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甚 & 洄稻佳里女農 | 回家種田,與阿媽一起延續老宅記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台語採訪文字、攝影/廖品榕

台語顧問/鄭順聰

編輯/江胤芝

raw-image


從台南市區,沿著台17線通往佳里,窗外風景從現代化的高樓、商店,漸漸轉變為平房、魚塭與一畦畦綠油油的田地。轉進巷弄後,映入眼簾的是一棟傳統三合院,保留優雅的紅磚瓦厝,由楊淑華創立的「洄稻佳里」農業基地便座落於此。「你們來啦!來來來,快進來坐!」大太陽底下,陳映蓉親切地招呼。


這棟三合院是淑華的家族老宅,也是她記憶中的老家。近十年前,她接手阿公的田地,現在她與阿媽、夥伴映蓉三人在這裡過著務農的樸實生活。三合院前院,曝曬著各式自己栽種的農作物,「這是洋茴香籽,拿在手上搓一搓很香喔~」


老宅的祖孫一家

2005年,淑華初次到美濃工作,體驗到真正的農村生活,後來又陸續到澳洲、泰國拜訪,看見更多樣的農村樣貌,最後她選擇回到家鄉佳里務農,落實友善農耕,除了方便照顧年邁獨居的阿媽,也讓休耕已久的田地再次活絡起來。


共居的夥伴映蓉,則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台北囡仔(gín-á)(孩子),嚮往自然的她,曾到英國攻讀自然環境與社會研究所學程,加入「洄稻佳里」前還曾移居南台灣,在老眷村房舍裡過著一段自給自足的生活。因著想學習務農的熱情,數年前從穀東轉為務農夥伴,就這樣一路做到今天。


而守護著老宅的阿媽,本名楊甚,從前人家叫她「阿招」(a-tsiau),現在因輩份比較大了,村裡的人會依阿公年輕時的小名「象仔」(tshiūnn-á),稱呼她為「象姆」(tshiūnn-ḿ))象伯母)。民國二十年出生的她,今(2022)年92歲,憶起小時候,她說她有七個兄弟姊妹,但在那個年代,女兒出生大部分都是送養,她也不例外,於是在她還是小女孩時就來到佳里。


走進阿媽的時光隧道

在日治時期,佳里一帶種植最多的作物就是甘蔗,收成後就賣給附近的製糖會社。阿媽憶起當時每天都在田裡做工的艱苦生活,為了讓雇主滿意,連聊天都不敢,「uì一透早做到十二點才會使歇睏,一放工著愛趕緊倒轉去照顧厝內,好佳哉四ê囝仔攏足乖,大漢ê tshuā細漢ê。」(從一大清早做到中午十二點才休息,一下工就要馬上趕回家照料家庭,好在家中四個小孩都很懂事,年長的孩子會幫忙照顧年幼的孩子。)


有別於傳統的家庭分工,由於阿公是做果菜批發生意,對於食材的採購比較了解,家裡從買菜到煮飯都由阿公一手包辦,「囡仔攏khah佮意伊煮ê。」(小孩都比較喜歡吃他煮的。)阿媽笑著說。


聊到餐桌上的記憶,阿媽說當時為了省錢,煮飯總是會加很多鹽來抑制食慾,一條虱目魚,小孩吃魚肉,大人只能吃魚頭,偶爾也會去路邊摘林菝仔(niá-pua̍t-á)(土芭樂)回來沾醬油配飯吃。


熬過那一段酸苦交加的時光,如今年歲已高卻仍然健朗的阿媽,平日除了照料三合院旁菜園裡的作物、果樹,也會去社區的活動中心上課或運動,和其他村人同輩一起吃飯。在子輩、孫女淑華與映蓉的陪伴下,繼續在掛有家族回憶照片、年年釀造節氣時光的家宅裡,過著安心樸實的生活。


比有機更友善土地

秉持著友善農耕的信念,「我們不會說自己在做有機,卻比有機更友善土地。」淑華與映蓉兩人堅定地說道。目前,「洄稻佳里」主要通路是在市集與網路上販賣自有農產品,也吸引了許多認同她們理念的顧客與同業來支持。


佳里不在灌溉區的範圍,因此她們只種植一期稻作,另一期則以耐旱的雜糧為主,「像是玉米、紅豆、地瓜、紅蘿蔔,另外還種了一些自己用的泰國打拋葉、香草植物等。」淑華熟練地介紹自己的田地。跟著她們走在附近的鄉間小路,放眼望去是一望無際的田地,農作物們也隨著午後的風輕柔的搖曳著。


「洄稻佳里」的農產品品項,最初以穀類等作物為主,在映蓉加入後,也開始販售自己研發的手工地瓜磅蛋糕、地瓜小點心與綜合烤蔬菜等產品。這樣的轉變,不僅是因為團隊的人力與時間更有餘裕,也來自映蓉對手作食物的興趣,便嘗試透過一點點加工變化,讓食材成為另一種美味的樣子。


然而,看似簡單踏實的務農生活,卻充滿挑戰。她們不僅要面對農村裡其他長輩對於自然農法的質疑,「為什麼不撒農藥?」「作物都被蟲吃光光了還要賣什麼?」身為女農也相對容易招來各種異樣眼光,「大家會覺得女孩子做不來這種事,就會一直想要教你。」此外,與大肆汲取地力的速成農耕方式不同,自然農法從實際收益面來看,不論照顧作物、收成等各方面,都更加漫長且費工,必須在收成量與成本間不停地拉扯。


「就做我們能做的。」她們淡定地說道。探索的過程雖然備感艱辛,但也因而促使她們與台南鄰菜合作、嘗試新的栽種方式、開發加工產品等,並從中找到與土地永續共存之道,享受與大自然共處。


生活在一方的風土、語言

平常在家,她們會用自己種的鹽桑仔(iâm-sng-á)(桑葚)和洛神(lo̍k-sîn)自製爽口的飲品,淑華說桑葚飲是阿媽以前就會做給她們喝的,把桑葚用大鍋子熬煮到出汁後,加入一點糖,瀝掉果渣,加水稀釋,夏天的消暑良品就此誕生。


移居佳里生活的這幾年,映蓉也學到了很多不同於北部的飲食文化。比如,她是來佳里才第一次知道麻油米糕的台語叫做「燖米糕」(tīm bí-ko),也學習到作法是將麻油、雞肉、米糕在鍋中炒過,再放到電鍋裡燉,與一般大家所知的台南米糕很不一樣。阿媽說,這是冬至之前一定要煮給孩子吃的餐點,小孩吃了之後比較不會感冒,算是佳里一帶才有的習俗。


還有一次,當映蓉在廚房用鍋鏟炒花生時,阿媽告訴她炒花生要用「鼎摖」(tiánn‑ tshè)才會好吃,然後遞了一把用竹子的根曬乾綁製成的器具給她,帶有自然縫隙的「鼎摖」,果然讓拌炒更均勻,炒花生也更好吃了!


而佳里這帶除了有特殊的台語腔調,在某些用詞上也與其他地方不太一樣。映蓉分享說,有一次聽到阿媽請她幫忙拿鱟𣁳仔(hāu‑ khat‑á)時,當下完全不知道阿媽在說什麼!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在指比較大的湯瓢。對她來說,阿媽就像一個活字典,總是能帶給她許多驚喜與新知。


當農務結合生活、在地風土,以及阿媽生活超過一甲子的經驗傳遞,不僅增加了在佳里生活的樂趣,也讓淑華及映蓉的情感與這塊土地有所牽絆。她們也期待在佳里繼續耕耘,等待秧苗自然開花結果帶來的豐盛。


✹「食食課課」計畫網址 ✹

https://www.flameflame.org/2022foodlesson_mother_tongu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廖木容的沙龍
2會員
32內容數
放文章的地方啦
廖木容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24
文字|廖品榕 攝影|Doiiin 編輯部、iGoods愛物資 iGoods愛物資的倉庫裡,整理職人忙著處理捐贈物資,「好物箱」整齊堆放,等待被整理和媒合送達需求者手中。iGoods透過物流系統及捐贈單管理,搭起捐贈者與社福單位之間的橋樑,創建物品循環的生態圈。執行長陳家銓由大學愛心募資活動啟發
2024/12/24
文字|廖品榕 攝影|Doiiin 編輯部、iGoods愛物資 iGoods愛物資的倉庫裡,整理職人忙著處理捐贈物資,「好物箱」整齊堆放,等待被整理和媒合送達需求者手中。iGoods透過物流系統及捐贈單管理,搭起捐贈者與社福單位之間的橋樑,創建物品循環的生態圈。執行長陳家銓由大學愛心募資活動啟發
2024/10/24
藏身於鄰近新竹科學園區巷弄內的筆耕小書店,店如其名,空間小巧溫馨,小小的店鋪中四面圍繞著書架,上頭是滿滿的書籍,正中央一座綠色雙人小沙發是令人眼睛一亮的視覺焦點,一旁點綴著幾張彩色小板凳,舒適的閱讀空間讓來店的人們都能自在徜徉書海。 這裡是竹科周圍第一家,也是唯一
Thumbnail
2024/10/24
藏身於鄰近新竹科學園區巷弄內的筆耕小書店,店如其名,空間小巧溫馨,小小的店鋪中四面圍繞著書架,上頭是滿滿的書籍,正中央一座綠色雙人小沙發是令人眼睛一亮的視覺焦點,一旁點綴著幾張彩色小板凳,舒適的閱讀空間讓來店的人們都能自在徜徉書海。 這裡是竹科周圍第一家,也是唯一
Thumbnail
2024/10/24
「它的筆頭是純玻璃,你寫寫看,寫起來真的很不一樣!」人稱森哥的森作所老闆楊森,熱情的介紹著森作所獨一無二的商品——玻璃尖鋼筆。一支支玻璃尖鋼筆在桌上一字排開,雅致的外觀,各自因著不同的紋理與材質,閃耀出不同的光澤。 玻璃尖鋼筆功能如同一般的鋼筆,但出墨的筆頭卻是由
Thumbnail
2024/10/24
「它的筆頭是純玻璃,你寫寫看,寫起來真的很不一樣!」人稱森哥的森作所老闆楊森,熱情的介紹著森作所獨一無二的商品——玻璃尖鋼筆。一支支玻璃尖鋼筆在桌上一字排開,雅致的外觀,各自因著不同的紋理與材質,閃耀出不同的光澤。 玻璃尖鋼筆功能如同一般的鋼筆,但出墨的筆頭卻是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前往甲仙滴水崁,必經的是一條又長又彎曲的山路,綿延起伏的山巒與田地有如收納四季的藏寶盒。當我們抵達目的地,眼前所見是屹立了一甲子的閩南式建築,和煦的陽光穿過家中的芒果樹灑落,寬廣的前院用紗網曬滿了一顆顆翠綠飽滿的青梅,剛採的成堆的筍子、種在
Thumbnail
前往甲仙滴水崁,必經的是一條又長又彎曲的山路,綿延起伏的山巒與田地有如收納四季的藏寶盒。當我們抵達目的地,眼前所見是屹立了一甲子的閩南式建築,和煦的陽光穿過家中的芒果樹灑落,寬廣的前院用紗網曬滿了一顆顆翠綠飽滿的青梅,剛採的成堆的筍子、種在
Thumbnail
從台南市區,沿著台17線通往佳里,窗外風景從現代化的高樓、商店,漸漸轉變為平房、魚塭與一畦畦綠油油的田地。轉進巷弄後,映入眼簾的是一棟傳統三合院,保留優雅的紅磚瓦厝,由楊淑華創立的「洄稻佳里」農業基地便座落於此。「你們來啦!來來來
Thumbnail
從台南市區,沿著台17線通往佳里,窗外風景從現代化的高樓、商店,漸漸轉變為平房、魚塭與一畦畦綠油油的田地。轉進巷弄後,映入眼簾的是一棟傳統三合院,保留優雅的紅磚瓦厝,由楊淑華創立的「洄稻佳里」農業基地便座落於此。「你們來啦!來來來
Thumbnail
讓人心曠神怡 新竹的芎林田地,這裡真是一個讓人心曠神怡的地方。站在這裡,您可以看見連綿不斷的山脈,這些山脈有時被薄霧環繞,像是一幅美麗的水墨畫。腳下是一片緩緩下坡的菜田,田間的綠色和金黃色相間,隨著微風輕輕搖曳,宛如一片波浪起伏的海洋。 古樸的農家小院 在這片田地的正中央,有一個古樸的農家小院
Thumbnail
讓人心曠神怡 新竹的芎林田地,這裡真是一個讓人心曠神怡的地方。站在這裡,您可以看見連綿不斷的山脈,這些山脈有時被薄霧環繞,像是一幅美麗的水墨畫。腳下是一片緩緩下坡的菜田,田間的綠色和金黃色相間,隨著微風輕輕搖曳,宛如一片波浪起伏的海洋。 古樸的農家小院 在這片田地的正中央,有一個古樸的農家小院
Thumbnail
詩意滿滿 這是一幅充滿詩意的景象。小路蜿蜒穿過田野,走到前面就能看到一戶農家。這個農家坐落在一片綠意盎然的田野之中,四周環繞著金黃色的稻田,稻穗隨風搖曳,彷彿在向每一位經過的旅人招手。農家後方是一片寬廣的田野,無垠的田野與天際相接,彷彿在述說著大地的廣袤與美麗。 層疊起伏 再遠一些的地方,地勢
Thumbnail
詩意滿滿 這是一幅充滿詩意的景象。小路蜿蜒穿過田野,走到前面就能看到一戶農家。這個農家坐落在一片綠意盎然的田野之中,四周環繞著金黃色的稻田,稻穗隨風搖曳,彷彿在向每一位經過的旅人招手。農家後方是一片寬廣的田野,無垠的田野與天際相接,彷彿在述說著大地的廣袤與美麗。 層疊起伏 再遠一些的地方,地勢
Thumbnail
新竹關西菜園,一個擁有濃厚農村風情的地方,彷彿是一幅寧靜的畫面,悠然自得地展現著大自然的恩賜。這個位於新竹縣的小角落,不僅是農作物的搖籃,更是人們心靈的淨土。 走進菜園,彷彿置身於一片綠意盎然的海洋中。茂密的作物在微風的吹拂下搖曳生姿,一片片翠綠的葉子如同嫩綠的羽毛輕舞,為這片土地增添了生機與活力
Thumbnail
新竹關西菜園,一個擁有濃厚農村風情的地方,彷彿是一幅寧靜的畫面,悠然自得地展現著大自然的恩賜。這個位於新竹縣的小角落,不僅是農作物的搖籃,更是人們心靈的淨土。 走進菜園,彷彿置身於一片綠意盎然的海洋中。茂密的作物在微風的吹拂下搖曳生姿,一片片翠綠的葉子如同嫩綠的羽毛輕舞,為這片土地增添了生機與活力
Thumbnail
這裡是個充滿著自然風情的地方,每次來到這裡,都感受到了三芝與四淡水的交融之美。這個地方承載著通往陽明山的脈絡,像是一座門戶,將人們引領至山野之中。 在這片土地上,農村的痕跡尚存,保留著那份純樸與自然的氛圍。停車在農家的空地上,看著眼前的風景,心中浮現了畫筆的念頭。或許,可以畫下對面那幾個樓梯
Thumbnail
這裡是個充滿著自然風情的地方,每次來到這裡,都感受到了三芝與四淡水的交融之美。這個地方承載著通往陽明山的脈絡,像是一座門戶,將人們引領至山野之中。 在這片土地上,農村的痕跡尚存,保留著那份純樸與自然的氛圍。停車在農家的空地上,看著眼前的風景,心中浮現了畫筆的念頭。或許,可以畫下對面那幾個樓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