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此次冬季家庭旅遊,
對我們家來說,有著格外不同的意義,
因為明年春天,家庭將迎來新成員,
屆時或許有段時間無法一同出遊了。
最近天氣格外的冷,越往北,越是如此,
所以決定往南走,
尋找冬季裡的一點暖陽,
近期電視上,總撥放著台中的購物節,
家人們也想一起去碰碰運氣。
紙箱王
來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停好車,
穿越景點紙箱王,
見證了紙板的韌性,
紙板做成的椅子,
可以乘載超乎我所認知的重量,
景點特性更偏向親子同樂。
順著走道盡頭上樓梯,
離開紙箱王回到地面上,
就是自然科學博物館,
幾隻隱藏在樹叢的恐龍,
激起人的好奇心,
一旁的達悟船屋,
又勾起了今年蘭嶼徒步環島的記憶。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展場的內容包含生命的起源,
以及生物的進化,
由最基本的單細胞,
逐漸進化成複雜的生物
棲息地由海洋轉變為陸地,
也因為地球含氧量改變,生物逐漸變小。
化石的形成
化石形成的條件相當嚴苛,
並非所有生物死後都能形成化石,
必須具備諸多條件,
如生物死後,迅速被火山灰掩埋,
避免被食腐動物或微生物分解,
缺氧環境減少遺體腐爛的速度,
其中堅硬的骨骼或外殼,最容易被保存下來。
遠古生物
古生物之所以如此巨大,
跟當時的環境有很大關係,
當時的氧氣濃度可能高達35%,而現在約為21%
高氧使得生物更容易進行呼吸作用,
有效率地將氧氣輸送到身體各部位,
因此牠們的體型可以發展得更大。
此外遠古時期,地球的氣候比較溫暖潮濕,
植被茂盛,食物來源充足,
缺乏大型掠食者,
這使得牠們可以更自由地生長和演化,
而不用擔心被捕食。
恐龍統治地球長達1億多年,
涵蓋了地球歷史中從約2億5200萬年前到6600萬年前的時期,
其中就包含耳熟能聞的侏羅紀、白堊紀,
那時正是大型恐龍盛行的時代,
盡管恐龍早已因為行星撞擊地球滅絕,
但牠們留下的化石和故事,
不斷地吸引著後人去探索和研究。
一張有趣的圖片,
地球上99%曾出現的物種都已滅絕,
物種隨著時間演化,
逐漸成為熟悉的動物。
人類的出現
在後來靈長類動物出現的出現,
人類也演化成直立行走,
開始學會使用石器、火、埋葬死者。
研究顯示歷史長河中的眾多災難,
人類祖先的數量,可能曾經只剩千人左右,
稍有不慎整個物種將面臨滅絕。
生命的意義
展場的最後是關於生命的終點,
有一幕畫面令我震撼,
是一部熱顯像儀,記錄下臨終之人的呼吸,
隨著時間流逝,身體熱能逐漸流失,
直到呼出最後一口氣。
透過熱顯像儀,
漸漸失去象徵溫度的橘紅色,
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藍黑色,
體溫也由手指尖端,
逐漸向身體方向流失,
最終失去一絲氣息。
旅途的尾聲,
來到預定的素食餐廳用餐,
雖然菜的外觀做的精緻,
但味道與份量不如預期,
也算是美中不足之處,
就不多做介紹了,
今天仍舊是個充實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