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享一些九月的生活碎片
奧斯陸第五十三天,一邊數日子,一邊過生活。
在異地沒有熟識的朋友與家人,一切近乎歸零,生活變成一張白紙,一張任你恣意上色的白紙。決定下筆的同時,我也才發現,原來我在台灣有活成我喜歡的樣子。在台灣的時候,沒有時間多想該畫什麼,緊密又窒息的關係交錯,於是凡事靠感覺、依當下,變相而言是為環境所迫而決定筆該如何走,色該如何繪。縱使在紙上創作時,內心是無數「無理!無理!絶対無理!」的吶喊,但回頭遠觀才發現,其實那張作品蠻美的,是我喜歡的樣子。不管是在影展打滾,去藝術大學交換拍片,和朋友一起努力再一起去旅行,努力打工賺錢請家人吃生日晚餐,又或者買一張機票去看看世界⋯⋯一刀一劃至今都是痛苦與歡喜交織的痕跡。
只是那些痕跡在異地變得很輕、很淡,以至於有時候會想,自己真的活過劇烈疼痛與歡喜的日子嗎?不經意地滑到今年四月在Threads上寫下的文字,我說,希望我在挪威有活成我喜歡的樣子。其實我不確定有沒有符合自己過去的期待,更適切地說,我疑惑的是「我喜歡的樣子」又是怎樣子呢?看到網友分享蔡康永新書所說的——你希望別人在你不在的時候怎麼談論到你這個人,那就是你想成為的樣子。
咦?是這樣嗎?
我抱著五十分的相信,五十分的定義留給自己。交換學生可以有很多種樣子,每個人都像拿到了一坨紙黏土,不只能上色,還能捏成你想要的,喜歡的形狀。拿到黏土的我,還沒有頭緒該怎麼捏才好,於是在毫無波瀾日子重新拾起日記本,慢慢的把過去紀錄的習慣找回來。透過紀錄,發覺自己的喜好慢慢浮出水面。發現我需要音樂,需要工作,喜歡唱歌大於講述自己的感受,喜歡書寫大於說話,喜歡素描大於上色,喜歡小說,喜歡游泳,喜歡學習語言,喜歡社區圖書館大於圖書總館,喜歡和朋友相處的同時又保留自己的空間。我覺得我在把自己最初始的設定捏出來,粗糙但有我的靈魂。
我曾經被說是一個沒有個性的人。
朋友曾經把我比喻成水,說能輕易融入在各式場合,給什麼就變成什麼。我聽了點點頭同意,原來是這樣啊。但一體兩面,在面試如此比喻自己,卻被面試官不假思索的一語道出「那你就是一個沒個性的人啊」。怎料,當下的我也不知該如何反駁,面試結果也理所當然的沒有上。話雖到此,面試結果如何我其實並不是特別在意,反倒是思考,原來水沒有個性啊⋯⋯是這樣嗎?
一番思考後(當然是面試的很久之後),終於有了答案。水也是有特質的不是嗎?氣體、流體、固體,在不同的溫度裡,還是有他的形狀跟型態。雖然容易被忽略,卻常常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如果今天要做一道料理,沒有水,就不能洗菜,不能保持溼度,更何況,食材本身就有水份了,不是嗎?把自己這樣定位,好像就說得過去了,想到解答的我沾沾自喜。所以⋯⋯我大概,還是會這樣比喻自己吧。
好像有點離題了,但總結一下對於生活的感受。我覺得在台灣的時候,活著的目標是讓生活穩定;在挪威,則是思考穩定的生活該怎麼活。後者的生活是因爲不需要為經濟煩惱,這點我深深明白。還沒有完全經濟獨立的我,也因為種種複雜因素,始終沒辦法允許自己太任性。不過因為朋友的介紹,在這裡有了人生第一份家教,同時也有貴人老師讓我做些線上的工作,讓我能補貼生活費和旅費。謝謝這些所有,當然還有爸媽,讓我這個禮拜能和日本朋友去哥本哈根!(之後再分享)總之,謝謝這些緣分跟給予,都讓我的日子更加穩定,也能讓我為自己喜歡的所有繼續努力。五十三天,已經是交換的六分之一了。我還不知道我把自己捏成什麼樣子,又或者在接下來的六分之五能捏什麼樣子,不過慢慢會成形的。
變好的路上,都不會太舒服。珍惜擁有的,然後為自己設立的那些小目標努力!一步步達成後,再給自己一趟旅行吧!
今天聽戴佩妮〈一九九九〉
202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