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談的主題比較特殊,我會以偏向歷史分析的角度來探討,沒錯,就像主題說的,我們來討論黃金這個金融商品。
事實上,作為曾經是金融單位的標準之一,很少人知道黃金一度的價格曾因為美國為了匯率及外交的問題低於100美元/盎司的水位以下,但隨著美元金融市場體制的崩解及半導體事業對金線的依賴,使得黃金截致筆者撰文的當下也進入了2300美元上下的水位,換言之,這無形宣告美元這個貨幣價值的大幅貶落,同時也表示紙幣經濟體制也進入要重新市場價值定義的危急時刻。
究竟是什麼樣的歷史或甚是市場機制變化肇致這樣的結果,這說來話長……
台灣目前現行找到最早的紀錄是1969年的金價,當時的匯率大概是35至40美金左右,這是因為當時台灣才剛成立央行,正式跟國際外市場有了連線,而當時世界正值越戰末期,事實上為了大舉國債進行戰爭,美國內部經濟其實已經出現了赤字,而當時美國受制二戰後以金本位為匯兌標準的「布列敦森林制度」,又加上歐洲各國在經濟復甦後決定以較為保值的黃金,屢次向美國央行購買黃金,最後美國不堪外部內部的經濟壓力,在1971至1973年連續狂貶至1盎司兌換127美元,打破了原先1盎司黃金兌換35元美金的規定,就此樹立了買黃金穩賺不虧的不破鐵則,形成現行亞洲大媽瘋買黃金的樣貌。
而我相信當時應該很多持有黃金的人拋售了一批,然而歷史還是和大家開了一個大玩笑......
時間來到1979年,這一年是個多事之秋,首先是美國和中國建交,一個世界工廠的經濟體制建立給了貶值美元好的歸處,大量的美金配合代工產業湧入中國進行產業和金融市場的投資轉獲利,中國也正好能從自個兒傻逼差點害死自己的休克療法喘一口大氣,但她也沒忘記以前蔣介石是怎麼被美國坑的,在金融市場和外匯政策上留了一手,甚至引發好幾年後美中貿易戰的促發,不過這又是另一個故事,這裡便不在多提。
然而,美國的赤字問題並沒有馬上得到解決,雖然中國的加入讓美國減少背腹受敵的威脅,得以專注對付蘇聯,但很快地一連串外交政策的角力讓美國投入更多的美金,同時歐美經濟體的成立也是其中一個威脅,也是如此,美元貶值貶得極為兇殘,黃金一度升值升到一盎司524美元的甜甜價……也就是那個時候,黃金締造換房的傳說,但先聲明在1970年時代房價仍還是一坪1萬打死的狀況,連一台彩色電視都比房子貴,以當時新台幣兌換美金的概念1盎司的黃金等於1萬8,之前認真存個十盎司就可以買房了呢!反觀現在的匯率,同質量的黃金已能換70多萬也買不了一間公寓啊(X
貶值到1980年,兩伊戰爭、中越戰爭及福克蘭戰爭讓世界經濟為能源和材料陷入瘋狂,美國為了解決通膨而大祭升息,而升息產生的低債券殖利率也會推促原本在美國的熱錢湧入全世界進行原物料、房地產的購買,抑或是投資股市、產業,另尋其他法子尋賺錢,同時也肇致其他新開發國家如台灣、日本因為外資的匯入幣值大幅的升值,等到美國物價和失業率稍微穩定再視情況允以降息,回收熱錢;不過,自從金融海嘯後,美國政府倒不太輕易頻頻使用降息,反而使用量化寬鬆的政策來回收金流,無論是哪一種操作,都證實確實能讓美國的經濟暫時獲得喘息,但物價的通膨仍還是反映在黃金的漲跌至之中,那一年黃金最高曾到一盎司843美元的懊悔價,但很快又回穩到400美元左右,這也意味著物價成本無法再回到快樂的1元滷肉飯時光,同一時間,台灣也隨著開始拿到加工出口、人口成長等因素經濟起飛,把原先偏低的房價開始抬升,而在前者及通膨的雙重影響下,台北的房價據文獻統計在7月曾到一坪7萬台幣,當時美金對台幣已是一比二十五,但10盎司的黃金最多只能買3坪。
隨著時間推進,卻發現物價並沒有等值兌換,所以,台灣錢真的有淹腳目嗎?這個比較確實值得讓人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