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是「意根」的淨化

更新於 2024/04/16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根。如來藏(第八藏)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而生意(第六分別)、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身體就有「如來藏」執持而不爛壞。衆生死亡,意根不滅,有中陰身,帶著如來藏去投胎。

    一般人無慚無愧造惡,卻不自知。「意識」正確「思惟、分析」善惡,並自覺得熏習「意根」,讓意根依「意」而改變、淨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以佛法修除妄心(無明),先熏意識,再薰意根,二者皆了知真性的體性,之後可隨時觀察真心運作,依此修正其心行,修除其染污;「意識」深入思惟佛理,而明了諸法實相,就能熏習「意根」,斷除其根本無明。

   或問:如何融會「意根」的知識與淨土宗的行法?或不須和會?前者只有自力,或許淨土行人只須知其「諸、久、墮」,即可放捨,?

   代答:對淨土宗本願念佛人:1.不須和會,但可參考(大略了解即可)。2.「只管」念佛,以「行」立信,就是藉由「信、願、稱名」而讓彌陀「本願力」直接薰習「意識」與「意根」,表面上似乎愚痴無知,其實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光明在護念、攝受,因此,臨命終時,佛力接引「意根與第八識」往生極樂。

    所謂「自我」的需求是什麼?其實不離世俗五蘊的欲求與夢想,是意根的執取、意識的幻現,是因緣的聚散離合,「剎那」變化(無常),「虛假」不實(無我),若攀附其上而費心索求,則有求皆苦(求不得,患得;求得,患失),到後來,一場空。

    有云:「行住坐臥皆念佛,春夏秋冬恆吉祥」;化念佛為「老生常談」,字字出口,聲聲入耳,在日常生活一切情境(見聞覺知、憂喜苦樂,生老病死)中,檢視、提煉「念佛」的心行,雖然「聲色」往來、「妄念」起滅,而不排斥、不攀緣,不受其干擾、侵奪,只管信心「念佛」,讓「意根」逐漸熟習於相續念佛,類似修止的「動中定」,或禪家的「騎聲蓋色」。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0400384

修行就是改變(淨化)意根

  「根」是能生,「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身體就有「如來藏」執持而不爛壞。衆生死亡,意根不滅,有中陰身,帶著如來藏去投胎。

意根是第七識(本能、習性),有識的功能、力量,是生起一切萬法的動力。「無想定」、「滅盡定」、熟睡(無夢)、正死、昏迷,都無六識,但有意根,故不死。生死輪回,是由意根的「無明」所決定的,由意根的執著、攀緣所起,也是由業力牽引。其原理就是「十二因緣」。

意根有「根」與「識」的功能,能到未來世。衆生雖死,意根不滅,貪執五陰身,依如來藏而成中陰身,一起去投胎。

斷盡「煩惱」的阿羅漢才願意、且能自滅意根。意根若滅,就入「無餘涅槃」,灰身泯智,不再有六根、六塵、六識的存在。地上菩薩心量廣大,不「滅盡」意根,卻發願在三界修行,自利、利他,寧受世間微苦,在佛道上勇往直前,救度衆生,共成佛道。

意根無始劫就存在,但可滅除。如來藏剎那剎那出生意根的種子,成了連續不斷的運行。意根的心行變異,種子生滅,煩惱不已,是無常、苦、空。

「五根」是在母胎中,由如來藏的「地水火風」四大種變現,且不斷的生長、變異、滅失,是不久住、不可靠之法。「意根」是無始劫來存在,依如來藏識種而運轉,也是生滅之法,三界世間的緣滅了,意根也就滅了。

俱生「我執」與「煩惱」都是意根與生俱來的習氣。意根依什麽業種,就顯現什麽心行,主導「意識」的思維。意根無始劫來被「無明」遮障,恆「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執五陰身為我/我所,故名俱生我執,其虛妄的習氣伴隨每一世的五陰。

「意識」每一世更新,要從零出發的學習,且不與「往世的記憶」連結;其我執性既受「意根」的影響,也受「環境」的熏染,例如見到往世的恩人或仇人,今生雖不認識他,就直覺的喜歡或討厭人,也不知為何。意根生起「貪嗔癡」,多不由意識抉擇,總是「莫明其所以」的出現,造作各種煩惱業行,意識也難以違抗。

「潛意識」是意根的別名。佛教界之外的衆生不知「意根」末那識,把它與「意識」混淆了;若無定力與智慧,就觀察不到「意根」的作用;意根識最有能力的,稱為「第二能變識」,三界萬法是由意根發動的,若能徹底轉變(清淨)意根,就成佛,了。《大乘起信論》云:「此意(根)復有五種異名,一名業識,無明力不覺心動。二名轉識,依動心能見境相。三名現識,現一切諸境界相;猶如明鏡現衆色像,現識亦爾,如其五境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不由功力。四名智識,分別染淨諸差別法。五名相續識,恒作意相應不斷,任持過去善惡等業,令無失壞;成熟現、未苦樂等報,使無違越;已曾經事,忽然憶念,未曾經事,妄生分別。」

意根五種異名:

1.業識,與業力相應,不覺而起念想,向外攀緣,「作意、受、想、思」心所現前,如來藏配合之,就出生三界法、五陰身。意根以「思」心所為主,若種子具足,如來藏就配合實現意根的需求。無明業力與意根相應,使意根起心動念,向外貪求、了別外界,如來藏就而出生器世間及五陰身。

2.轉識,意根依無明業力,起心貪求,如來藏隨之變現一切法,「境界」現前,由「意根」了別而生「六識」,身口意行現行,生死相續,流轉於三界六道。

3.現識,能使如來藏依其「思」心所而變現一切法,如鏡中火,無燃燒,是「帶質」境,而非外界的「五塵」相分。

4.智識,有了別慧、分別性,能知六塵法及餘法,如來藏能變,意根就能知,所了知的是「本質」境的相似法。現世、前世、後世,天上、地下,一切法同時知,其智不可測。「意識」了別六塵的細節,意根只知諸法的粗略。

5.相續識,若不入無餘涅槃,則「意根與如來藏」恆存不滅,無量壽。意根相續,能帶無始劫業力種子到後世,讓如來藏實現其「因果業報」,而自作自受。

意根遍一切攀緣,曾經之事,忽然憶念;未經之事,妄生分別。過去的記憶現起,讓「意識」了別其細節,就有了回憶、散亂等現象。未有的情境,也想了知,據如來藏所現的緣,似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讓意識有所防備。「意識」只能猜測意根的心思,偶爾準確,多數不知。

一般人是無慚無愧的造惡,卻不自知。意識如理如法的「思惟、分析」善與惡,並依其自覺而熏染「意根」,讓意根依「意識」而行為、改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以佛法修除妄心(無明),先熏意識,明了真心的體性;再薰意根,二者皆証真性;之後就隨時觀察真心的運作,意識依此修正其心行,修除其染污,而改變其性。深入的思惟佛理,明了諸法實相,就能熏習意根,也改變、斷除其無明。

 

    avatar-img
    0會員
    12內容數
    淨土門 : 人生忽如寄,樂邦歸去來--象山慶-娑婆假名我,淨土法性身:輕鬆.寬坦.悠閒.隨緣=眾善隨喜,法義切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象山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數學至理與淨土莊嚴(象山慶24.3.17)     有人說:       數學裡有個美好的詞,叫「求和」;有個遺憾的詞,叫「無解」;有個霸氣的詞,叫「有且僅有」;有個悲傷的詞,叫「無限接近卻永不相交」。還有個模糊的詞叫「約等於」,遙遠的詞叫「未知數」,單調的詞叫「無限循環」,堅定的詞叫「絕對值」
    彌陀本願,為我一人(象山慶24.4.1) 淨土門乃成熟、終極之教:為人父母者,日夜懸念而無所不至的關愛其子女,乃能少分體會阿彌陀佛一切時地無條件護念眾生,而報本返始得稱念佛名,願生淨土。或由於飽經滄桑而年老體衰,自知能力有限,認分的放下各種不切實際的貪著、妄想,全身心歸命、靠倒,讓阿彌陀佛成為生命
    念佛,拯救未來的我(象山慶24.4.5)     有一種心理學[1],以「自我調節」來減少不必要的後悔、而提升正向的行動力,以便於拯救未來的我。其理論與方法是:設定一個「有價值」的標準,以引發「現狀」的不平衡,利用這種反差而激勵自我,去完成所設定的目標;若結果與目標相符,則自我效能提升,並據此設定
    《念佛金言錄》[1]〈宗旨安心章〉之文,讓人對「信心、安心」之義更明白,摘錄如下,與眾分享並述感想:安心者,即三心也,三心者即「名號」也。所以善導大師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云「稱我名號」。
    數學至理與淨土莊嚴(象山慶24.3.17)     有人說:       數學裡有個美好的詞,叫「求和」;有個遺憾的詞,叫「無解」;有個霸氣的詞,叫「有且僅有」;有個悲傷的詞,叫「無限接近卻永不相交」。還有個模糊的詞叫「約等於」,遙遠的詞叫「未知數」,單調的詞叫「無限循環」,堅定的詞叫「絕對值」
    彌陀本願,為我一人(象山慶24.4.1) 淨土門乃成熟、終極之教:為人父母者,日夜懸念而無所不至的關愛其子女,乃能少分體會阿彌陀佛一切時地無條件護念眾生,而報本返始得稱念佛名,願生淨土。或由於飽經滄桑而年老體衰,自知能力有限,認分的放下各種不切實際的貪著、妄想,全身心歸命、靠倒,讓阿彌陀佛成為生命
    念佛,拯救未來的我(象山慶24.4.5)     有一種心理學[1],以「自我調節」來減少不必要的後悔、而提升正向的行動力,以便於拯救未來的我。其理論與方法是:設定一個「有價值」的標準,以引發「現狀」的不平衡,利用這種反差而激勵自我,去完成所設定的目標;若結果與目標相符,則自我效能提升,並據此設定
    《念佛金言錄》[1]〈宗旨安心章〉之文,讓人對「信心、安心」之義更明白,摘錄如下,與眾分享並述感想:安心者,即三心也,三心者即「名號」也。所以善導大師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云「稱我名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截流大師依靠自身的修行經驗與影響力,接引大眾共修淨業,宣導興建蓮社,並發起集眾七日念佛的共修法會。師開創「打佛七」之先河,不揀道俗,饒益眾生,勇猛精進,依眾靠眾成就淨業。此芳規至今不渝,師所作《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甚為詳明。誠乃大師給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
    Thumbnail
    【法師開示】今生今世能帶領我們解脫的法門 文/慧淨法師 🍀🍀🍀 各種法門當中,都是教理深奧難懂,實行艱苦難修,只有淨土法門是講阿彌陀佛的救度。 我們要以自己的力量解脫這個苦,必須斷除貪瞋癡的煩惱,這是我們所做不到的,那做不到的話,豈不是下輩子要繼續無窮盡輪迴之苦嗎?所以必須找出一個今
    Thumbnail
    有一天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在郊外散步。走著走著,他們來到了一座小廟。 蘇東坡走進廟裡,廟裡供奉著觀世音菩薩,菩薩手中握著一串念珠,好像正聚精會神的念著佛號。蘇東坡心生疑問,對佛印禪師說:「我們常常在拜觀世音菩薩,口中不停地念著觀世音菩薩。可是觀世音菩薩好像也在念佛啊!祂到底在念誰的名號呢?」 佛印禪
    Thumbnail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襌。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
    Thumbnail
    蓮池大師<普勸念佛文>釋義,唐湘清[1] 前言:明代高僧蓮池大師,是佛教淨土宗第八代祖師,曾著〈普勸念佛文〉,勸導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分富貴貧賤,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才智庸愚,大家一起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人人都應念佛? 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有什麼益處呢?原來阿彌陀佛是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的大覺清淨心,
    Thumbnail
    大佛頂首楞嚴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 修淨土法門者必讀 *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 . .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Thumbnail
    .清明、祭墓、寒食、植樹 .西周帝王將相已有祭墓之俗,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 .儒家之孝:報本返始、慎終追遠 .佛教之孝:以孝為本、孝名為戒
    我姓陳,名玉先,是貴州省遵義市人,今年62歲,年輕時因性格不合與丈夫離異後,便獨自帶著女兒隨父居住於遵義市電機廠家屬區。2007年因侄兒佛攝居士經營家居工藝禮品生意,店中需要有人幫忙打理,就來到佛攝的店裡幫忙照看一下生意。 佛攝/文  佛樂(陳玉先)/口述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截流大師依靠自身的修行經驗與影響力,接引大眾共修淨業,宣導興建蓮社,並發起集眾七日念佛的共修法會。師開創「打佛七」之先河,不揀道俗,饒益眾生,勇猛精進,依眾靠眾成就淨業。此芳規至今不渝,師所作《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甚為詳明。誠乃大師給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
    Thumbnail
    【法師開示】今生今世能帶領我們解脫的法門 文/慧淨法師 🍀🍀🍀 各種法門當中,都是教理深奧難懂,實行艱苦難修,只有淨土法門是講阿彌陀佛的救度。 我們要以自己的力量解脫這個苦,必須斷除貪瞋癡的煩惱,這是我們所做不到的,那做不到的話,豈不是下輩子要繼續無窮盡輪迴之苦嗎?所以必須找出一個今
    Thumbnail
    有一天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在郊外散步。走著走著,他們來到了一座小廟。 蘇東坡走進廟裡,廟裡供奉著觀世音菩薩,菩薩手中握著一串念珠,好像正聚精會神的念著佛號。蘇東坡心生疑問,對佛印禪師說:「我們常常在拜觀世音菩薩,口中不停地念著觀世音菩薩。可是觀世音菩薩好像也在念佛啊!祂到底在念誰的名號呢?」 佛印禪
    Thumbnail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襌。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
    Thumbnail
    蓮池大師<普勸念佛文>釋義,唐湘清[1] 前言:明代高僧蓮池大師,是佛教淨土宗第八代祖師,曾著〈普勸念佛文〉,勸導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分富貴貧賤,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才智庸愚,大家一起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人人都應念佛? 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有什麼益處呢?原來阿彌陀佛是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的大覺清淨心,
    Thumbnail
    大佛頂首楞嚴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 修淨土法門者必讀 *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 . .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Thumbnail
    .清明、祭墓、寒食、植樹 .西周帝王將相已有祭墓之俗,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 .儒家之孝:報本返始、慎終追遠 .佛教之孝:以孝為本、孝名為戒
    我姓陳,名玉先,是貴州省遵義市人,今年62歲,年輕時因性格不合與丈夫離異後,便獨自帶著女兒隨父居住於遵義市電機廠家屬區。2007年因侄兒佛攝居士經營家居工藝禮品生意,店中需要有人幫忙打理,就來到佛攝的店裡幫忙照看一下生意。 佛攝/文  佛樂(陳玉先)/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