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Long Stay-第69日(2024.05.09)

圓滾滾
發佈於一個人車宿遊 個房間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早安!今天再挑戰縣道197,我的野心不大,目標就只要從池上騎到電光就好。上次騎到關山,再加碼5km.

所以吃完早餐,6:00就從池上住處出發。今天清晨略冷,還好我昨天有看氣象報告做了預防,穿上薄外套,開始往目標前進,加油!

raw-image
早餐:咖啡凍、馬鈴薯蘋果餅、水煮蛋、醋蒜黑木耳雞胸肉

早餐:咖啡凍、馬鈴薯蘋果餅、水煮蛋、醋蒜黑木耳雞胸肉

出發

出發

raw-image
raw-image

今天騎乘的速度比前次略快,或許因為拍照停車的時間縮短了,也可能是我的體力增長,不過我寧可相信是自己的腳力增長了,哈哈。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白毛寮

白毛寮

在抵達電光大橋前,我先繞進振興村晃晃。進村的道路目前正在做地下電纜線的施工,未來都將地下化,屆時又是另一番風貌,值得期待。

raw-image
raw-image

振興村是一個客家村,居住的幾戶人家幾乎都是親戚,他們前一代從竹北一帶遷移至此,務農維生。而振興村和振興部落不同,這也是今天早上陳大姐告知才了解。所以,真的要多跟在地住民多交流,這樣才能對在地的歷史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也才不會造成誤會。

raw-image
raw-image

就這樣在振興村停留了一個小時,才又繼續前行。電光大橋前往電光的197路段在拓寬,所以我繞行下切卑南溪旁的防汛道路後,再走產業道路上接197,抵達電光國小。後走至18km處,一堆流浪犬在路上虎視眈眈的瞪視我,實在很毛。還好,我現在知道如何保持「視若無睹」的假象,平安的緩緩通過。在鄉下,真的需要有一顆比較強的心臟來應付這些動物們。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本來想時間還很早,或許可以續行至富源觀景台,但看到地圖上有個「極大陡坡」的標示,我就打消了繼續前進的念頭。我知道,我的腳力應該沒辦法應付大陡坡。目前雖然我都沒有下來牽車,那是因為坡度都不算太陡。但真的陡坡,我看我應該就沒辦法了,還是再多練幾次再說。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從197下來,走電光大橋接關山,肚子餓了,也近12點,就在紅石溪畔吃我的午餐。邊休息邊思考一個很大的問題,為何電光的田邊水溝那麼髒?為何關山的美美稻田那麼臭?而池上的水溝清澈無比,空氣帶著草香、土香、花香?

raw-image

今天走電光防汛道路時、本想在路邊吃午餐,但探頭一看,赫然發現這水溝實在好髒,垃圾堆積,嚇死我了。沒想到在台東這好山好水的地方竟然會看到這一幕,頗為震撼。再往前走,關山田間,養豬場傳出的陣陣臭味隨風飄來,我臉蒙著頭巾都沒辦法阻擋這臭味,實在很掃興。那麼美的稻浪,竟然會有這味道…難過啊!但是同樣是農業鄉鎮,池上卻沒有臭味、垃圾的困擾。實在值得深思啊!

電光的髒水溝

電光的髒水溝

吃飽血糖上升,突然覺得騎不動了,想想還是不要再走197回池上,就從關山走台9回家。結束今天的197自我挑戰行程。






48會員
273內容數
一個熟齡女子獨自遊歷台灣,享受一個人獨處的自由及樂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池上心靈散步。田野與歷史間的時光軌跡。從馬卡道族到天堂之路一直覺得池上這個地名有一種動態感,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來池上時,根本不知道這個名字的由來,當時池上還是一座寧靜純樸的鄉村而已,沒有遊客,只有農家與生活感。後來,一直來到池上這個地方,發現池上是個多元族群融合之地,雖然是鄉村,卻像極了台灣的歷史縮影,池上真正開始開發大概在清朝道光年間,距離現在還不到
Thumbnail
avatar
蕭裕奇
2023-12-17
池上跑旅本以為煩躁的情緒放在台北,結果卻跟著火車一路來到了花東,直到過玉里後車窗外出現黃金稻田後,才有點拋離紛擾情緒的感覺。 下了車在月台上,鐵軌旁即是稻田,純藍的天空涼爽的秋風,池上站現在變得很文青,但依然是個小巧遊客比居民多的車站。 火車站...送往迎來,同時是起點也是終點... 慢步在街道找著住
Thumbnail
avatar
夏季星空的心宿二
2023-08-22
池上春耕野餐音樂節|意想不到的力量「池上大概是連老天都偏愛的地方,來池上感受自由吧!⛱」 昨晚剛到池上入住飯店後,我們就上網查看了今天的天氣。預報顯示會有90%的概率會下雨,我與夥伴提到我們一定要全副武裝赴「春耕野餐音樂節」的約,做好會成為落湯雞的準備。但老天大概是看見大波池旁這幅漂亮、幸福又美好的景觀和氛圍,所以也不忍心掃了大家的
Thumbnail
avatar
今日小戴
2023-04-15
池上藝術村的寄情與召喚前天到台東關山演講,之後除了騎關山非常著名的自行車道外,晚上住到池上。 池上這十多年在台灣好基金會的深耕經營,透過以農村生活的節奏,創造了春耕――野餐節、夏耘――辦桌,秋收――稻穗藝術節、冬藏――文化講座,已成為世界上知名的景點。175公頃沒有一根電線桿的金黃色稻田,是台灣遞向世界最美的一張名片。
Thumbnail
avatar
李偉文
2022-07-01
池上走走,重新與土地連結在民宿的陽台眺望田野,想起了童年,基隆火車站的婆婆家,不只有吵雜火車聲,隨之地板還會震動。大多人提起童年、家是快樂的,但我除了每個夏季都苦於中暑,颱風天屋頂漏水忙著找水桶接之外,實在感受不到美好。 再大一點,是一張蒼白病懨懨的臉,沈重的側背包將肩膀壓得一開一低。在南陽街回基隆的區間車上正為找不到座位
Thumbnail
avatar
瑪西
2021-04-13
池上人塑造了池上的樣子──建興碾米廠‧梁正賢推動「池上米」認證標章的關鍵人物是建興碾米廠的老闆梁正賢。早在1994年,他就開始推動有機農業,2000年到日本參觀施行MOA自然農法的大仁農場後,一整套結合農家、藝術、醫療,順應自然的健康生活法,讓他大受啟發,回到池上,他在心中立定三大志業:自然農業、藝術生活、健康身體。(more)
Thumbnail
avatar
可可雅。是旅行,也是生活
2020-01-22
池上秋收的推手 「台灣好」十年計畫在地方扎根述說池上從傳統農業鄉轉型為「以農為底蘊的藝術之鄉」的故事,台灣好基金會絕對是關鍵角色。時間推移到2008年,以「深耕鄉鎮文化、台灣成為美好家園」為願景的台灣好來到池上,當時的執行長徐璐找上「池潭源流協進會」理事長賴永松老師,和即將接任的梁正賢大哥,探詢池上人的想法。(more)
Thumbnail
avatar
可可雅。是旅行,也是生活
2020-01-22
池上秋收幕後 林懷民催生天然劇場「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從第五年雲門舞集的售票演出開始,就選定了現今的固定表演場地。在阡陌縱橫中,如何看出這片視野由上而下,將山脈、鄉路、稻田全收入眼底的位置能搭建出絕佳的天然舞台?就不得不教人佩服林懷民獨到的藝術家之眼。(more)
Thumbnail
avatar
可可雅。是旅行,也是生活
2020-01-21
池上秋收 稻田裡辦藝術節每年秋天,我像是候鳥一樣,一心一意飛往池上,等待一場田間的表演。布景是中央山脈、金黃稻田,燈光與特效由老天爺安排,或明燦或隱沒的太陽、或透藍或雲霧的天幕、或呼嘯或輕拂的風聲、或翻飛或搖曳的稻浪,臨演是悠然飛過的鳥兒。再怎麼精細的人為設計都無法主導整場演出,表演者只能跟隨大自然的節奏行進。(more)
Thumbnail
avatar
可可雅。是旅行,也是生活
2020-01-21
池上雜記台二十三線的曲折堪比同性間的情慾。山間公路時而皺褶時而疙瘩,到了富里接上台九線,耳機裡的和弦已經升了個半音,煞有鬼魅地扭動起來。
Thumbnail
avatar
午夜先生
2019-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