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篇,這裡會分享這本書籍後半部的章節:色彩、字體、文章及資訊圖表等。
一、色彩的基礎知識
常聽見的「色彩三原色」為紅、黃、藍,我們可以再將其細分為「色料三原色」與「色光三原色」。
CMYK:3色平均調和時,會「接近」黑色。
RGB:3色平均調和時,會變成白色。
二、色彩三屬性
即每一個色彩所具備的三項特質:「色相(H)」、「彩度(S)」、「明度(B)」,我們搭配以下色環來加深印象。
圖一:色環。(圖源:wiki)
1.色相(H):紅色與藍色這種「顏色性質」的差異稱為色相,從上圖色環中我們也可以找出常聽見的「互補色」、「類似色」及「對比色」。
(1)互補色:色環上「相對」的顏色
(2)類似色:色環上「相鄰」的兩色
(3)對比色:色環上其互補色「兩旁」的顏色
2.彩度(S):即色彩的鮮豔程度。彩度最高稱為「純色」,彩度最低(最不鮮豔)的則為「無彩色」。
3.明度(B):即色彩的明亮程度。明度越高代表越接近白色;越低則越接近黑色。
三、色彩的印象及作用
普遍來說,我們看見紅色大多會覺得「溫暖」、「熱情」,看見藍色則會讓人覺得「沈靜」、「寒冷」,也就是常聽見的「暖色系」及「冷色系」,綠色、紫色這類則屬於中性色,依照配色而能使它呈現不同的印象。
色彩的印象、感受因人而異,例如紅色有人可能聯想到「春節喜慶」,也可能聯想到「警示路牌」。
圖二、春節賀卡常使用紅色為主色。(圖源:自行整理)
「穿白色看起來較高大,穿黑色顯瘦」也是我們生活上常見的色彩作用。
一、字體基本知識與特徵
選擇字體時,面臨五花八門的字體,是否不知從何下手?我們大致上可以將字體分為「無襯線字體」、「有襯線字體」,中日文字體則可分為「黑體」、「明體」。
圖三、無襯線字體與有襯線字體(來源:自行整理)
我們可以用這些特徵簡單記住兩者的差異:
二、掌握字體的個性
有襯線字體可依年代分成威尼斯式(Venetian),舊風格字體(Old style),過渡時期(Transitional),現代字體(Modern),有著些微的差異。
圖四、過渡時期字體與現代字體。(來源:自行整理)
無襯線字體與黑體常用於標題與廣告,瞬間的識別性較高,較具現代感。
字體與色彩一樣能夠給予讀者不同的印象,記住簡單的分類可以幫助我們更適當地挑選字體。
編排雜誌、書籍等文字元素較多的作品時,須特別注意能否自然、流暢的閱讀。我們可以掌握以下幾個簡單的法則:
一、挑選字體
較「細」的字體較容易閱讀,若使用較黑、粗的字體,則無法給人俐落感,閱讀時較壓迫。
二、文字的大小
字級太大、太小都讓人不容易閱讀,普遍雜誌、海報、網站等媒體都有常用的字級大小可以作為參考。同時也須針對目標對象去調整字級,若目標對象為高齡者,則可將字級調大,方便閱讀。
三、行距與行寬
行距顧名思義是行與行之間的距離;行寬則是一行的字數。最適行距會因行寬而有所變動。
圖五、行距差異示範。(圖源:自行整理)
依照行寬長短,部分字體預設的行距可能過於窄而導致內容擁擠,不易閱讀,一般來說,理想行距為字級的1.5~2倍。
行寬也因行距不同而有所調整,行寬較短的文章則適用較小的行距,反之亦然,因此,行寬與行距間的平衡是很重要的。
將資訊或者數據以視覺方式表現,轉換為圖表即稱為「資訊圖表」。圖表可以跨過語言隔閡,即使不懂當地語言,也能收到對方想傳達的資訊。
在網頁、報章雜誌等媒體很常見到各種資訊圖表,除了我們熟悉的「長條圖」、「圓餅圖」、「折線圖」等等,簡單的將購物流程、退貨流程等圖表化的「流程圖」,或是將百分比數據視覺化的也都算資訊圖表的一種唷。
最後第八章節——實例演練,則收集了許多案例,將此本書所學運用其中,透過詳細的分析能更加深印象。
這本書的心得就以這篇為結尾,除了圖片與內容的搭配解說很合適外,整本書讀起來很愉悅、舒服,剛入門或是想了解基本設計知識的朋友們都可以拿起來讀看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