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光|福爾摩斯的飲食與生活研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福爾摩斯身處背景是十九世紀的英國,當時的社經地位及物價影響著不同社會階級的飲食文化;在每個探案故事中看似不起眼、平凡無奇一小段對吃的描述,都可能代表一個人的地位與財富。這本書很有意思,從案件中提及的食物或活動,作者依據搜集的參考資料,將其進一步帶入當時的經濟狀況、生活物價、平民收入及社會制度等等說明,讓喜愛福爾摩斯探案系列的我,對於十九世紀的英國有更深的了解。
【福爾摩斯的飲食與生活研究】,2015 年出版

【福爾摩斯的飲食與生活研究】,2015 年出版

【福爾摩斯的飲食與生活研究】是以小說情節對照福爾摩斯這個角色設定的 19 世紀末,解說當時英國實際飲食、日常生活情況。

這不是本在討論福爾摩斯探案過程的小說,而像是在讀一本 19 世紀末倫敦各階層人民真實生活情況的歷史書;也讓福爾摩斯及華生醫生,這兩位小說虛構的人物,彷彿曾實際生活在當時的倫敦,為了探案解謎穿梭於城市間,在住所、街頭餐館吃著當時供應的各種食物選項及餐點組合。

本書的作者関史悅子女士是一位日本的福爾摩迷,她同時也是「日本夏洛克‧福爾摩斯俱樂部」會員(台灣似乎沒有這樣的組織?),因此得以取得不少對於福爾摩斯相關研究與柯南‧道爾爵士撰寫這一系列偵探故事的歷史背景資料。閱讀過程中不僅可回味小說中提到的故事情節,也能從另一個角度了解當時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的常民生活狀態,以及我們現在理所當然認為的簡單一餐甚或只是喝下午茶,在當時的倫敦社會及經濟環境下,很可能只有少部分經濟能力許可的人才吃得起這樣的一餐。

福爾摩應該是我接觸閱讀偵探推理系列的起點。記憶中是在小學三、四年級左右,班導總會在每週導師時間裡抽出一些時間為我們朗讀一段福爾摩斯的探案內容,緊張懸疑的推理過程以及十九世紀的倫敦生活每每吸引著我聚精會神地聆聽,也每一次的期待下回班導繼續為我們朗讀福爾摩斯探案進展。也因爲這段時光,開啟我對偵探推理系列書籍的興趣,除了閱讀福爾摩斯外,亞森羅蘋也是小時候非常喜歡的冒險故事系列,尤其當時位在衡陽路上的東方出版社發行這兩套系列兒童版,只要可以去書店,總會坐在兒童書區盡情閱讀度過美好時光。

隨著從國中開始一連串升學課業壓力以及忙碌的大學生活,加上閱讀的書種增加,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沒再接觸福爾摩斯相關書籍,對於福爾摩斯的形象一直保留著小學時東方出版社的版本,只有偶爾發現電視播放福爾摩斯影集,但往往因播放時段過晚或者播完一季後電視台沒有繼續購入版權等等因素,影集也是零零落落的看,始終無法像以前可以一個系列完整看過。

直到 2009 年美國華納發行由小勞勃道尼主演的福爾摩斯系列電影、2010 年英國 BBC 推出新世紀福爾摩斯影集,再度讓福爾摩斯躍上普羅大眾的熱門話題,不過這些新編版本總讓我覺得少了一股十九世紀該有的特色甚至「氣味」,也少了些印象中福爾摩斯擁有的那種冷漠孤傲、外冷內熱以及嘲諷權貴的人格特質,始終無法讓我對這些新的詮釋提起太大的興趣。直到幾年前包括世界書局及遠流出版社紛紛重新編印福爾摩斯全集,讓我得再次閱讀以成人角度編譯的版本,而且依據譯者的年代使用的翻譯詞語很明顯的不同,加以成人版本的譯文可以更完整呈現原文的用字遣詞與情境描述(兒童版會避開或改寫部分情節),讀起來更有真實感。

而這也是為何當我讀著【福爾摩斯的飲食與生活研究】覺得很有樂趣的原因。這本書藉由福爾摩斯探案系列中 60 個經典案件,帶出當時生活型態、物價水準、社會階級制度乃至於案件中提及的餐點製作食譜等的敘述,並對當時社會不同階級的生活方式、收入及日常開銷與生活禮儀做了不少介紹,比方列出當時一個勞工家庭以賺取的週薪為基準,參照家庭成員人數及當時蔬菜的單價,可以購買哪些蔬菜及馬鈴薯,以讓讀者可以更為具體了解十九世紀的英國生活狀況。這讓讀者在重讀福爾摩斯探案時,更為理解柯南・道爾撰寫每個故事情節時的文化背景。

借用【福爾摩斯的飲食與生活研究】封面對本書的一段介紹:「福爾摩斯愛喝的咖啡,在當時屬於舶來飲品?華生愛在凌晨吃的火腿蛋早餐,算是豪華等級?」在看過這本書之前,無論是看福爾摩斯探案系列書籍還是電視影集(個人最喜歡 1984 年由英國 Granada Television 製播的版本),並不知道那些看似平凡家常的情節,其實反映著當時社會地位與財力(收入)象徵。當然福爾摩斯探案迷人之處及重心還是在案件本身的撲朔迷離,以及經由福爾摩斯一番抽絲剝繭調查而獲解決的過程,而參照了這本書的解說,在重看探案故事過程中多了種「啊!原來如此」的感受,也獲得更多的閱讀樂趣;若某天看其他同樣以十九世紀倫敦做為故事背景的小說,或許對於情節為何如此鋪陳安排,就會有更深體會及融入情境吧!


【福爾摩斯的飲食與生活研究】書籍簡介: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28472399502

avatar-img
7會員
23內容數
喝杯咖啡,看喜歡的書,觀察生活周遭發生了哪些事,用文字表達所見所想。生活如同咖啡,有苦有酸但也能回甘,可以單品也可以調和各式風味,隨人選擇,放下執著開心品味就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黑亮生活隨想 的其他內容
整理家中書本後,回想所有書籍背後的閱讀記憶。從兒時初次接觸漫畫開始,到後來的小說、心理學、世界文學等閱讀經歷,除了回顧自己的閱讀歷程,並探討閱讀習慣與書籍類型的轉變,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閱讀的熱愛。
整理家中書本後,回想所有書籍背後的閱讀記憶。從兒時初次接觸漫畫開始,到後來的小說、心理學、世界文學等閱讀經歷,除了回顧自己的閱讀歷程,並探討閱讀習慣與書籍類型的轉變,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閱讀的熱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血字研究》是福爾摩斯探案小說系列的第一個案子,內容提及福爾摩斯對推理的思考方式,價值觀等等有較為深刻的著墨,並描述福爾摩斯與華生相遇,合作解決一連串的難題。文章充滿對福爾摩斯破案過程的描述,故事主線清晰,引人入勝。
Thumbnail
想想,福爾摩斯或許就是我現在會在英國生活的最早契機,因為福爾摩斯而開始認識英國這個國家,也才有了總有一天想要到英國看看的想法。
Thumbnail
英國率先以指紋建立個人辨識系統,對人民採取「科學」的管理方式,美國與法國則透過照相建立大量的個人資料檔案進行管理。柯南道爾筆下的冷靜思考科學辦案的福爾摩斯,呈現出維多利亞時代大英帝國秩序維護者的臉孔。與福爾摩斯相反,在法國警方積極蒐集個人資料建立檔案的情況下,劫富濟貧不斷變身的亞森羅蘋就此產生。
Thumbnail
相比目前繁體書上常見的「瘋狂的中世紀」、「黑暗的中世紀」等介紹,本書採取一種樸實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爬梳中世紀的發展。作者丹・瓊斯非常擅於「比喻」,將中世紀發生的事情進行現代化的說明。
Thumbnail
《燕食記》是透過一對廚匠師徒的故事,交織粵港的近代變遷。書的開展我是此料不及的,那些絲線密鏠的故事,有我耳聞目睹吃過的,有我以前從書裡讀來的,亦有我婆輩的痕跡。
Thumbnail
今天簡簡單單一份早餐,糖與茶葉、咖啡與瓷杯、一塊可頌麵包,也能拉扯出混合飲食史、航海史、全球化貿易、甚至血淚的黑奴歷史。
Thumbnail
大抵我是喜歡看別人的故事,因為所謂的歷史時刻、道德批判,當來到個人身上,隻身面對整個時代洪流,很多時都是夾雜深深的無奈。
Thumbnail
《血字的研究》是柯南道爾的一部短篇小說
《穿越福爾摩沙1630-1930》一書構成的方式容易說明,主要以這三百年為限度,由法語撰寫關於台灣的見聞。經作者收集與挑選,撰寫者多半親自因緣際會走訪台灣,對當地的政治、風俗、社會、地理、政治、族群等紀錄觀察。另外是由本書作者的對於每篇文本的撰述者簡介,撰述者來台的時代與脈絡。最後,不短的〈後記〉,
Thumbnail
《血字研究》是福爾摩斯探案小說系列的第一個案子,內容提及福爾摩斯對推理的思考方式,價值觀等等有較為深刻的著墨,並描述福爾摩斯與華生相遇,合作解決一連串的難題。文章充滿對福爾摩斯破案過程的描述,故事主線清晰,引人入勝。
Thumbnail
想想,福爾摩斯或許就是我現在會在英國生活的最早契機,因為福爾摩斯而開始認識英國這個國家,也才有了總有一天想要到英國看看的想法。
Thumbnail
英國率先以指紋建立個人辨識系統,對人民採取「科學」的管理方式,美國與法國則透過照相建立大量的個人資料檔案進行管理。柯南道爾筆下的冷靜思考科學辦案的福爾摩斯,呈現出維多利亞時代大英帝國秩序維護者的臉孔。與福爾摩斯相反,在法國警方積極蒐集個人資料建立檔案的情況下,劫富濟貧不斷變身的亞森羅蘋就此產生。
Thumbnail
相比目前繁體書上常見的「瘋狂的中世紀」、「黑暗的中世紀」等介紹,本書採取一種樸實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爬梳中世紀的發展。作者丹・瓊斯非常擅於「比喻」,將中世紀發生的事情進行現代化的說明。
Thumbnail
《燕食記》是透過一對廚匠師徒的故事,交織粵港的近代變遷。書的開展我是此料不及的,那些絲線密鏠的故事,有我耳聞目睹吃過的,有我以前從書裡讀來的,亦有我婆輩的痕跡。
Thumbnail
今天簡簡單單一份早餐,糖與茶葉、咖啡與瓷杯、一塊可頌麵包,也能拉扯出混合飲食史、航海史、全球化貿易、甚至血淚的黑奴歷史。
Thumbnail
大抵我是喜歡看別人的故事,因為所謂的歷史時刻、道德批判,當來到個人身上,隻身面對整個時代洪流,很多時都是夾雜深深的無奈。
Thumbnail
《血字的研究》是柯南道爾的一部短篇小說
《穿越福爾摩沙1630-1930》一書構成的方式容易說明,主要以這三百年為限度,由法語撰寫關於台灣的見聞。經作者收集與挑選,撰寫者多半親自因緣際會走訪台灣,對當地的政治、風俗、社會、地理、政治、族群等紀錄觀察。另外是由本書作者的對於每篇文本的撰述者簡介,撰述者來台的時代與脈絡。最後,不短的〈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