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投資04.11 — 資產配置到底要配置哪些資產?

指數投資04.11 — 資產配置到底要配置哪些資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還記得月初,川普投顧出招,對外祭出新一輪關稅政策。新聞剛出來,美股瞬間下挫,台股同步跌停,投資群組一片哀嚎。但你如果有再多看一點,就會發現這場市場震盪,其實不是「全面崩跌」,而是「分歧開始」。

📉 有的資產重挫,像美股、台股與科技類股

📈 有的資產卻逆勢上漲,例如黃金與部分能源商品

而你手上的ETF,是否也各自走出了不同的方向?

這不是一場災難,而是一堂川普投顧給我們的lesson。

市場用一次真實的動盪,提醒我們:不同資產的節奏,從來都不一致。

這篇文章,我想和你一起回到資產配置的起點,慢慢釐清一個你可能早就想問、卻一直沒得到真正答案的問題:

🧭指數投資者,到底該配置哪些資產?


一、什麼是資產類別?

指數投資者常說「要分散風險」,但究竟要分散什麼?

你可能已經做了這些努力:買下了全市場類型的ETF、用定期定額投入每一個時間點,成本平滑了、情緒也穩住了。這些當然都對。

但它們解決的是兩個問題:個股的風險,以及時間的風險

真正還存在的,是一種你無法靠「買得更多」來對抗的風險:系統性風險

也就是整體市場、或整個資產類別無差別打擊時,你毫無藏身之地的那種波動。

舉個例子來說:

當關稅戰爭開打、疫情爆發、金融危機來襲、地緣衝突爆發時,不論你持有哪一檔股票ETF、哪個國家的市場,大多數股票類資產都會一起下跌。

這時,你會發現買再多投信吹得天花亂墜的各種特色股票型ETF其實並沒有真正分散,因為你只押在了同一種類的風險上。

🧩資產類別是什麼?

資產類別,指的是一群報酬來源相似、風險結構類似、對市場事件反應方式也相近的投資工具。不同資產類別,就像不同樂器,有的敲打節奏強烈(如股票),有的穩定低頻(如債券),有的在混亂中突然響起(如黃金或原物料)。

當我們在投資組合中配置跨資產類別的分散時,你不是在分散品牌或地區,而是在分散整個經濟運作的節奏風險

📚常見的資產類別包含:

  • 📈 股票:企業營運與獲利為主的資本資產
  • 💵 債券:固定收益資產,與利率、信用風險密切相關
  • 🏠 房地產(REITs):不動產價格與租金收益
  • 🪙 黃金:非生息資產,具備避險與抗通膨屬性
  • 🛢️ 商品:能源、金屬與農作物等,受供需與地緣政治驅動

💡常見誤會:「我買了VT,不就全都有了嗎?」

VT 是一檔優秀的全球股票型ETF,它讓你同時持有美國、歐洲、亞洲、新興市場的股票,看起來「什麼都包了」。

但實際上,它仍然是股票這個資產類別的集合體,遇到市場全面性風險時,它仍然會跟著所有股票類資產一起下跌。

所以我們該問的不是「買了幾種ETF」,而是「我買的ETF來自幾種不同的資產類別?」

都是一家人幹嘛分那麼細

都是一家人幹嘛分那麼細

二、指數投資者的核心資產:股票與債券

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流行,現在說到資產配置,多數接觸指數投資的朋友,第一個會聽到的組合,大概是「60/40」或「80/20」。

一樣是四個數字,但這不是什麼明牌股號密碼,而是資產配置的基本語法:多少比例是股票,多少比例是債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股債比。

那為什麼這兩個資產類別,會成為「核心配置」的首選?因為根據過往的數據顯示,它們的報酬來源、風險結構、對市場的反應恰好互補,形成了一種經典又穩定的搭配。

📈 股票:長期成長引擎,像火箭也像雲霄飛車

股票代表的是「你成為一家公司的小股東」。

當企業賺錢,你有機會分到部分獲利,這也會引發股價上漲,你的資產會隨之水漲船高。

  • 報酬來源:資本利得(股價)+股息收入
  • 風險性質:高波動、高潛力,與經濟景氣高度連動
  • 代表標的:VT(全球)、VTI(美國)、0050(台灣)

💵 債券:低風險的收益,是資產波動的阻尼器

債券不是買公司,而是「借錢給公司或政府」。

你不是當股東,而是債權人,每年收取利息,期滿收回本金。

  • 報酬來源:固定利息收入
  • 風險性質:波動較低,對利率變化敏感
  • 代表標的:BND(美國總體投資級債券)

當股票大跌時,因為避險情緒,債券有時候會上漲,有時候只是下跌比較慢,但無論如何,它讓你的組合不會完全崩盤。(但也有股債雙殺的時刻)

🧭 兩者的關係:是攜手前行、交替掩護的好戰友

你可以把股票想成進攻的武器,帶領資產組合往前衝,

而債券則像防守的盾牌,在市場劇烈波動時撐住陣線。

它們一動一靜,一攻一守,彼此節奏不同,卻能在不同的市場氣候中發揮力量。

不是此消彼長,而是交替掩護;不是彼此競爭,而是並肩作戰。

這正是為什麼,許多長期投資組合的基礎,總是從「股+債」開始。

不是因為它們報酬最高,而是因為它們一起,能幫助你穿越最多的風暴。


三、特殊資產類別:黃金、房地產與原物料,能不能納入配置?

當你已經習慣了股票與債券的節奏,卻遇到市場大變故,當你看到一路噴漲的黃金,下一個問題也許會慢慢浮現:

「那黃金呢?房地產呢?原物料會不會也是一種分散?」

這些資產類別,不一定適合每一個投資人,但它們的價值在某些時候,會比股票與債券更顯清晰——特別是在通膨升溫、地緣風險上升、或金融市場動盪的時候

我們來逐一看看這三種「特殊資產」,它們的性格、價值與可能的位置。(以下三檔代號僅為示範,還有許多相同類型的ETF)

🪙 黃金(GLD):當市場失序,金色會先現身

黃金是一種不產生利息的資產,它不會配息,也不像企業那樣賺錢;但它有一個角色,極少資產能取代——避險

  • 📌 報酬來源:價格變動(無內在收益)
  • 📉 風險節奏:與股市呈低相關甚至負相關
  • 💡 適合時機:對抗市場恐慌、通膨上升、貨幣貶值等時期

黃金不會帶你賺錢,但它會在很多人失控的時候,成為你組合裡最冷靜的一塊。

✅補充1:一般投資人若想將黃金納入配置,最常用的就是 ETF 工具,如 GLD(SPDR® Gold Shares)。它不是在操作期貨,也不是買金礦股,而是直接對標「倫敦黃金現貨價格(LBMA Gold Price PM)」,並透過實體儲金(由 HSBC 與 JPMorgan 共同保管)來追蹤黃金的價值。

✅補充2:雖然 ETF 價格與現貨之間可能有些微溢折價,但長期來看,GLD 提供了一個相對貼近實物金、且流動性極高的配置方式,對於指數投資者來說,是在不離開股市平台下能實現「分散風險」的有效選擇。

🏠 房地產(VNQ):不是買房,而是參與穩定現金流

房地產ETF通常指的是房地產投資信託(REITs)讓你能以股票的形式,參與商辦、物流、住宅等不動產的租金與增值收益。

  • 📌 報酬來源:股價增值 + 房地產物業租金的配息收益(平均年配息約 3~4%)
  • 📉 風險節奏:與利率變動、經濟景氣聯動性強
  • 💡 適合時機:提供穩定現金流,補強整體組合收益端

REITs 雖然屬於股票市場一員,但走勢常常與一般股票不完全同步,特別是在低利率、景氣回升時表現亮眼。(但也曾經大跌過)

而REITs本身也有各種類型的分別,這邊暫時不會過多的說明,僅供初步認識。

✅補充1:VNQ 並不是直接投資實體房地產,而是投資在營運這些資產的「證券化業主」,也就是 REITs。

✅補充2:VNQ對標MSCI US Investable Market Real Estate 25/50 Index這是一個市值加權型的不動產指數,涵蓋美國境內上市的 REITs(房地產投資信託)與其他地產相關股票,包括商辦、住宅、物流、醫療、資料中心、甚至賭場等資產類別的業主或開發商。

🛢️ 原物料(DBC):來自大地的資產,與全球供需脈動一起呼吸

原物料資產通常涵蓋能源(石油、天然氣)、金屬(銅、鋁)、農產品(黃豆、小麥)等,是最貼近現實世界供需波動的資產類別。

  • 📌 報酬來源:實體商品行情變動(+ 以美債存底產生利息收入)
  • 📉 風險節奏:與通膨、戰爭、供應鏈危機密切相關
  • 💡 適合時機:對抗通膨、經濟過熱或能源危機時的對沖工具

原物料是當代經濟結構中不可忽略的風險來源。

✅補充1:對標指數:

DBIQ Optimum Yield Diversified Commodity Index Excess Return™

這個指數涵蓋全球 14 種最活躍的商品期貨合約,包括:原油、汽油、天然氣、黃金、銅、鋁、玉米、小麥、糖等,透過「最適化到期選擇」(optimum yield)策略,盡可能減少期貨換倉造成的損耗。

✅補充2:DBC 並不直接買進實體商品,而是以「期貨+美國短債利息」的結構,追蹤一籃子原物料的價格變動,它的表現與商品供需、地緣風險、氣候事件高度相關。

🧭 小結:納入這些特殊資產,不是追求奇效,而是讓你的組合更有彈性

如果說「股+債」是你的骨架,那這些特殊資產,就像是肌肉與神經——

特定環境下,它們會幫你撐住重壓、轉動身形,甚至先一步察覺風暴的來臨,至於是否要納入它們,在於你願不願意讓自己的組合,多一點不同成分,對應不同風險事件

但我必須強調,這些特殊資產,只在「特定狀況」下會發揮功能,而且內扣開銷通常也相對高出許多,對投資人而言就多了管理的心力跟學習成本,長期來說,單純的股債組合可能會相對便於管理。

下圖是上述各類ETF從2008年中到目前的漲跌百分率比較,請注意,這張圖片很容易產生誤解,我要補充說明,對不同投資人從不同時間點切入而言,他所看見漲跌排列就會有所不同。

當然我們也可以武斷地說,從2008到2025當下來說,黃金漲最兇,再來是股票接著是房地產,然後才是債券,最後原物料表現相當差勁。但是其他年份來說就不一定囉。

各類ETF長期漲跌幅比較

各類ETF長期漲跌幅比較

2013年起算,又是不一樣的光景

2013年起算,又是不一樣的光景


四、要配就配最好的?經典配置與策略變化

當我們認識了各種資產類別,也理解了它們背後不同的風險來源與特性,接下來的問題自然就來了:

「那我該怎麼搭?比例要怎麼抓?是不是有哪一種組合是最好的?」

這裡,我想先說一句可能讓你失望的話:沒有那種東西。

但這並不是壞消息,反而是一種自由。

你覺得一年漲跌10%就瑟瑟發抖,有人看見資產腰斬面不改色,有人資產規模特巨大,一年產生個2%就夠用,年輕朋友更希望可以推高報酬率,所以每個人能接受的答案都不相同,同理,每一種資產可以應付的狀況也都不相同。

因此資產配置不是找聖杯,而是設計一套符合你風險承受能力、投資目標的結構。


🧱 幾種常見的組合範式

這些組合過往我們都提過,它們不是唯一的答案,但可以成為你練習思考「配置邏輯」的起點:

1️⃣ 100% 股票(純成長型

  • 適合:極高風險承受者、長期無需用錢者
  • 組合例:VT 100% 或 VTI 60% + 0050 40%
  • 特色:報酬高,但最大跌幅大、恢復期長

2️⃣ 80/20、60/40 股債組合(穩健經典型)

  • 適合:想追求成長,但也重視穩定度的人
  • 組合例:VT 60% + BND 40%(經典組合)
  • 優勢:回報合理、波動降低,是退休規劃常見配置

3️⃣ 股+債+金(抗恐慌模組)

  • 適合:擔心極端市場事件者
  • 組合例:VT 60% + BND 30% + GLD 10%
  • 特點:在金融危機或戰爭時,加入黃金或許能拉住整體組合

4️⃣ 全買組合包

  • 概念來自 Ray Dalio,類似橋水基金全天候組合追求對各種經濟環境的平衡應對
  • 這並非橋水基金實際配置,這裡我打算用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全部平均來呈現效果
  • 組合例:VT 20% + BND 20% + GLD 20% + DBC 20% + VNQ 20%
  • 特色:各資產在不同時期表現輪替,極重視抗波動

📊 動手回測:用數據來看見真實

接著我們透過YP-FINANCE網站工具進一步了解這些組合在歷史上的表現:

過往我們分析過很多種組合,這次我就針對偏好風險抗衡的類型進行討論

60/40,股債金,全天候,三種進行分析

  • 事實證明,無腦平均買可能不如單純的股債組合,需要特別研究合適的比例

接著你可以試著輸入以下幾組,看看:

  • VT 100% vs. VT 70% + BND 30%
  • VTI 60% + BND 30% + GLD 10% vs. 全買組合
  • 加入 DBC 與 VNQ 後,是否讓你的組合抗壓性提升?還是反而拉高波動?

但記住:回測不是預測,而是幫你了解「組合的性格」,組合不是要「選對」,而是要「活得下來」。

投資是一段旅程,而你的資產配置,就像是那輛車。

有的組合能開得快,有的能翻山越嶺,安全穩定性佳,問題不是哪一種車好,而是:這輛車適不適合你走的這條路?

彎的過去就是拓海,彎不過去就是填海

🧭 結語

現在我們知道了,ETF 只是載體,真正關鍵的,是背後代表的資產類別

而我們也學到,不同資產的報酬來源、波動的節奏,其實各有生命,而資產配置是我們用這些節奏編出來的曲目,象徵每個人資產波動的曲調,有的穩定、有的悠揚,有的相當激昂XD

斯斯有三種,資產好幾種📈 股票,幫你參與世界的成長;💵 債券,讓你在風暴中穩住重心; 🪙 黃金、🏠 房地產、🛢️ 原物料,則幫你抵禦那些不可預測的突發狀況。

其實就跟很多日常生病的解法一樣,我們的身體不需要那麼多種藥物,早睡早起多喝水多運動,就能處理大部分的狀況了。

因此,在資產增長的旅程中我們追求的,不是「漲最多的那一種」,而是「不論市場怎麼變,我都能走得下去的那一組」。

你不需要找出最完美的組合,你只需要打造出一個,在時間與風險面前,你願意堅持的節奏

後記

寫作,是一種自我校準的過程。其實這篇文章,也是我在幫自己重新梳理。

近來看到黃金大漲,是否真的是環境改變了,指數投資的配置要提高黃金部位嗎?

寫到最後我發現,不論是股、債,還是黃金與原物料,

我們真正追求的,其實是資產背後那種——心能夠穩定的感覺

回憶剛接觸指數投資的時候,我也曾不斷地開著回測網站,

調整比例、加減資產、想找出報酬率最高又跌幅最小的完美組合

但最後我開始的投資,卻只是用一個簡單的組合而已(沒多少錢還搞這麼麻煩幹嘛 XD)

即使後來我對風險與資產的理解變深了,大多時候,只是根據原本的配置類型,進行些微的比例微調而已。

但我認為,這些嘗試與摸索,都是必經之路。

就像我不太擅長的爬山一樣,我們得先願意往前走,才會知道自己的步伐有多寬,接著你會發現自己的速度與換氣,能不能配合得上, 然後你才會開始思考:我要不要加速?

還記得當年一位啟蒙者曾對我說過一句話——

投資,比的是氣長。」

越是極端的環境,越能讓我們真正領悟:自己的組合,能不能讓自己沉得住氣。

願我們都能找到那個節奏,不需要完美,但能讓自己走得又久又遠。

感謝你的耐心閱讀,歡迎你點讚、回覆,讓我知道這樣的內容對你有幫助💛

raw-image



avatar-img
RAY的學習筆記
21會員
52內容數
📚 熱愛閱讀與金融市場的業餘知識工作者。 🧭 投資是一段認識自己的旅程,而我在這裡記錄腳步。 🌿 這裡不是標準答案的產地,而是我安靜輸出、慢慢釐清想法的所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RAY的學習筆記 的其他內容
那一週,市場給了每位投資人一堂難忘的震撼教育。 從跌停到漲停,從崩盤到狂歡,短短五天,情緒洗三溫暖,帳面變雲霄飛車。 如果你也在 4/7~4/11 這段時間盯盤,或許也曾在心中閃過一個聲音: 「這是怎麼回事?政經動盪、資產大縮水,是不是要世界末日了?」 別急,我們慢慢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股民欲斷頭,隨著美國宣布課徵各國徵收關稅後,基本上全世界的資本市場可說是被川普給一鍵提領了。 然而,面對市場「提款」的壓力,我們真的只能被動挨打嗎? 其實,與其等待市場從我們的部位中抽走資本,不如主動思考如何在投資的後期,安全地將資產從市場中「提領」出來。
本文探討指數投資中的高股息策略與市值加權策略的差異,比較臺灣0056、美國HDV與VYM等高股息ETF與VTI等市值加權ETF的特性、風險與報酬,並分析不同投資策略背後反映的投資人心理與風險承受能力。
那一週,市場給了每位投資人一堂難忘的震撼教育。 從跌停到漲停,從崩盤到狂歡,短短五天,情緒洗三溫暖,帳面變雲霄飛車。 如果你也在 4/7~4/11 這段時間盯盤,或許也曾在心中閃過一個聲音: 「這是怎麼回事?政經動盪、資產大縮水,是不是要世界末日了?」 別急,我們慢慢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股民欲斷頭,隨著美國宣布課徵各國徵收關稅後,基本上全世界的資本市場可說是被川普給一鍵提領了。 然而,面對市場「提款」的壓力,我們真的只能被動挨打嗎? 其實,與其等待市場從我們的部位中抽走資本,不如主動思考如何在投資的後期,安全地將資產從市場中「提領」出來。
本文探討指數投資中的高股息策略與市值加權策略的差異,比較臺灣0056、美國HDV與VYM等高股息ETF與VTI等市值加權ETF的特性、風險與報酬,並分析不同投資策略背後反映的投資人心理與風險承受能力。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提升手作銷售額的關鍵在於審美,本文提供一套「懶人秒速判斷法」,從色彩掌握力、材質敏銳度、留白與呼吸感、整體故事感及比例掌握五個面向,全面檢視作品的美感戰力,幫助手作賣家提升作品質感及品牌價值,衝破訂價天花板。
經歷澳洲雪梨打工度假、義大利留學,和這次的歐洲冬季自助20天,我已經養成出國會固定搜尋這些項目的習慣~ 望對大家出國旅遊事前準備與行程規劃有幫助!有興趣的朋友就點進文章看看吧~
在商場江湖上,會計這門內功常被誤認為只有財務長、會計師那種老骨頭才需要修煉。但真相是不懂會計,就像拿著破銅爛鐵去闖天下,怎麼跟別人比劍?
提升手作銷售額的關鍵在於審美,本文提供一套「懶人秒速判斷法」,從色彩掌握力、材質敏銳度、留白與呼吸感、整體故事感及比例掌握五個面向,全面檢視作品的美感戰力,幫助手作賣家提升作品質感及品牌價值,衝破訂價天花板。
經歷澳洲雪梨打工度假、義大利留學,和這次的歐洲冬季自助20天,我已經養成出國會固定搜尋這些項目的習慣~ 望對大家出國旅遊事前準備與行程規劃有幫助!有興趣的朋友就點進文章看看吧~
在商場江湖上,會計這門內功常被誤認為只有財務長、會計師那種老骨頭才需要修煉。但真相是不懂會計,就像拿著破銅爛鐵去闖天下,怎麼跟別人比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