐戀,只能説寓意和詞都精悍有力。雖然歌詞還是悲慘,但節奏的爵士,讓這段苦戀不那麼惆悵。
對了,夜婆 有「落雨版」可以聽看看喔!
件 Kiānn
這首歌我相當喜歡,放在暗沉三首後的專輯中場,讓聽者終於能跟著輕盈跳躍。特別是夾雜在琴聲、鼓組以外的風琴,讓整首歌更有自然,奔放的聽感。
題材取自寫東亞沿海一帶傳說象徵天災的人面牛獸(日本傳說名為「真言」),但這裡不描寫他們的恐怖,而是著重於這隻妖,總是媽媽帶著幼獸出現的親子感。
透過歌曲去平反一件被刻板化已久的故事,與曹雅雯《禁》專輯類似。不過這首歌也用俏皮的編曲,突破過往描寫親情的歌,流於悲傷情歌式的書寫與編曲。
鯪鯉 Lâ-Lí
若以件作為中場,那後頭的歌曲,在編曲上玩的更爲暢快、有趣。#鯪鯉 是首勸世歌,曲調讓我想到以前 #鐵獅玉玲瓏 澎恰恰和許效舜的表演方式。
接在夜婆與件之後,把節奏和逗趣都加更滿了。第二段的間奏,還出現了趣味的喊叫聲。第三段時,編曲又更為飽滿,再加上巴奈的聲調,讓整首歌更有高低差。
對了,這首歌是讓巴奈扮演市井常見的那種長舌八卦婆,數落鯪鯉(穿山甲)的不是。是不是也該有人幫穿山甲申冤一下呢?
無犁 Bô-Lê
無犁與稻草人,兩首歌名很明顯以田間農事為主題的歌曲,剛好是專輯中最讓人感到憂愁的歌曲,而無犁的絕望感,在悲催的編曲下,又更為凸顯。
這兩首歌都在間奏與尾端用了強烈的效果音製造氛圍,相當成功。#無犁 藉由描繪形單影隻的牛,沒了犁仍想耕作的畫面,比喻喪偶的苦痛。
吊樹頭 Tiàu Tshiū-Thâu
#吊樹頭 是我覺得整張最喜歡的編曲,利用北管及大量傳統樂器,描繪一隻被吊在樹頭的貓。在略顯歡樂且華麗的中式傳統樂器以及西洋爵士的雙重行進下,交織出對死亡的另一種觀點。
恬恬 Tiām-Tiām
整張專輯若在吊樹頭終結,也可以形構一張屬於傳統農村生命史的專輯。而恬恬,我認為是製作人給開頭所描寫的農村女子,所下的溫柔註解。雖然那個時代能走到這一步,也是歷經窮山萬水,但卻是每個入門女子的小盼望。
與當代愛情可以拿來做對比,有時我們過於個人,而忘記婚姻或愛情是兩個人之間的事。如果能在黃昏「恬恬綴佇你的跤步」,不失為現在依然能存有的浪漫吧!?
專輯 結語
不懂台語的賊賊,雖然聽不懂每段歌詞所表達的意思,但透過編曲和巴奈所傳達的情緒,就能略知一二。而這首歌如何藉由八件農村事物,表達舊時代台灣女性內心的幽微情感,可以認真研讀製作人柯智豪的作詞,應該會很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