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c
紀錄撰寫者:Ycc
照片提供者:Ycc
最近開始回顧過往照片、紀錄,一年沒爬山了著實心癢難耐。思忖著有什麼路線可以來爬爬,又不會太累的,也可以依靠大眾交通工具的。感覺年紀開始有了,騎機車到登山口爬山已經是件覺得會累的事了。
同時也心想要嘗試獨行什麼過夜路線呢? 傳統的走過了,冷門和探勘的過夜路線,只有跟團的時候走過,尚未自己一人走過。綜合考量,這條可以搭公車且又非傳統也不算到很探勘的冷門路線,可以來試試。
也檢測一下這一年來的體能、大腿肌力、負重能力到底退化了多少。大致上時間都比自己預估的快一些,不太會喘但大腿真的是很有感的痠、沒力~~只能慢慢恢復了,一年沒運動的下場!
看了看時間,近期剩清明比較有空了。趁著僅有的好天氣空檔(4/2、4/3)出發囉!
太魯閣戰役是1914年5月17日至8月28日之間,大日本帝國與臺灣太魯閣族之間爆發的戰爭,亦是二十世紀臺灣本島最大的一場戰役。當時日本為徹底壓制臺灣生蕃,以建立其統治威信,並有效控制太魯閣地區龐大的自然資源,故而主動展開有計畫的軍事討伐。此事件為五年理蕃計畫中最受重視,也是最後一場戰役。
日本費時二年籌備此次戰爭,期間多次進行探勘與觀測,並描繪周詳的地圖。戰事長達三個月,動用的軍、警、人伕數量,運送補給線長度與軍需耗費,皆為五年理蕃計畫相關戰役之最。由於這項軍事行動的財源是經日本明治天皇首肯與帝國議會批准,加上佐久間左馬太以總督之尊親征,因此普遍被視作一場戰爭,也是日本征服東臺灣的歷史性戰役。
---以上節錄自維基百科
石門山沿東稜而下為當時太魯閣戰役日軍行軍補給的路線,而古關原是當初日軍紮營的地點。沿途可見疑似當時的路徑、日軍遺址。
倘若想深入一些了解這段歷史事件,在此提供相關書目供有興趣的也可以去翻閱,多少有提及這段故事。
去程
可從埔里轉運站,搭乘客運6658、6659、6664至國民賓館下車,再轉乘6658A至石門山登山口。6658A可提早網路預約,避免到時沒位置。
回程
可從小風口搭乘6658A至國民賓館下車,再轉乘6658、6659、6664至埔里轉運站。6658A一樣可以提早網路預約。
D1(04/02) 石門山登山口→石門山→樹林→舊合歡崩塌→2537營地→門神樹營地→日軍討伐遺址→溪底→匯流口→古關原遺址(C1)
D2(04/03) 古關原遺址→鐵線營地→鐵線吊橋→新舊路岔→拉繩下切→崩壁高繞→舊路、紅豆坡岔→紅豆坡→輪胎登山口
D1(04/02) 石門山登山口→石門山→樹林→舊合歡崩塌→2537營地→門神樹營地→日軍討伐遺址→溪底→匯流口→古關原遺址(C1)
D2(04/03) 古關原遺址→鐵線營地→鐵線吊橋→新舊路岔→舊路折返回岔口走新路→塔次基里溪→過溪上稜→屏風山111.2K登山口
*因第二天越過舊路紅色封鎖線後10分鐘,發生地震山搖地動,整個稜線都在劇烈搖晃,稜線對面的溪谷亦不斷傳來落石滾動聲,可見震度、規模程度不一般。評估後續的兩大段崩壁地形路況可能有所改變且更為鬆軟、易落石,於是啟動撤退計畫轉往新路出屏風山新登山口
1.門神樹前原路撤退;之後則由屏風山新路登山口撤退(111.2K)
2.D2若已過崩壁高繞點,則儘速往輪胎登山口撤出;若未過崩壁高繞點則折返撤往屏風新路登山口
通訊點(以中華電信為例)
D1:石門東稜沿途
D2:鐵線營地、屏風山新路稜線沿途
水源
D1:塔次基里溪(東北稜下至溪底)
D2:古關原至鐵線營地間數個小溪溝、塔次基里溪(屏風新路上稜點)
營地(路線上可使用之營地,亦可供迫降)
D1:2537營地、門神樹營地、古關原遺址
D2:倒木滲水岩壁後營地、鐵線營地
1.冷門路線,請事前細讀多份紀錄做好準備並妥善規劃好行進計畫。gpx檔案多方參考,但不要盡信,別人走的未必是最好走的路。一切還是得自我評估、判斷。
2.走冷門路線請攜帶頭盔,避免落石砸中以及在鑽茂密植被時撞到頭部。
3.建議雨後三天以上再來走這條路線,因為石門東稜大部分都是行進於樹林當中,陽光不易照射,土壤容易濕滑且路本來就有點陡。還有考量過溪因素。
4.在時間的規劃上,請抓寬鬆值預留找路的額度,並研擬行程延誤時的因應策略,如迫降規劃、撤退計畫...等。
5.他人的路條或是航跡,不見得是最好走的路也可能帶往難走的地方。這些記號只是證明曾經有他人走過的痕跡。還是必須要自己做判斷評估。
建議搭配下面紀錄參考
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trail&act=gpx_detail&id=3055894
D1(04/02) 石門山登山口→古關原遺址紮營 樹林中陰涼
比預計晚25分鐘出發,但比預計還提早半小時到營地
行進時間337分鐘;總時長含休息387分鐘
結果出早餐吃完剩10分鐘,死命活命的衝晚了一分鐘...
0550的6268F就沒了耶~ 這麼準時阿。思考後續該怎麼辦,因為錯過這班,到埔里肯定搭不上0710的車到國民賓館再轉乘到登山口,預計順利可以在0910左右到登山口,已經是大眾交通可以最早抵達的方式和時間了。如果搭下班,最快也得1200才到登山口,不考慮攔便車的話。
對於微探勘、冷門的這條路線,啟登時間的延誤必然壓縮到行進時間,距離天黑時間又更近。思考過後決定搭計程車,直上登山口了,所幸只延誤了25分鐘。
跳錶1500元,頭有些微微的痛(前一天也有開始吃丹木斯了)。可能太久沒上山(已一年)或是昨晚沒睡好所致,亦或是海拔上升過快。決定一樣走但觀察狀況,之後一路沿途下坡且下至古關原遺址(H1990左右),狀況理論上是會越來越好。
風有夠大,熱門景點居然沒幾個遊客來爬。
後往東稜走前段路跡、布條明顯,後段箭竹茂密、高,容易滑倒,小心走,路線上偶有布條但沒有到很密(也可能是箭竹擋住),但可從箭竹的疏密程度去判斷再輔以方位慢慢微調,有時候會偏移再慢慢修正。
整體而言,稜線看起來不太明顯,有點寬稜的感覺,大致都走在稜左側邊坡下。速度不太能夠快起來,因為箭竹有點密、高低落差需要去撥開看路。
進樹林前的布條稍微多一些,有跟對路都可以找到~
樹林後都有布條了,一開始路很好走且平坦,但僅一小段;之後很濕滑、爛泥、松針、陡,可能因為在樹林中陽光照不太進來,加上前幾日又下了雨所致。非常不建議下雨走,會很滑。且登山杖會陷入泥裡,完全使不上力,索性不用收起來,只能抓箭竹、芒草。由於算是冷門~微探勘的路線,沿途完全沒有看見任何拉繩可輔助下陡坡,但布條都不缺就是了。只是有些布條會騙人,要自己評估。
進樹林後,就是一路陡下,幾乎沒什麼平台、好休的點。這裡剛好看見一個倒木橫越路中,可以當作座椅。
不知不覺跟到一條稜右腰繞路,結果越走越難走,倒木、箭竹芒草有點密。但大致上有壓痕、動物排遺,可能是獸徑或曾有人走過。也不至於寸步難行,由於是冷門路線和熱門路線的感覺上會有所不同。
有紀錄也提及這段路,跟到腰繞整個偏掉。約H2850這裡請特別留意,走稜線不要腰繞!
熱門、傳統路線:要是覺得感覺開始難走、沒布條→8成以上是走錯路
冷門、探勘路線:要是覺得難走、沒布條,若方向正確不見得是走錯路。而是行進選擇上的不同,或許可以走出一條新路出來
基於好奇驅使,沒有當下折返於是續行腰繞之後來到一邊坡碎石區。來到眾多紀錄提及的倒木崩塌點下方,而我正處於稜線右側的碎石邊坡上,看了一下應該是可以之字從邊坡上稜抓倒木上攀至稜線上,回到紀錄上所走的稜線上。
走到接近倒木時,試拉測試,發現倒木不太穩固。且也不太可能跨越倒木直上,必定需要有手點可以同時借力向上。手點不可行,於是撤回腰繞碎石坡底折返,尋找好走的路切上稜。
根本沒比較好走還不如走稜線路 稜線也有布條。
H2823(121.296936,24.151592)開始腰繞,注意腰的時候有沒有跟到路,我可能沒跟到。腰繞的路因為植被很密,軌跡也一直在飄移~
但後續路況也蠻爛的,也有可能是沒跟到。倒木、箭竹、芒草超密,但也都有壓痕,可能是獸徑,也一直看到動物便便。
這邊的話會建議如果腰繞過了大石壁,就可以開始邊腰繞邊找尋可以上至稜線的點開始上切。要慢慢開始修正往稜線方向靠近,不要越腰不小心越往下走了。
我是在(121.298420,24.151430)附近上切,但點位有點飄移,大致點位gpx上的014~015,供參考。
有點斜,路在左邊門神樹上有路條走東北稜,切勿直行向東走寬稜(有紀錄走錯)。
開始可以看到日軍遺址,但看起來就很像一小堆長青苔的大石頭。和原住民那種駁坎、家屋用平一點的石片所堆砌而成的不同。看到的當下,其實很懷疑,歐原來就只是長這樣而已.... 沒拍照。
下溪前約距離海拔高度50m左右開始有點陡,落葉厚、松針,又很滑,下雨真的不要來。大概是整個石門東稜路段,最陡的一段路,通常下溪底前的稜線路似乎都是陡陡的
之後靠右走溪床往下游方向走,芒草區有布條指引不久可見匯流口
之後在左方可見巨石,路在後面有黃布條。
踩石頭是行不通的,觀察右側石縫有一凹槽手點可放,之後左手拉左側乾黃芒草使力就上去了,過後有小石洞。
D2(04/03) 古關原遺址→屏風山新路登山口111.2K 微熱
總時長含休息256分鐘
從古關原遺址開始到鐵線營地大致平坦好走,偶有一小段上切。感覺上是整個行程中最舒服好走的一段路
開始芒草有點密,但還是可以從疏密程度去判斷路在哪,也有路條。
在此遇到一隊三人,走奇萊北壁下屏風,此行第一次遇到人(過石門山後)。
第一次在山上遇到地震,而且還是這種規模7.2、震度5弱等級的...
整個稜線都在搖晃,搖了10幾秒有吧!!!稜線對面的溪谷不斷有落石的聲響,超級多且聲音很大蹦蹦蹦的。搖的當下,我馬上壓低身體重心,穩住不要被晃倒。當下實在真的很恐怖呀~
地震不同於颱風、降雨、氣溫,這些可以去提前預測;地震只能事後觀測也就是發生的當下才知道它的威力。因此,遇到地震真的就是不可抗力,震後保險起見,最好半個月以上不要去山區,很可能會有餘震、落石!!!!!
果斷決定折返,往屏風新路登山口撤出;同時也可以再思考一個問題,取決於當時人所在的位置與地震發生的時間
Case1 人已過紀錄上的拉繩下切、崩壁高繞點的話
→應該盡速往輪胎登山口撤出,因為已經通過危險路段,後續的路都好走,而不是冒險往回折返,因為震後會使得崩塌地更為鬆散、落石多,更加危險
Case2 人未過紀錄上的拉繩下切、崩壁高繞點的話
→應該盡速折返往屏風新路撤出,不要去硬走震後的崩塌地
當下情況屬於Case2,所以當然是盡速折返往屏風新路撤出
遇到一隊5人走屏風山的台北大學登山社OB,感謝他們邀請讓我可以乘坐便車至台中高鐵站!省了好一段步行至小風口的柏油路。挺親切的,忘了留下聯繫方式,若有幸你們能看到這篇記錄,可以和我連絡(karta2930784@gmail.com),以後有緣約爬山~~
由於地震的關係,公路多處落石有所管制。在鳶峰路段等了快1.5個小時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