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壢老街溪步道傳媒介紹的都為市區段,就是環北橋到翠堤橋,大多數的人就從捷運環北站過來一路往上走,終點在八字圳公園步行距離約五公里。過了翠堤橋後在行政區域已屬平鎮,因此在走完步道後也可順路來認識平鎮。
平鎮鄰近中壢老街一帶的北勢,發展深受中壢的影響,因此成為發展速度最快且最完善的地區,與舊稱安平鎮的南勢樣貌有不同的形態,但是想認識真正的安平鎮還是要走入南勢的村里間。因鐵路地下化在還鄉橋這裡須繞路,重新再回到步道後四周景觀轉換成農田,而新富橋到廣仁宮這一段的綠廊道走起來格外舒適,廣仁宮不遠處就是八字圳公園,也是一處拍照留念的好地方。
環鄉橋旁步道彩繪牆
新富橋-廣仁宮兼綠廊道
八字圳公園入口緊鄰老街溪支流大坑缺溪(又稱平鎮溪)旁,60公尺處就是平鎮三座紅橋之一的伯公潭橋,初建於1920年代已有百年歷史,橋有三孔圓拱用紅磚以水泥石灰膏及摻入糯米水堆砌而成因此當地老一輩稱為紅橋或糯米橋,這種建築方法在那個年代是普遍被應用的。2013年9月,因橋樑年代已久無法負擔載重於是在橋的上游側拆除矮護欄,並以鋼筋混凝土加高加寬橋面,從側面觀看便能清楚看到一半舊橋一半新橋,這樣的強化古橋做法關西的東安古橋也是如此。
伯公潭橋
走過古橋後將沿著大坑缺溪步道尋訪安平鎮庄四大伯公廟。台灣有「田頭、田尾土地公」之俗諺,先民移居拓墾地時常會設立土地公祠祭拜祈求平安,閩南人居住地區以福德公、土地公、土地爺、福德老爺、福德正神等稱之,而在客家居住地區則稱之為伯公或大伯公。因為祂是村落之保護神,掌握著本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故常民對其尊敬有加,其神像古代有些雖然僅用一石或木牌為之,廟身用三粒石搭建,因陋就簡但也能看出祂對民眾的重要性。
水汴頭伯公
大坑缺溪尚未整治因此河水看來是污濁的,但步道(自行車道)穿梭在田野之間是極適合健行活動的;走過第一個迴頭彎後抵達大庄伯公(中間),二百多年歷史的伯公廟自然已無當初純樸的樣貌,字幕機讓他也跟著時代潮流走,但關照旅人的心意是不變的,廟旁的飲水機就如同奉茶的大茶壺一樣貼心。
大坑缺溪健行步道
大庄伯公
坑西伯公(西面)就在大庄伯公的西方,也有超過百年的歷史,客家人稱溪流為「坑」,這邊的溪就是平鎮區的主要溪流之一「大坑缺溪」,坑西伯公與大庄伯公於大坑缺溪兩岸相望,負責守護著大坑缺溪以西的村落,民國80年重新擴建並加蓋約30坪鋼架鐵皮頂遮雨棚,目前跟居民活動中心共同使用廣場,因此正面已經完全無法看到它的全貌。
坑西伯公
大坑缺溪步道終點在南平路二段,可銜接綠水溪生態步道去探訪八角塘,然後回到鎮庸路感受鄉間道路兩旁的綠意與寧靜,過了鴉片煙潭就快抵達鎮南橋了。
濾水溪生態步道
八角塘
鎮南橋計畫要觀看的平鎮第二座紅橋,它約建於1920年,就是乙未胡嘉猷抗日戰爭時所稱的安濟橋。安濟橋跨越了大坑缺溪,當年大坑缺溪提供了天然的屏障,讓日軍無法大軍直接攻入胡家夥房(有立碑紀念),也算是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光復後因為往來的人車日益增多(平鎮南勢前往楊梅要道),地方政府同樣多次以鋼筋水泥加以修補並拓寬橋面。在橋的右後方就是樟樹伯公,設立於乾隆年間,最初是立三塊石頭作為神靈的象徵而已,1916年地方人士發起募捐修建出小廟的雛形,至1979年改建為目前的模樣。廟後方有一棵百年樟樹,所以鎮南宮所供俸的伯公就被稱為樟樹伯公,也是安平鎮四大伯公之一(南面) 。
鎮南橋
樟樹伯公
胡嘉猷抗日紀念碑
第三座紅橋位在距離鎮南橋步行1.6公里的上游地方(中興路平鎮段443巷內),它是一座單拱橋約建於民國40年長約8公尺寬約3.5公尺,之後橋面則改為鋼筋水泥鋪面,所以必須從側面才能看到原來的紅磚橋拱,這樣的改善作法似乎是這些紅橋的無法迴避的宿命,桃園要看到原始完整的紅磚古橋就只有大平紅橋了。
安樂橋
大平紅橋
返回鎮南橋沿著中庸路進入南勢地區,在這個區域內有第一所小學-南勢國小(1912年)及各姓氏宗祠(劉氏家廟、植槐堂王氏公廳、穎川堂陳氏公廳、中山堂湯氏公廳、清河堂張氏公廳),由於都屬私人場域並未對外提供參觀,所以有興趣者只能於外圍觀看拍照。在南勢之外還有其他姓氏的公廳,如宋屋邱氏公廳(河南堂),東勢曾氏公廳(忠恕堂)等,表示各姓氏先民在此開墾,其後人開枝散葉事業有成便紛紛設立家族的祠堂,讓族人緬懷祖輩的庇蔭。
清河堂張氏公廳
劉氏家廟
中山堂湯氏公廳
穎川堂陳氏公廳
離開南勢後順路參拜這次四大伯公三紅橋行程最後景點-文瀾伯公(東面),這座伯公廟最原始於1830年立石奉祭, 1920年改建為小廟祠,所以在1998年改建成現在樣貌,特於拜殿兩側上方懸掛小祠老照片兩幅,讓當地人士回顧原來景象。
文瀾伯公
平鎮向來不是熱門旅遊景點,但如果細心遊覽,會發現處處皆是深刻的人文歷史痕跡,漫步鄉間小路之中老樹、古廟、宗祠等一景一物,將發現靜謐閒適的小鎮風情及不平凡的平鎮故事。
旅行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