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職投資人的必備條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想要全職投資到底需要多少本金呢? 有的人覺得300萬,有的人覺得至少要1000萬,甚至3000萬以上,本金當然是越高越好,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適用相同標準,需要依照個人狀況設立一個可行的目標。 首先比起本金來說,更重要的是你喜歡投資這個工作嗎?


如果你本來就喜歡現在的工作,也能從中獲得熱情跟成就感,那你根本不應該全職投資,反而是本業為主,加上投資為輔才是更合適的方式。 假設真的對投資很有興趣,每天花大量時間在研究投資上也不覺得辛苦,那麼我們接著來討論至少需要多少本金,能做全職投資的這件事情上,才會有意義。 接下來我們來預設一些情境,達到最低標準需要什麼條件? 假如一年的生活費需要42萬,平均每月需要3.5萬,我們每年需要的最低報酬跟本金對應關係如下。 年報酬率3%,所需要的本金為42/0.03= 1400萬 年報酬率4%,所需要的本金為42/0.04= 1050萬 年報酬率5%,所需要的本金為42/0.05= 840萬 年報酬率6%,所需要的本金為42/0.06= 700萬 年報酬率7%,所需要的本金為42/0.07= 600萬 年報酬率8%,所需要的本金為42/0.08= 525萬 年報酬率9%,所需要的本金為42/0.09= 467萬 年報酬率10%,所需要的本金為42/0.1= 420萬 年報酬率12%,所需要的本金為42/0.12= 350萬 年報酬率15%,所需要的本金為42/0.15= 280萬 然後我們就能很清楚,自己需要靠上班存到多少本金,再評估自己每年投資的績效落在那個區間,這對於成為全職投資者會很有幫助,讓我們能有更實際且具體的目標來一步步達成。 一般來說維持每年最低報酬率有10%以上(這裡是指整體績效,非單一個股),是很難達成的,如果是3%到9%會比較容易達成,這也是為什麼我選股大部分會找殖利率超過5%的公司,這樣做的好處是,即使股價一整年都不漲,我們至少還有股息可以當作獲利來源,對我來說,計算未來配息會比預測股價漲跌更加的容易。 反向思考來說,如果我們是上班收入偏低的族群,要存到300萬就已經需要花十幾年的時間,更不要說存到500萬了,我相信也不是每個人在本業上努力,就能確保老闆會為自己加薪,很多時候我們對於未來是沒有希望的,難道我們就只能當投資世界的邊緣人嗎? 其實當我們無法開源時,為了改變現在的困境,還能夠努力的地方,就是對自己狠一點,老闆不加薪,那我減少生活開支總可以吧,降低伙食費,不買車買房,盡量搭乘大眾運輸,如果一年的生活費能壓在24萬內,平均每月約需要2萬,每年需要的最低報酬跟本金對應關係,簡易計算如下。 年報酬率3%,所需要的本金為24/0.03= 800萬 年報酬率4%,所需要的本金為24/0.04= 600萬 年報酬率5%,所需要的本金為24/0.05= 480萬 年報酬率6%,所需要的本金為24/0.06= 400萬 年報酬率7%,所需要的本金為24/0.07= 343萬 年報酬率8%,所需要的本金為24/0.08= 300萬 年報酬率9%,所需要的本金為24/0.09= 267萬 年報酬率10%,所需要的本金為24/0.1= 240萬 年報酬率12%,所需要的本金為24/0.12= 200萬 年報酬率15%,所需要的本金為24/0.15= 160萬 最後我也看到年輕的世代,有一種新的觀點正在流行,那就是對未來不抱希望了,既不想要開源,也不想要節流,只想及時享樂,一個人好好的過生活,不婚不生當個快樂的躺平族,我覺得也沒什麼不行,這個世界總是喜歡把責任枷鎖賦予給下一代,任由老一輩的人強迫年輕人接受為你好的期待,很多時候只是自己也做不到的夢想傳承。 是不是應該想想下一代是否快樂嗎? 是不是願意做那麼多違心的任務嗎? 有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當這個社會不給年輕人太多選擇時,年輕人會默默的用自己的方式抗議這個社會,每年越來越低的生育率,虧損越來越多的社會保險,高齡長者變成新的勞動力,年輕人漸漸習慣了裸辭,主管們還在用舊思維管理員工,抱怨著年輕人都是爛草莓一族,惡性循環下,老闆們未來只能用AI取代缺乏且昂貴的人力。 以後會怎樣沒人知道,但找到現在就能開心生活的方式很重要,不要總是想著現在辛苦一點,多忍耐一些,等到65歲退休時,就會過的很安心,事實上反過來思考,這可能代表我們從64歲到剛開始上班這段歲月,你可能都是不開心的,在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千萬不要等到心裡生病了,才責怪自己,你可以不用想著對社會有所貢獻,但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當每個人都能照顧好自己,這個社會就不會有那麼多問題了。


今天就先聊到這,下次想到有趣的話題再來分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海洋交易所
19會員
504內容數
分享一些投資觀點,並記錄怎麼選股,買股,檢視持股,看資產慢慢變大的一個過程。
海洋交易所的其他內容
2025/05/25
這是價值投資者的金字塔買進技巧,可能會跟別人的方式不太一樣,也許對你的操作有一些幫助。
Thumbnail
2025/05/25
這是價值投資者的金字塔買進技巧,可能會跟別人的方式不太一樣,也許對你的操作有一些幫助。
Thumbnail
2025/05/23
ETF實驗00937B - 勝率預估超過95%的投資方式。
Thumbnail
2025/05/23
ETF實驗00937B - 勝率預估超過95%的投資方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被動收入一直是許多人追求財務自由的關鍵目標之一。如果您希望每月能獲得穩定的新台幣10,000元的被動收入,那麼選擇正確的投資策略與資金配置至關重要。本文將介紹如何通過將市值大盤型股票、高股息股票、美國中短期國債和定存等工具進行合理配置來達成這一目標。同時,我們也將深入探討不同投資工具的風險與回報。
Thumbnail
被動收入一直是許多人追求財務自由的關鍵目標之一。如果您希望每月能獲得穩定的新台幣10,000元的被動收入,那麼選擇正確的投資策略與資金配置至關重要。本文將介紹如何通過將市值大盤型股票、高股息股票、美國中短期國債和定存等工具進行合理配置來達成這一目標。同時,我們也將深入探討不同投資工具的風險與回報。
Thumbnail
註:問題皆直接引用至論壇中之討論 Q1:是否該關注總報酬 投資的初始目標不應該只有總報酬這一件事,如何把收入跟勞力進行脫鉤也是一個方向。畢竟每個人的職涯未來性是不一樣的,若對一個收入成長低或不穩定的談市值放20年再來換現金流,可行的機率一定是比收入成長高或穩定工作的市值投入20年,還要低很多,加
Thumbnail
註:問題皆直接引用至論壇中之討論 Q1:是否該關注總報酬 投資的初始目標不應該只有總報酬這一件事,如何把收入跟勞力進行脫鉤也是一個方向。畢竟每個人的職涯未來性是不一樣的,若對一個收入成長低或不穩定的談市值放20年再來換現金流,可行的機率一定是比收入成長高或穩定工作的市值投入20年,還要低很多,加
Thumbnail
對於許多初學者來說,追求財富自由是一條艱難的路。在眾多理財方法中,股票投資被視為追逐被動收入的捷徑,但究竟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條路呢? 本篇文章將探討為何一般人是否能靠股票投資達到財富自由?
Thumbnail
對於許多初學者來說,追求財富自由是一條艱難的路。在眾多理財方法中,股票投資被視為追逐被動收入的捷徑,但究竟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條路呢? 本篇文章將探討為何一般人是否能靠股票投資達到財富自由?
Thumbnail
散戶及小資族的你,是否都會問需要存多少才能開始投資呢? 隨著筆記本寫到了第42篇
Thumbnail
散戶及小資族的你,是否都會問需要存多少才能開始投資呢? 隨著筆記本寫到了第42篇
Thumbnail
人生精華的時間,是否應該只在辦公室裡渡過 ? 難道真的要把最美好的時光都留給職場,大半生都花在工作上嗎 ? 講到 「 財務自由」你是否聯想到「 退休生活」? 你可以認真的想像一下 : 假設你25歲開始全力投入工作,必需要等到65歲才能領取退休金, 這足足需要工作40年的時間啊 ! 這是最好的選擇嗎
Thumbnail
人生精華的時間,是否應該只在辦公室裡渡過 ? 難道真的要把最美好的時光都留給職場,大半生都花在工作上嗎 ? 講到 「 財務自由」你是否聯想到「 退休生活」? 你可以認真的想像一下 : 假設你25歲開始全力投入工作,必需要等到65歲才能領取退休金, 這足足需要工作40年的時間啊 ! 這是最好的選擇嗎
Thumbnail
前陣子,分別與一位年輕朋友與一位長輩聊了一下。 這次,先來聊一下年輕人的部分。
Thumbnail
前陣子,分別與一位年輕朋友與一位長輩聊了一下。 這次,先來聊一下年輕人的部分。
Thumbnail
「省小錢靠記帳,賺大錢靠投資。」
Thumbnail
「省小錢靠記帳,賺大錢靠投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