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情緒」中覺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幾天收到之前採訪工作的刊物,收到兩份,一份是我的,一份應該是給受訪者A的。

刊物寄到和其他夥伴一起的空間,我收到自己的那份,署名是我,而另一份已經被夥伴B拆開,說那是給她的。夥伴B以前也曾經參與這份刊物的編輯,但這次他沒參與。

我直覺不對,這應該是給A的,但是又覺得質疑B拆不是他的東西怪怪的。

後來我去問了寄發刊物的主編,才發現是因為,要給B那份,署名不是B,而是那個空間的名稱,而B剛好是空間的負責人。我以為主編知道要署名給B,但主編以為署名空間名稱就好了,才會造成此次誤會。


這件事我的情緒點有兩個:

  1. 懷疑B開錯刊物,不敢當場跟她確認,怕她覺得我在懷疑她>>怕她對我印象不好,也怕我自己是懷疑朋友的人
  2. 主編的回覆「當初說要寄到空間」,一開始讓我覺得他不認為署名造成誤會他們有責任,因為我覺得雙方都有責任。(甚至在「我以為他會知道」這個基礎上,若我堅持,那會認為全是對方的責任)但我選擇負起自己的那份責任,說「我下次會跟他確認署名」,別人怎麼想,是否負責任,不在我的管轄範圍,但我可以做到的是為自己的部分負責。


覺察反思:

在1的情形中,我就像在迷霧中,有個謎團,直到詢問主編、再去詢問B,交叉來回後,才知道事情全貌,也才為1解惑。原來1的迷惑也有其原因,若我不那麼著急著知道,或很快想要怪罪誰,而是保持好奇去問,1也只是一個過程,而且是必經的。就在這之中安住在疑惑的狀態,也許是我要練習的。

問題會發生,但就安住在問題中,保持覺察和好奇,去找出事實,事實可能也會讓我發現真正的問題點(沒確認署名),但是誰的責任?我自己有一份,不需推託,負起自己那份就好,事情就順著目前的情況去解決。

這是件小事,但如果我放任情緒去延伸,可能就會釀成一件大事,或影響我更多的情緒。謝謝自己注意到這點,我自己決定了自己情緒和行為的走向,是一種自由,特此紀錄。


這個例子裡的情緒,是日常中的「小情緒」,我要覺察並不隨它起舞。

另外還有一種情緒是比較長期的,例如比較長期的事件或人,持續影響到自己的情緒,這樣的情緒我先稱為「大情緒」,它帶給我的覺察方向,或我要怎麼面對跟處理,和「小情緒」不同,下次有機會再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練習將內在的學習表達出來
3會員
25內容數
一直都很想以文字表達自己的生活、想法、內在成長與學習,斷斷續續嘗試過,但大部分都是在日記本裡和自己對話/自由書寫,不能算是文章。 現在在這裡再次嘗試,練習讓內心的對話、感受與想法,成為文章的過程。
2024/11/01
關於自己。關於閱讀。關於所做的事與社會所需連結。
2024/11/01
關於自己。關於閱讀。關於所做的事與社會所需連結。
2024/08/27
今天早上清楚感覺到內心的躁動,也感受到我可以找到躁動的由來。一開始有點模糊,但保持觀察,不和那份躁動的情緒認同或攪進去,漸漸就清楚知道為什麼會躁動。
2024/08/27
今天早上清楚感覺到內心的躁動,也感受到我可以找到躁動的由來。一開始有點模糊,但保持觀察,不和那份躁動的情緒認同或攪進去,漸漸就清楚知道為什麼會躁動。
2024/08/16
我有想要培養和發揮的潛能,我有這一生來地球想要完成的使命。 我找到了方向,在路上需要自己走,經歷屬於我的冒險。這不能轉嫁到其他事情上。 我該完成的,需要靠我自己完成,如果把這份使命感用在錯誤的地方,覺得這樣會比較輕鬆,那我並沒有真的發揮我的潛能、做我該做的使命。
2024/08/16
我有想要培養和發揮的潛能,我有這一生來地球想要完成的使命。 我找到了方向,在路上需要自己走,經歷屬於我的冒險。這不能轉嫁到其他事情上。 我該完成的,需要靠我自己完成,如果把這份使命感用在錯誤的地方,覺得這樣會比較輕鬆,那我並沒有真的發揮我的潛能、做我該做的使命。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