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問答 (25)《勝鬘經》的經文是不是有摻水呢?

更新於 2024/10/26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佛說不增不減經》云:

「如來藏者、即是法身。

舍利弗!如我所說法身義者,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如來功德智慧。

舍利弗!當知: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者,此本際來,離、脫、『不相應』、煩惱所『纏』不清淨法,唯有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

舍利弗!我依此煩惱所『纏』、『不相應』、不思議法界,為眾生故、說:為客塵煩惱所『染』、『自性清淨』心、不可思議法。」

如來法身、與煩惱之關係,應是:一方面,「自性清淨、離諸煩惱」,另一方面,「不離、不脫、不異煩惱」,之絕對兼容 (《勝鬘經》法身章第八);而非:本來「自性清淨」,其後,卻為煩惱所「纏」、所「染」,之相對互斥。

又,該為煩惱所「纏」、所「染」,卻與煩惱「不相應」者,應是「無始無明住地 (即菴摩羅識、假〇)」(《勝鬘經》一乘章第五),而非如來法身義之「自性清淨心 (即菩提、〇)」。

如來法身、有二種觀察,謂:正智、如如。

「正智」者,一切相對現象界之「相、妄想」、皆為佛性光輝穿透,無此無彼、無去無來,無往而非佛性,此即,《金剛經》之「非A」,亦即,「自性清淨、離諸煩惱」之面向。

「如如」者,證悟佛性時,其光輝、照澍熙澤法界,由無病之諸識攝之,一切相對現象界之「相」、與未明心見性以前所視、都無異別,此即,《金剛經》之「是名A」,亦即,「不離、不脫、不異煩惱」之面向。

「自性清淨、離諸煩惱」面向、簡曰「空如來藏」、又名「無我如來藏」;「不離、不脫、不異煩惱」面向、簡曰「不空如來藏」、又名「真我如來藏」。

證悟遍滿法界之佛性光輝時,「自性清淨心 (即菩提、〇)」、與「遍一切煩惱一味相」,「若離、若脫、若異」、與「不離、不脫、不異」,「空」、與「不空」,「無我」、與「真我」等,乃一體同具兩面、本體界中二面向之觀察。

未明心見性、而囿於惑識尺矩之範圍時,「冒名自性清淨心、而實為無始無明住地 (即菴摩羅識、假〇)」、與「為客塵煩惱所染」,「脱離」、與「纏縛」等,則是同一相對現象界內、互斥二概念之陳述,不能既此又有彼、同時且併立;例如,「少」、即是不「多」,「明」、即是不「暗」,「飽」、即是不「餓」等,道理甚淺顯。

是以,若人立論:「『自性清淨』心、為客塵煩惱所『染』」,則是持互斥二概念,作模稜是非、戲論的詞語拼湊,亦是不明、區別「正智、如如」所為為何,所為之謬說。

蓋因,既已「染」,則不能云:此心恆「清淨」;若非恆「清淨」,則此心、絕非真常無二之真心。

踵繼前謬,《辯中邊論頌》辯相品第一、亦云:

「非染非不染,非淨非不淨,
心性本淨故,由客塵所染。」

《十八空論》更昭然揭曰:此「自性清淨」心、即是阿摩羅 (菴摩羅) 識;如云:

「阿摩羅識、是『自性清淨』心,但為客塵所『污』故,名不淨;為客塵盡故,立為淨。」

唯識宗徒、既造《佛說不增不減經》之偽經,則進於諸了義經中、添加與彼說相符之段落,有何難處?模稜魚目之意,既在弘揚錯知謬見、經營彼宗生計,則增添偽作於《經》末、又焉以捨小小戒之可惱耶?宜大處著眼,小徑、切不可拘也。

依此,彼即於《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偽添自性清淨章第十三、云:

「此『自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

又於《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一切佛語心品之四、偽添「如來藏是善不善因」等段、云:

「大慧!此如來藏識藏,一切聲聞、緣覺、心想所見,雖『自性清淨』,客塵所覆故,猶見『不淨』,非諸如來;大慧!如來者,現前境界、猶如掌中、視阿摩勒果。」

兩段、同出獨一印度篡改者之手筆,意在敷演「『自性清淨』如來藏、為客塵煩惱所『染』」之旨,然,卻與他段《經》文之正義、參差不諧、方圓不逗也。

云何不諧、不逗之處耶?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法身章第八、云:

「世尊!非壞法故,名為苦滅。所言苦滅者,名無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住,『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藏。

世尊!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

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

空義隱覆真實章第九、云:

「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

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

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

然,較諸彼所偽添之自性清淨章第十三,其中、云:

「世尊!『不離、不斷、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

世尊!『斷、脫、異、外』有為法,依持、建立者,是如來藏。

世尊!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

此『自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

又較諸彼所偽添之真子章第十四,其中、云:

「『自性清淨』心,彼為煩惱『染污』、而得究竟,是究竟者入大乘道因。」

可知:

「若離、若脫、若異」、與「不離、不脫、不異」之別,於法身章第八、空義隱覆真實章第九,乃是「自性清淨心 (即菩提、〇)」、與「遍一切煩惱一味相」,「空」、與「不空」等,一體同具兩面、本體界中二面向之觀察。

然,該別,於自性清淨章第十三、真子章第十四,卻是「冒名自性清淨心、而實為無始無明住地 (即菴摩羅識、假〇)」、與「為客塵煩惱所染」,「脱離」、與「纏縛」等,於同一相對現象界內、互斥二概念之、模稜是非、戲論的詞語拼湊。

更比對以下: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法身章第八、云:「世尊!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

《佛說不增不減經》云:「舍利弗!如我所說法身義者,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如來功德智慧。」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自性清淨章第十三、云:「世尊!『不離、不斷、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

首段、未言「不斷」,而後二段、皆言「不斷」。

「自性清淨心 (即菩提、〇)」、與「遍一切煩惱一味相」之二面向觀察,應是「若離、若脫、若異」、與「不離、不脫、不異」之絕對兼容,又焉能是「斷」、與「不斷」之相對互斥耶?

故知:《佛說不增不減經》中「唯有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者,絕非是所云「煩惱所『纏』不清淨法」,而應為、一切煩惱所依止之「無始無明住地」,方是。

觀《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一乘章第五,益證:「無始無明住地」,即是不思議變易死 (菴摩羅識),亦即是「依他起性」之清淨無漏分,斷彼,方能「轉得」正智、「轉捨而成」如如,即所謂「究竟轉依」。

《經》文甚明,自是「意必固我」者之無視也。

avatar-img
0會員
5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