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木容的沙龍
首頁
建築空間
品牌
人物專訪
生活文化
關於
人物專訪
17
公開內容
人物專訪文章
全部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廖木容
2024/12/24
發佈於
2 個房間
改變台灣公益捐贈系統的「iGoods愛物資」:讓關心,等價流動
文字|廖品榕 攝影|Doiiin 編輯部、iGoods愛物資 iGoods愛物資的倉庫裡,整理職人忙著處理捐贈物資,「好物箱」整齊堆放,等待被整理和媒合送達需求者手中。iGoods透過物流系統及捐贈單管理,搭起捐贈者與社福單位之間的橋樑,創建物品循環的生態圈。執行長陳家銓由大學愛心募資活動啟發
#
捐贈
#
平台
#
電商
1
留言
廖木容
2024/10/24
發佈於
2 個房間
為孩子打開閱讀世界的窗:筆耕小書店
藏身於鄰近新竹科學園區巷弄內的筆耕小書店,店如其名,空間小巧溫馨,小小的店鋪中四面圍繞著書架,上頭是滿滿的書籍,正中央一座綠色雙人小沙發是令人眼睛一亮的視覺焦點,一旁點綴著幾張彩色小板凳,舒適的閱讀空間讓來店的人們都能自在徜徉書海。 這裡是竹科周圍第一家,也是唯一
1
留言
廖木容
2024/10/24
發佈於
2 個房間
整合職人工藝的轉譯者:森作所
「它的筆頭是純玻璃,你寫寫看,寫起來真的很不一樣!」人稱森哥的森作所老闆楊森,熱情的介紹著森作所獨一無二的商品——玻璃尖鋼筆。一支支玻璃尖鋼筆在桌上一字排開,雅致的外觀,各自因著不同的紋理與材質,閃耀出不同的光澤。 玻璃尖鋼筆功能如同一般的鋼筆,但出墨的筆頭卻是由
喜歡
留言
廖木容
2024/10/24
發佈於
2 個房間
用文具點亮每一天:嗨賴文具工作室
來到新竹舊城區,遠離喧囂的城隍廟商圈,拐個彎緩步走進江山街,遠遠便能看見以搶眼的亮黃色為品牌主色調的嗨賴文具工作室。黃色油漆從右上斜劃過店面,最後停留在門口,彷彿一盞聚光燈,正是因為店主靜香期待每個來到嗨賴的客人,都能在這裡被文具點亮生活,而這也是嗨賴文具工作室貫徹始終
喜歡
留言
廖木容
2024/09/29
發佈於
人物專訪
一手鍋鏟一手筆 陳廷宣的台語創作之路
吃飯時間一到,人群湧進「一碗香粥飯麵食館」,起鍋、熱油、大火快炒,鍋鏟與鍋子接連撞擊發出聲響,廚師端出一碗碗美味的炒飯。你是否想過,拿著鍋鏟認真料理的廚師,同時也是一名拿筆書寫台文的作家呢? 出身香山大庄村落的陳廷宣,大學畢業於台文系,這些年,他一手拿鍋鏟一手拿
#
台語
#
專訪
喜歡
留言
廖木容
2024/09/29
發佈於
人物專訪
【巷口新書攤】以書寫捕捉移動中的時間與空間 |李達達╳吳億偉
廖品榕/採訪撰文・劉壁慈/攝影 WHAT 以書寫捕捉移動中的時間與空間 WHERE Nonbiri Coffee Shop(105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120巷7弄11號) WHO 吳億偉 德國海德堡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暨漢學系博士。曾為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博士培育人員,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亞
喜歡
留言
廖木容
2024/09/29
發佈於
人物專訪
開麥拉!從客家身分裡長出力量——專訪徐紫柔導演
採訪撰文/廖品榕 「好,開拍!」隨著導演的一聲令下,攝影機開機,一部電影隨即開始運轉,但畫面中的人不是光鮮亮麗的知名演員,而是徐紫柔導演的家人們與來自四面八方的社區長輩。 總長三集的《記憶戰隊》,內容是關於五名大齡金剛戰士合力擊退讓人失去記憶的殭屍,少少的資源,卻有著滿滿的愛與熱情,每部
#
客家
#
專訪
#
導演
1
留言
廖木容
2024/07/15
發佈於
2 個房間
來自大地的禮物,成就質感生活的契機— 專訪 大興石材 陳威廷執行總監
積累多年的歷程一路前行,無論是遇到技術的進步、市場變動或環境挑戰,始終堅守對自然美與品質的信念。如今新興建材層出不窮,守護著天然石材的本質,將原生的純粹、最美的特性保留下來、延續至今仍是大興石材一直以來持續堅守的信念。 洞見趨勢掌
喜歡
留言
廖木容
2024/07/15
發佈於
人物專訪
一切從走錯路開始──專訪陳思進設計總監
「那時候也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所以就簽了。」十八歲那年,迎來綠色的日子,軍官們拿著招募國軍的合約在新兵中尋找新血,除了職業保障,大學學費不限科系提供全額獎學金,陳思進心想,既然不知道要做什麼,那就先當兵,之後再打算吧。 當兵期間,某天在圖書館尋書時,他
1
留言
廖木容
2024/07/15
發佈於
人物專訪
用建築開創人與生活的可能|專訪沈庭增建築師
推開一扇銀色鋁門,隱身在小巷中的沈庭增建築事務所別有洞天。有別於許多大事務所的都會感,映入眼簾的是淡雅溫馨的色調,木質的家具擺設、擺放整齊的工具與書籍,牆上掛著幾幅簡單的幾何畫作;沿著樓梯走進地下室,一座座精彩的模型陳列在用心
1
留言
廖木容
2024/07/15
發佈於
人物專訪
李淑枝 | 拑家、風趣的農藝藝術家之母
前往甲仙滴水崁,必經的是一條又長又彎曲的山路,綿延起伏的山巒與田地有如收納四季的藏寶盒。當我們抵達目的地,眼前所見是屹立了一甲子的閩南式建築,和煦的陽光穿過家中的芒果樹灑落,寬廣的前院用紗網曬滿了一顆顆翠綠飽滿的青梅,剛採的成堆的筍子、種在
1
留言
廖木容
2024/07/15
發佈於
人物專訪
楊甚 & 洄稻佳里女農 | 回家種田,與阿媽一起延續老宅記憶
從台南市區,沿著台17線通往佳里,窗外風景從現代化的高樓、商店,漸漸轉變為平房、魚塭與一畦畦綠油油的田地。轉進巷弄後,映入眼簾的是一棟傳統三合院,保留優雅的紅磚瓦厝,由楊淑華創立的「洄稻佳里」農業基地便座落於此。「你們來啦!來來來
喜歡
留言
廖木容
2024/07/15
發佈於
人物專訪
循著裊裊香煙找回信仰:廟會咖阿豪
在各式宗教百花齊放的臺灣,宮廟文化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吸引著眾多信眾和遊客前往一探究竟。這些廟宇或宏偉、或小巧不起眼,它們背後藏著怎樣的歷史故事和神秘儀式呢?生長於新竹的設計師阿豪,對於新竹的各大宮廟文化與活動如數家珍,比如新竹城隍廟是唯一一間會在鬼門開時節舉辦廟會活
喜歡
留言
廖木容
2024/07/15
發佈於
2 個房間
用科技與溫暖補齊長輩餐桌上的缺口:銀色大門
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台灣 65 歲以上的人口佔比,於 2018 年即超過 14%,使台灣成為高齡社會,2025 年,超過 20%,我們也將邁向超高齡社會。同時,今年的內政部列冊住宅全為 65 歲以上老人住宅數達 71.56 萬,僅 1 名老人獨居宅數為 54.25 萬,在人口外移至經濟發展重鎮的現代,
喜歡
留言
廖木容
2024/07/15
發佈於
2 個房間
不一樣的社會住宅想像:好伴社計
臺灣推動社區營造已近三十個寒暑,也見證了社會變遷。近年來,倡議由下而上、公私協力這股社區營造的暖流,也走入了公寓大廈、集合式住宅當中。以社會設計深耕臺中舊城區的「好伴設計」, 透過參與社會住宅計畫,在臺中帶來新形態的社區營造模式。最初,好伴是一群對臺中城市公共
1
留言
廖木容
2024/07/15
發佈於
2 個房間
活躍老化 幸福學苑銀髮族健身俱樂部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2年提出了「活躍老化」的觀念,並定義為「提升民眾老年期生活品質,並達到最適宜的健康、社會參與及安全的過程。」在當今,活躍老化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成為全球性社會運動,更是目前各國老人福利政策的核心價值和目標。臺灣預計在2025年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依據內政部調
2
留言
廖木容
2024/07/15
發佈於
3 個房間
人人都是總鋪師 跟著樂客做創意小菜
融合傳統與創新再現老屋風華 推開一扇喀喀作響的老木門,窄小的門後別有洞天。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八角繪花窗以及側邊的床板雕花櫃,櫃台外圍由舊式六角紅地磚砌成,老屋原有的磚造牆面被刻意展現出來,不難想見設計者精心蒐羅各式老件,打造出「樂客」這間別具特色的餐館。
喜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