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圈,通常等於躺平、放棄努力,而成長一定要經歷痛苦,但是這是真的嗎?
活在舒適圈,才是讓人持續創造、成長、走向幸福的路徑。我們想要活出的最佳版本,要在舒適圈才能打造。
作者定義舒適圈為安全、平靜,可以放心展現自己的狀態,就像在家一樣的舒適安心。而人的天性是創造和進化,在安全的情境中,我們會想要向外擴展。
舉例來說,作者在女兒剛學走路的時候,帶著她去公園。一開始,女兒需要隨時感覺,媽媽有在身邊,她完全沒注意公園裡,還有其他的小孩。作者總是帶女兒到同一個公園,漸漸地,女兒開始越走越遠,不再黏著媽媽。最後,她開始去找其他孩子玩在一起。
當我們一次又一次,給自己安全感時,自然而然我們會向外探索,開始長成自己想要的版本,而不是被限制性信念框住的版本。
相反地,如果我們沒有活在舒適圈,就會有許多的焦慮混亂。在舒適圈之外,是生存圈和自滿圈。
自滿圈是一般定義的舒適圈。想要躺平,對現狀看似滿意,但底層情緒是恐懼。因為害怕失敗、不相信自己,所以選擇躺平。這種躺平,其實一點都不舒適。如果我們不斷的逼自己跳脫這種”舒適圈”,反而是在不安定的根基,放上更多混亂。
生存圈介於自滿圈和舒適圈之間,雖然還沒有被恐懼淹沒,但底層信念是:”如果我不這麼做,我就會….”。日復一日努力,也許有高成就,卻不是真的快樂。久而久之會開始自問,這真的是我要的嗎?
不管在生存還是自滿圈,其實回到舒適圈,才是最快得到自己理想人生的方法。因為在舒適圈中,我們可以安全創造、表達自己,心情穩定的時候,才能做出好的決策和行動。
打造舒適圈,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時時問自己,我能做什麼,讓我感覺更快樂?
居家:整理環境、打造一個安靜的睡眠空間
身:問自己現在適合什麼樣的運動?或是放鬆休息?
心:覺察自己的念頭,語言是有力量的,如果我們常對自己使用貶低、負面的語句,我們就會創造出不想要的自己。必要的時候,可以請諮商師協助,幫我們覺察自己的限制性信念。
靈:與愛連結,可能是接觸大自然、摸貓、寫日誌、冥想,只要能讓內心,回到愛的感覺就可以。
一旦進入舒適圈,我們就會開始想要向外展開。
這本書的願景版,和一般的願景版不同。從舒適圈開始的願景版,是三個同心圓。最內圈放讓我們感恩、感覺到愛、相信自己的事物。接下來閉上眼睛,想像一下理想的自己,過著什麼樣的生活?距離現況不遠的願景,放進中間的圓,還很遙遠的放最外圈。
這個願景版,提醒我們無論如何。都要從感覺美好的現在開始。就像吸引力法則,只有現在感到美好,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所以中外圈的願景,也以自己想像的到的版本,如果這個願景美好但自己都不相信,那就很難成真。
這本書顛覆了痛苦才能成長的觀念,事實上,人本來就喜歡安逸,但也同時有著進化的天性。我們會規避痛苦,但渴望成長,最好的方法就是,活在舒適圈中,像作者的女兒一樣,自在快樂的拓展自己。
看這本書之前,我感到非常茫然,不知道我的人生該往哪裡走。自從我隨時提醒自己回到舒適圈之後,我逐漸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物,心安定下來。原本令我糾結的人際關係,我也開始可以看的清楚,整體能量提升許多。最重要的是,我開始喜歡這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