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礁溪的二龍競渡,在端午各地龍舟競賽中算是比較奇特的,二龍河的淇武蘭(上庄)與洲仔尾(下庄)兩聚落早期活動前,各以傳統的駁仔(俗稱紅頭仔)彩繪美化、強固(絞船、勒肚),龍船沒有龍頭,船身、船槳都有避煞招祥的雙龍、麒麟、葫蘆及太極圖彩繪,1920年後則有專屬的龍舟並設「龍船厝」存放;競渡活動自在午後舉行,但村民在早上就會有祭港、點睛、下水、遊港獻紙頭等儀式,競賽方式只敲鑼、不打鼓、比賽時所有隊員以站立姿勢划船 ,這樣的「扒船」形式,主要在祈平安賜福而不在勝負,迄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扒平安」活動深具地方特色,因此2006年縣府補登錄為「宜蘭縣民俗文化資產」。



競渡觀賽看台(太陽廟前堤防外)
二龍河是指得子口溪流過二龍村那一段,當地人習慣叫它淇武蘭港。得子口溪也是宜蘭境內四大主要河川之一,起源自雪山山脈烘爐地山流經宜蘭縣礁溪鄉、壯圍鄉與頭城鎮,中游部份被稱作二龍河,下游則稱為頭城河或竹安河,在頭城鎮打馬煙出海匯入太平洋。大家熟知的景點例如跑馬古道、五峰旗、林美石磐步道、抹茶山等都是在得子口溪上游。

得仔口溪中上游

河岸步道

二龍河新河道

二龍之心公園

堤防彩繪牆
上述整治工程時特地保留流經淇武蘭聚落之蜿蜒舊河道,舊河道維持卵石砌堤岸,兩側植有鄉間常見之茄冬、樟樹、垂柳老樹,岸邊多處臨水平台、親水階梯、過水橋,為居民日常洗菜滌衣、聚集、過路的生活空間,河道北岸則為緊密的聚落建築,為唯一完整保留二龍河與聚落發展文化景觀之河段。

舊河道1

舊河道2

淇武蘭橋

二龍村(淇武蘭)
二龍河左岸在過高速公路橋後就只能行走在堤防內側,玉龍橋後建議改走右岸視野比較好,因為右邊就是時潮休閒農業區,區內因沿岸未被水泥化,生態原始自然、植被完整,又處於鹹淡相交之感潮河段,有眾多水鳥棲息過冬之所,成為最佳賞鳥地點,也是觀察水生生態資源的最佳去處。在幸福時潮觀景平台短暫停留繼續往出海口前進,在三抱竹橋頭一隻巨大草蝦地標雕塑,告訴遊客養殖是這裡的特色,十三股大排水圳從此匯入二龍河,這也是二龍河的終止點,往下河段則稱為頭城河或竹安河。

時潮觀景台

中下游河景

右岸步道

草蝦地標雕塑
在竹安(舊稱三抱竹)這裡建有一座防潮閘門,主要是秋汛高潮時期,礁溪因地形較低常遭海潮侵入影響農業收成,所以水利局有此建設。得子口溪最後就在頭城鎮打馬煙出海匯入太平洋。

防潮閘門

完工紀念碑

出海口1

出海口2

(健行15.4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