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頭城慶元宮,俗稱「頭城媽祖宮」。興建於清乾隆年間,經數年的建設,於嘉慶元年(1796年)完工,因而命名為「慶元」宮。
宜蘭昭應宮是在嘉慶十三年(1808年)由居民合建,當地人稱為「媽祖宮」。嘉慶十七年(1812年),楊廷理奏請朝廷,撥款協助闢建媽祖廟,並賜「敕建昭應宮」匾額。
開蘭第一城 【頭城】裡有開蘭第一媽祖 【慶元宮】,從龍邊進入後,改建後的過水廊,首先看到壁堵的石雕,上題【觀井得符】,你可看到共有四幅跟媽姐得道的過程有關石雕,這叫做【對看堵】。
有關【觀井得符】或者【窺井得符】的故事,大家都可以在網路上了解,媽祖為何在16歲青少年時期【得神通】?這恐怕各家說法不一。
相傳媽祖16歲的時候,有一次,與一群女伴出去遊玩,當她對著井水照妝時,一位後面跟著一班神仙的神人捧著一雙銅符,擁井而上,把銅符授給她,一起玩得女伴們都嚇跑了,而媽祖則接受銅符,並不懷疑。媽祖接受銅符後,靈通變化,符咒避邪,法力日見神通,以至她常能神遊,騰雲渡海,救急救難,人們稱她是“神姑”,“龍女”。
再對比宜蘭昭應宮。建築年代較慶元宮晚,理所當然,舊稱【五圍】的宜蘭市當然較【頭圍】的頭城發展慢一點。但作為噶瑪蘭廳廳治所在地,宜蘭的媽祖廟在建築、藝術、人文、歷史和民間信仰五大元素,自然比頭城的媽祖廟更上層樓。
拿媽祖的神跡故事為例子,位在虎邊的身堵之【化草為木】,採用工匠藝術裡的交趾陶,具有優美的造型(媽祖身旁有收服二妖,千里眼,順風耳,以及仙女隨待),而上述的慶元宮【觀井得符】顯然是新作的石雕品。
有關【化草為木】故事在其他宮廟也用【化草救商】,情節大致如下:相傳媽祖在世時,湄洲嶼西邊有個出入湄洲的要衝叫門夾(就是今天的文甲),有一次,一艘商船在附近海上遭到巨風襲擊觸礁,海水湧進船艙,即將沈沒,村民見狂巨浪,不敢前去營救。在這緊急時刻,媽祖信手在腳下找了幾根小草,扔進大海,小草變成一排大杉劃到並附在即將沈沒的商船上,商舟免遭沈沒,船中人免難。
來到慶元宮,首先媽姐廟的宮名跟其他台灣的並不一樣。主因是符合宜蘭【噶瑪蘭】開墾史有關,採用了嘉慶元年【1796】之簡稱,對應了吳沙在1796年帶領千人正式開墾蛤仔難,也是噶瑪蘭,以木石圍堡,建立【頭圍】的歷史印記有關。
於是有人問,慶元宮可能不是在1796年立廟,之前雖然有少數漢人開墾,並未聚集成市,因此慶元宮建廟的年代值得再深入探討。也許從廟中的匾聯,或是廟方大事記石碑得知。
慶元宮建築和工匠藝術上有其可看之處,屋脊雖然是簡單的單檐硬山式,卻採用中港斷檐升箭,視野宊顯中軸線,好似三川殿。尤其是屋脊上【雙鰲護龍馬】等工匠藝術創作,與昭應宮的麒麟相比,各有千秋。
最後用昭應宮的虎邊石雕來結尾,河童參觀台灣的廟宇,出虎邊時特別注意其造型。看到這两隻動物,一度以為石作師傅雕錯了,怎麼那樣像猴子?原來是我眼花,誤將老虎當猴子。這可是慈祥的老虎母女對視。雖然不同於別處以虎威懾人,卻有其可愛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