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思(DM).36~45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45--愧登高座受崇拜,甘為眾生作馬牛

44--對阿彌陀佛無條件恩賜之「救度」功德,有兩種不當心態,可能障礙了「稱名即得生」機緣:1.自卑(貧人)其不配而錯過;2.自傲(王子)其應得而輕忽—這兩種人被自我耽誤而不能信佛念佛,錯失了佛力因緣。有鑑於此,念佛人應不卑不亢,在機法二種深信之中,常懷慚愧領受,仰謝佛恩稱名。

43--印度佛教後期,流於名相之繁瑣,漸失宗教性,而淨土密教之性格(教理行果,聞思修證)不同於大乘,逐漸各自發展,後來密教取代了大乘,成為印度佛教主流,淨土思想則依附於沒落大乘。直到中國慧遠曇鸞二大師,獨具慧眼,深知此土民眾之根機,及未來時代之因緣,而於大乘經論通途修行之外,特別倡導彌陀淨土之理趣行門,終於讓淨土門在中國,全面興盛,而超越成為末法時期中國佛教結論歸趨。

42--極大極小,是一體兩面:極小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極大是「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或反過來說,就看個人傳承認知。面對信仰之門,須有「敬畏歡欣祝福」之心。境界就在其中顯現,不是標榜「我很卑微,你看到沒?我在念佛,你聽到沒? 」每個生命(就其立場)是獨一無二,雖是凡夫,都有平等被救(往生成佛)價值。

 41--閑忙隨事心從容,醒來念佛日已紅;佛號出口成相續,四時稱名與人同。佛通天地有形外,念入風雲變態中;富貴無心貧賤忘,佛力攝受必往生。--用程顥〈秋日偶成2-2〉改寫

   40--有些人厭苦而求生、欣樂而願生,看似終身未發菩提心,但至心念佛而得往生;到彼極樂國,依(無為涅槃)、正(諸上善人)薰習,自然生起作佛度眾之心也。淨土門菩提心:生前-自信教人信,生後-成佛度生,四帖疏:欲得「捨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惡道苦,聞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為說之。若得一人捨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

        39--若只談厭欣心, 似落於小乘自利?答:凡夫、外道之厭欣,求獨樂自了,而淨土門是大乘法,《往生論註》:「發菩提心者,即是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此乃乘佛本願他力菩提心,是凡夫所能易行道。且往相的迴願是:「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生彼之後,必發還相之迴(第22願):「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及「示應化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 」「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

  38--自信教人信的態度,只須誠懇、適度的為人介紹彌陀本願及往生極樂的莊嚴與殊勝,然後勸他、陪她一起念佛,簡明、親切就可以了。不要以個人的情緒或價值去干涉他的俗事,或糾正他的行為,其實,我們沒有比他好,一樣是煩惱深重、造業無助的下劣之機,阿彌陀佛平等應許我們「稱名滅罪,接引往生」,並不要求我們在世間修身養性,成為聖人。

    37—情人眼中出西施,彌陀眼中見佛性--女:「我美嗎?說實話。」男:「不管別人怎麼說,在我眼中妳最美。」女:「嗯,夠了。」其實,阿彌陀佛也如此,不管其他諸佛認為娑婆眾生如何的罪大惡極,難以藥救[1],但是在彌陀眼中、心中,我們都是珍貴(佛性)而可憫(無明)的,都值得平等救度、攝取不捨,讓我們往生極樂,消業成佛之後,再回入娑婆,廣度眾生,成了一個「往相與還相」「被救與救人」的無盡循環。

  36--《彌陀要解》云:末法凡夫在「眾生濁」中,順其業力習性,而堪忍於娑婆之共業,以此為唯一的人生場域、價值所在,因而「安於臭穢而不能洞覺,甘於劣弱而不能奮飛」,須有欣厭之行,乃能得度。凡夫之念佛,從始至終是指方立相、住心取境,而多重選擇:「擱聖道、選淨土;拋雜行、選正行;傍助業、選正業」。厭(穢)欣(淨)就是「取捨」,《彌陀要解》云:「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印光大師亦云:「究竟無取無捨,乃成佛以後事。若未成佛,其間斷惑證真,皆屬取捨邊事。既許斷惑證真之取捨,何不許捨東取西、離垢取淨之取捨?」 欣厭取捨,是淨土宗有別於聖道門特色,其中另有深意!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的沙龍
1會員
51內容數
象山慶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11
淨土宗善導流-(失)外傳與(復興)回歸(象山慶24.9.8)     淨土教理由北魏.曇鸞《往生論註》,隋.道綽《安樂集》,至唐.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楷定古今諸師異解;及《觀念法門》、《法事讚》、《往生禮讚》、《般舟讚》,規範淨業行儀,法門之盛,當時長安,遍地念佛、法化無窮。然而,唐末五代戰亂
Thumbnail
2024/09/11
淨土宗善導流-(失)外傳與(復興)回歸(象山慶24.9.8)     淨土教理由北魏.曇鸞《往生論註》,隋.道綽《安樂集》,至唐.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楷定古今諸師異解;及《觀念法門》、《法事讚》、《往生禮讚》、《般舟讚》,規範淨業行儀,法門之盛,當時長安,遍地念佛、法化無窮。然而,唐末五代戰亂
Thumbnail
2024/09/08
11-娑婆眾生「耳根」最利而易修, 以「口稱,耳聞」而入心、感佛的淨土念佛,最觀機逗教而簡易殊勝,可反證「耳聞不如眼見(百聞不如一見)」之常情,尤其末法五濁之世,修觀想(像)三昧而「見佛」,此事甚難;若約時被機,不如稱名念佛之行易而功高也。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偈》云:「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
Thumbnail
2024/09/08
11-娑婆眾生「耳根」最利而易修, 以「口稱,耳聞」而入心、感佛的淨土念佛,最觀機逗教而簡易殊勝,可反證「耳聞不如眼見(百聞不如一見)」之常情,尤其末法五濁之世,修觀想(像)三昧而「見佛」,此事甚難;若約時被機,不如稱名念佛之行易而功高也。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偈》云:「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
Thumbnail
2024/09/03
1-1.釋迦牟尼佛無量劫以來,在五濁惡世行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其降生娑婆為悉達多太子,示現八相成佛,只為了度化我們這些「諸佛世界所不容受,擯來集此」的愚痴眾生,因為「厚重煩惱,行於邪見」、「離諸善業,專行惡業」、「重惡之罪,積如大山」的我輩,是「一千四佛所放捨,大悲不成」的難題;諸佛皆「願取
Thumbnail
2024/09/03
1-1.釋迦牟尼佛無量劫以來,在五濁惡世行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其降生娑婆為悉達多太子,示現八相成佛,只為了度化我們這些「諸佛世界所不容受,擯來集此」的愚痴眾生,因為「厚重煩惱,行於邪見」、「離諸善業,專行惡業」、「重惡之罪,積如大山」的我輩,是「一千四佛所放捨,大悲不成」的難題;諸佛皆「願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偉大 佛陀住世時,有位在家弟子祈求佛陀開示,並說道:「慈悲的佛陀啊!我每日學佛、念經、祈求,但為何我做生意都失敗;家宅不安,衰事纏身;甚至連衣食都成問題?到底我前世造了什麼惡業,今生受此果報?佛啊!請救我吧!」
Thumbnail
偉大 佛陀住世時,有位在家弟子祈求佛陀開示,並說道:「慈悲的佛陀啊!我每日學佛、念經、祈求,但為何我做生意都失敗;家宅不安,衰事纏身;甚至連衣食都成問題?到底我前世造了什麼惡業,今生受此果報?佛啊!請救我吧!」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欲入佛門,先學關公。以忠義的情操,取代淡薄、自私的人性,具足人格、天格,自可邁向佛格。」人生在世,不可不學 伽藍菩薩的精神,若是缺乏忠義之心,猜忌、嫉妒等種種惡心必將隨至,於個人生命毫無增益,對社會族群更是大不利,少於和諧、見異思遷、背恩絕義之事頻仍,則鬥爭、天災人禍亦永無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欲入佛門,先學關公。以忠義的情操,取代淡薄、自私的人性,具足人格、天格,自可邁向佛格。」人生在世,不可不學 伽藍菩薩的精神,若是缺乏忠義之心,猜忌、嫉妒等種種惡心必將隨至,於個人生命毫無增益,對社會族群更是大不利,少於和諧、見異思遷、背恩絕義之事頻仍,則鬥爭、天災人禍亦永無
Thumbnail
前提: 昨天貼了一則博恩與阿彌陀佛姊相遇佛法的影片,由於影片長達二十多分鐘,有些讀者沒有時間閱讀,因此我花了一點時間歸納如下,讓讀者方便了解佛法的大用。 ---------------------------------- 也許是末法時代,人事雜亂,許多人像無頭蒼蠅窮忙瞎拼,不知歸宿,
Thumbnail
前提: 昨天貼了一則博恩與阿彌陀佛姊相遇佛法的影片,由於影片長達二十多分鐘,有些讀者沒有時間閱讀,因此我花了一點時間歸納如下,讓讀者方便了解佛法的大用。 ---------------------------------- 也許是末法時代,人事雜亂,許多人像無頭蒼蠅窮忙瞎拼,不知歸宿,
Thumbnail
三師兄三師兄 點一盞琉璃燈,在佛前許個心願 訴一曲菩薩蠻,在心間求個寄託 前世註定有緣,彼此為難是成就 此生註定無緣,彼此刁難是心酸 走過千山萬水,再見一面是許諾 梔子花開之時,江湖再見道珍重 此情可待可追,桃李不言自成蹊 此願可圓可缺,明月幾時問青天
Thumbnail
三師兄三師兄 點一盞琉璃燈,在佛前許個心願 訴一曲菩薩蠻,在心間求個寄託 前世註定有緣,彼此為難是成就 此生註定無緣,彼此刁難是心酸 走過千山萬水,再見一面是許諾 梔子花開之時,江湖再見道珍重 此情可待可追,桃李不言自成蹊 此願可圓可缺,明月幾時問青天
Thumbnail
若不幸你依止一位沒有智慧、具有私心的上師,以貪瞋來毀壞佛教,僅僅聽聞一些佛法的皮毛便自認為是大修行人或宗派法教之持有者,而生驕慢心。遇事便說:「我已經觀察過,這個合理、這個不合理......」很多他可能有上師、仁波切的法銜,可能他的學術地位是比較高的,讀過很多書,或者等等的很優勢的條件,他就傲慢了。
Thumbnail
若不幸你依止一位沒有智慧、具有私心的上師,以貪瞋來毀壞佛教,僅僅聽聞一些佛法的皮毛便自認為是大修行人或宗派法教之持有者,而生驕慢心。遇事便說:「我已經觀察過,這個合理、這個不合理......」很多他可能有上師、仁波切的法銜,可能他的學術地位是比較高的,讀過很多書,或者等等的很優勢的條件,他就傲慢了。
Thumbnail
二千六百年前... 佛陀經過六年苦行後,自覺苦行不究竟,因此拖著形銷骨立的身體來到尼連禪河畔淨身,一位牧羊女供養乳糜,方得以恢復體力...
Thumbnail
二千六百年前... 佛陀經過六年苦行後,自覺苦行不究竟,因此拖著形銷骨立的身體來到尼連禪河畔淨身,一位牧羊女供養乳糜,方得以恢復體力...
Thumbnail
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 鼎緣素食坊
Thumbnail
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 鼎緣素食坊
Thumbnail
龍德上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法藏比丘第四十八願「聞名得忍願」 免費加入觀音山會員 即可聆聽完整長篇開示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
Thumbnail
龍德上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法藏比丘第四十八願「聞名得忍願」 免費加入觀音山會員 即可聆聽完整長篇開示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