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接近美國總統大選,選情進入白熱化,但卻可以發現美國股市依然有創高的現象,但對於處在地緣政治風險的台灣而言,馬上面臨沒辦法過高甚至震盪回檔的現象。
這時候不免俗地問一下,如果因此台灣股大跌,回想下前幾個月帳戶淨值高歌猛進的自己,你會對他說什麼呢?
如果是我,我應該會說:「單一市場加上台股總是特別波動呢~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大跌總是反省自身的好機會,不論是對市場的認識,還是對自身財務狀況的調控,甚至是對於資產配置與指數投資的理解,每次都是更深一層自我精進的好機會。
至於這篇文章叫做long range, old school呢?
相信資深讀者用膝蓋想應該也知道我又要把最基本的觀念拿出來帶一遍XD
不過,我想透過一些數據跟圖表來重新詮釋一下,這樣我相信對整體概念會更立體。
然後單純用最簡單的各種股債比來顯示一下,你的資產之旅可能遇到的狀況。
這很重要,所有的想像實驗跟推論都需要一些定義,避免大家溝通出現缺失或不對等產生誤會。
本文所述指數投資,在於透過長期持有或定期投入,純市值加權型且對標大盤或最具分散意義之指數為主,並透過跨資產類別的負相關性輔以再平衡操作提升長期年化報酬或降低年化標準差為宗旨的前提下進行各類數據回測與實驗。
市場永遠有它自己的道理,因此過去不代表未來,但經過回測希望由過往可視化的結果,為將來可能的投資抉擇做為有效參考。
講得很像很厲害又看不懂對吧,反正就是我會把上次提到的幾個指數用不同比例拿來組合給你看看長期投資或持有的結果是怎樣而已(是不是突然覺得好像沒什麼了XD)
但這種繁瑣的工作,有朋友幫你做好餵公子吃餅才是我最開始寫這種文章的主要目的。
全市場標的
股票:VT
資產配置長青樹,全世界股票市值分散一檔在手,當之無愧。
債券:VGIT
美國中期公債,降低波動風險的好幫手,避免短期利率穩定價格不動,又可以獲得些許長天期債券利率調整的超額報酬。
這也就是股債組合比例,市場上有許多說法,但比較常聽到的是110法則=110-年齡=持股比例
在這個前提下,如果你今年10歲! 那你的資產比例就是100%全股票,風險很大嗎,並沒有,除非是小網紅,不然這個年紀的小朋友通常都是媽媽十塊,他很難有所謂的風險可言... all-in股市就好,反正來日方長。
隨著你年紀漸長,到了20歲,110法則告訴你持股必須是110-20=90%
因此你開始買入VGIT:10% 作為投資組合的一環,開始享受負相關資產帶來的風險保護。
當你到了30歲,自然變成了80:20
到了40歲以後,降為了70:30
50歲職場巔峰,來到了60:40
60歲高歌離席,來到了50:50
70...恩,修但幾雷,照這樣如果我活到100歲,那不就全債券資產了?
理論上是這樣,但事實上股票資產要有一定程度才能維持總資產的正成長年化報酬。
而且,你存了這麼久,總是要領出來花吧...
阿如果都不需要領出來花,甚至是要傳承給下一代的...(這些人應該不需要看我的文章XD)
因此在60歲以後,理當進入所謂的提領機制,那是下一個階段的探討了。
接下來,為了讓過程變簡單,我使用Portfolio Visualizer網站進行操作把上述組合視覺化,包含每年度再平衡、股息再投入,定期定額的部分就一年投入一次,但因為我是免費仔,所以只有2015-2024年的資料可以用,如果可以引發各位的興趣,自行付費研究就更棒了。
1. 年化報酬率(CAGR)
2. 風險(標準差與最大回撤)
3. 最佳年度與最差年度
4. 風險調整後回報(夏普比率與Sortino比率)
這個數據的功用在於用來表達我們每扛一單位的下跌風險,有機會獲得多少單位的上漲,避免我們扛著賣白粉的險賺著賣麵粉的錢
。5. 基準相關性
如果你夠細心就會發現,股票大漲的階段,基本上債券相對來說都不太會動,這也造成你的整體淨值走勢跟股市高度正相關
。因此債券這種資產你還是要評估自身的狀況與需求,備而無患。這三個組合呈現了股票和債券配置的權衡效果。資產之矛與盾,互相掩護,突破向上。
請注意,這段分析是單筆投資,也就是十年前ALL-IN尻進去會有的結果,實務上其實很罕見,因為大家都有機會獲得閒錢來投入。
1.投資增長和年化報酬率(CAGR)
這個數據單純透過資產總值的變化量來計算,因為每年都有資金淨投入,所以年化報酬率會特別高,那是你投入的資金帶來的硬成長
。2.風險(標準差與最大回撤)
3.時間加權與金額加權回報(TWRR 和 MWRR)
簡而言之,TWRR是投資組合的整體表現,相當於單筆投資的成果,而MWRR是把你資金投入也考慮進去,一個實際透過定期定額帶來的投資組合報酬率相當於內部報酬率(IRR)的概念
。
4.最佳和最差年度
5.風險調整後回報
無論是單筆投入還是定期定額,這些比率通常變化不大,特別是在長期且資產配置一致的情況
。上面討論了十年間單筆投資及定期定額的投資組合成果檢視。
單筆投資,就是看著你的投資組合的成長能力來實踐漲跌幅效果,但是定期定額,很大一部分會透過你的穩定投入來放大淨值,因此可以看見每年度投入的階梯式成長
。
這樣的檢視在於讓你知道你「每一筆」投入的長期效果,事實上,定期定額拆開來看,就是一次又一次的ALL-IN。
先理解單筆投入,在長期間變化的可能性以後,就能知道不間斷長期投入的成果。
神奇的是,單筆10000投入,10年過去成長到2萬多,但如果你每年定期定額,10年過去,你獲得的是180000以上的報酬,單筆投入或許很有效率,但是定期定額會讓你感受到滿滿的效果
。
最後,如果確實依據每10年調整股票與債券比例的需求,大家可以在每次要調整的時候,在重新檢視一下,過去一段時間以來的股價表現待入後的新數據,重新理解自己的資產可能變化;也許你可以針對自己的狀況,決定是否要調整股債比例。
上面一段股債配置的邏輯是不是感覺有點籠統,對,就是很籠統。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財務狀況良好,不管是超高薪的GG工程師或美國工程師或一份穩定的公職薪水,還是爸媽每月救濟,甚至本身就是年輕的0成本包租公,那麼或許,我講的是或許,你的風險承受能力超過一般人很多很多,你會需要債券嗎?
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們需要債券做為抗風險的資產,就是因為對單純持有股票類資產需要有能夠在下行階段不斷用來再平衡投入的部位。
但如果你本身就有穩定的資金來源,也就是俗稱的現金流,那或許你的抗風險能力不一定要從債券來。超高的薪水、超多的現金、超乎常人的家底或家業,這些本就是每個人各自的資源。
有恆產者,自有恆心
當你有恆定的資金來源或不受風雨影響的健全配置,對於風險的態度一定會比別人強。
但身為一個白手起家的輪班青年,你需要付出時間、勞力或者任何自身能力的資源來換取資金,持續努力耕耘提高本業收入,這才是你的恆心。
看到現在你也知道我不是一昧鼓吹人all-in股票或做資產配置,我清楚知道每個人的狀況不同,根本不可能一套方式適用所有人,甚至你有足夠強的實力,只要對於資產跟風險的理解完備,開槓桿去使用生命週期投資法也是可能的。
有錢人更容易有錢不是隨便說說的,恆產是你有恆心的基本要素。
遙想當初2014年開始接觸指數投資,那時候VT跟VGIT都是2008-2009年間才發行,針對ETF其實也沒幾年的資料,但指數化投資的概念早從Bogle與各路大神提倡下業已經過數十年的實證,也因此在這個時代能夠使用ETF就能夠享受那樣厲害的研究成果是值得珍惜的。
雖然這這次只用範圍最大的VT跟相對保守的VGIT進行回測示範,但代表性相當充分了,希望這樣的內容可以讓大家更清楚在不同時期下指數化投資的成果可能表徵。
每個人都要透過對自身財務狀況的評斷,來設定適合自己的實際投資比率,年紀不是唯一的參考指標,如果你本身就有足夠的抗風險能力,那事實上你的攻擊資產(股票)的暴顯就不需要太低,反之亦然。
針對不同投資期間與需求,極端來說如果是三年內需要完成的投資目標,就應該思考如何盡可能減少虧損的可能,或許就可以把投資組合的股票部位放到最低,甚至適用定存就好。
一切運用奧妙,都屬於個人決策的藝術。
但我相信這樣的投資方式,確實是長期且雋永的踏實方法。
LONG RANGE, OLD SCHOOL, BUT USEFUL.
寫到最後面忘記最重要的台股部位,因為我一直認為VT就包含台灣股市曝顯,我想下一篇在來特別探討定期定額或是單筆投資台灣市值加權型資產的投資結果好了,網路上很多先進都有研究成果了,這篇在寫下去就超過五千字了,就此打住。
非常感謝您的努力閱讀,還請您點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