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禮拜小銓的事件後,我開始問自己一個問題:「該怎麼同理不同的孩子?」,因為在跟小銓對話的過程中,我知道的資訊很少,所以有蠻多事情是需要我不斷追問的,其中就包括一些嚴重的衝突事件,我怕我在問的過程,觸及到小銓不想講的事情,讓心中的傷口越烈越大。
昨天跟亮師討論後,亮師提醒我不要只用自己的視角去想這件事,如果這件事情剛好是小銓想說的呢?也許難以啟齒,但小銓一直期待有人能傾聽他的感受與想法?那這當然是建立我跟小銓有足夠的信任基礎上,如果沒有足夠的關係,可能我的關心真的變成二次傷害了。
早上Tony老師和大家分享針對特殊孩子的同理方法,例如面對阿翔這種有情緒障礙的特殊孩子,在同理時加入事件或感受的回顧反而是危險的,因為這種特殊孩子的情緒與感受相對直接,直接問他:「你當時一定很生氣對吧?」,得到的回應可能是:「我要揍死他們」,有可能會變成火上加油,所以比起回顧,直接輸入正向語言會更好,例如:「我看到剛剛你很生氣,但你有忍住,沒有留在原地罵人,很棒」。
今天的閱讀課觀課,當我試著用「球員」的身分觀課後,我發現了以下事情是我可以在我的課堂改進的:
l 寶寶老師上課幾乎都使用直接點人的方式,不會讓學生舉手回答,這樣做可以讓「真正需要回答」的人回答,老師可以更靈活地確認學生的狀態,學生也會一直處於「積極」的學習(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點到)。
l 如果被點到回答問題的人卡住了,老師會快速地讓別人救他,讓課堂繼續地進行,不會刻意停下來「電」人,課後議課時,寶寶老師說他被點到其實就是一種提醒了,不用刻意在強調,人有時候就是會恍神,老師和學生都一樣。
l 在公布任務或題目前,會讓學生做好準備,例如今天有特別提醒阿權要坐好、準備接下來的任務,我認為這是一個調整課程節奏的方式,避免還沒進入狀況或恍神的學生錯過老師的指令,或是事後還要老師、夥伴的提醒。
l 寶寶老師會在有人發言的時候說:「孩子們,我需要你們幫我一個忙,看著講話的人,這樣他才會更緊張」,這種幽默的方式讓孩子會發自內心的看著說話的人,比起我之前試圖說理、用「這是一種尊重」的方式來的更有效。
l 有孩子的發言較斷斷續續,我之前會選擇幫他做總結或是讓其他孩子幫他,因為我覺得當下的氛圍很尷尬,但今天阿元發言遇到問題時,寶寶老師直接說:「沒關係阿元,我知道你可以的,加油!」,當老師用比較正向的態度回應學生時,除了發言的人會更有動力回答,其他的孩子也會用比較正向的心態看待發言者的遇到的問題,不會選擇責怪,老師的態度會影響孩子們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