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的妻子》:不冷場的跨國金融犯罪小說

《銀行家的妻子》:不冷場的跨國金融犯罪小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風格是滿典型的歐美犯罪小說,以格局龐大的跨國金融犯罪為主軸,害我閱讀時一度忘了其實有牽涉到謀殺案的部分。作者的資歷很驚人,哈佛與紐約大學法學院畢業、曾任金融分析師與公司法務律師,因此能將專業且複雜度高的金融犯罪寫得絲絲入扣,犯罪集團透過離岸銀行洗錢、避稅等一連串的操作,都能透過淺顯易懂的敘述融入劇情,從頭到尾都不冷場。

故事以雙女主線進行,一邊是美國的記者瑪莉娜,在與名流未婚夫度假時,接到親近的上司鄧肯通知,要她去接洽一名線人,數天後卻得知鄧肯遇害的消息。另一邊是跟著銀行顧問丈夫馬修外派瑞士日內瓦的安娜貝爾,突然聽聞丈夫墜機身故,大受打擊之下發覺案情不單純,而獨立展開調查。

以下些微劇透。

raw-image

推理的成分相對沒那麼重,在故事進行中就已陸續揭開離岸銀行及不單純的銀行客戶們的骯髒手法,並以雙女主各自面臨的危機作為主要看點。瑪莉娜必須盡快解密線人提供的情報並公諸於世,同時也身陷被人跟蹤的恐懼中;安娜貝爾面對丈夫同事和上司隱藏的惡意,必須裝傻並冷靜度過難關。

原本以為雙女主最後會碰頭一起揭發真相伸張正義然後惺惺相惜之類的,結果並沒有,而是各自有了美好的結局。

最近剛好在思考一些道德困境的問題,覺得書中有很多符合的情境,例如瑪莉娜要選擇揭露未婚夫家族惡行,還是假裝什麼都不知道、嫁進去當貴婦就好?那幾位線人們要冒著生命危險洩密,還是繼續當龐大犯罪結構的齒輪、好好賺錢就好?這些人最後都選擇了正義的一方,但現實中,人在這些情境下真的都能具備崇高的道德標準嗎?雖然是小說,但仍很希望真實世界中也是如此。


沐謙 
Facebook | Instagram | 小說作品
avatar-img
沐謙的小地方
76會員
111內容數
這裡書評最多,也很誠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沐謙的小地方 的其他內容
「很大程度來說,《黃色臉孔》是個恐怖故事,有關身處一個激烈競爭的產業中,所感受到的孤獨。」這句話確實令人很有感觸,初翻開這本書也覺得對寫作不得志和出版業生態的描述好中肯、好一針見血,但看到後來,覺得真的tooooo much!整本書可能有七八成都在敘述主角出書後得到了那些批評、酸民又說了什麼...
這本書可能要讀到接近尾聲才覺得有意思。前面會有點困惑主軸到底是連續凶殺案的犯罪心理調查,還是主角的幻覺疾病?職場鬥爭?或童年創傷?看到超過一半了,後者這些元素還是佔了大半篇幅(尤其是幻覺的情境描述,比重有點太多),於是只好轉變心態,可能重點本來就在這些地方,應該是我期待方向錯誤。
封面聲稱是17個真實故事,我覺得不太OK。每個篇章、以及整本書的串聯,很明顯都是設計精巧的小說情節。只有後記輕描淡寫地提到這本書是真實故事改編,並沒有在書封或任何較醒目的地方強調它的虛構性。  主角以精神病院實習生的身分,敘述所見的個案故事。作者文筆很好、敘事流暢,每個案例都很好看且極具故事性...
「很大程度來說,《黃色臉孔》是個恐怖故事,有關身處一個激烈競爭的產業中,所感受到的孤獨。」這句話確實令人很有感觸,初翻開這本書也覺得對寫作不得志和出版業生態的描述好中肯、好一針見血,但看到後來,覺得真的tooooo much!整本書可能有七八成都在敘述主角出書後得到了那些批評、酸民又說了什麼...
這本書可能要讀到接近尾聲才覺得有意思。前面會有點困惑主軸到底是連續凶殺案的犯罪心理調查,還是主角的幻覺疾病?職場鬥爭?或童年創傷?看到超過一半了,後者這些元素還是佔了大半篇幅(尤其是幻覺的情境描述,比重有點太多),於是只好轉變心態,可能重點本來就在這些地方,應該是我期待方向錯誤。
封面聲稱是17個真實故事,我覺得不太OK。每個篇章、以及整本書的串聯,很明顯都是設計精巧的小說情節。只有後記輕描淡寫地提到這本書是真實故事改編,並沒有在書封或任何較醒目的地方強調它的虛構性。  主角以精神病院實習生的身分,敘述所見的個案故事。作者文筆很好、敘事流暢,每個案例都很好看且極具故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