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於1月11日發表文章,質疑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實名制下,為何電信詐騙集團仍能隱身。他指出,儘管中國自2010年實施手機實名制,但詐騙集團仍能輕易獲得手機號碼等犯罪工具,引發公眾對實名制執行效果的質疑。
面對胡錫進的質疑,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紛紛作出回應。中國移動表示將加強對虛擬號碼的管理,防止未經實名登記的SIM卡流入市場;中國電信承諾完善用戶身份核實流程,並加大對可疑活動的監控力度;中國聯通則表示將對實名制漏洞進行徹底調查,並加強內部員工培訓。
然而,運營商內部監管仍存在漏洞。有報導指出,部分運營商員工與詐騙集團勾結,協助辦理未經實名登記的SIM卡。此外,運營商的技術系統在識別虛假來電號碼方面也存在不足,導致詐騙電話能夠順利接通。
中國於2022年12月1日正式施行《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旨在預防、遏制和懲治電信網絡詐騙活動。該法律要求嚴格執行實名制,並對電話卡、銀行卡和網絡帳號進行動態管理。然而,法律在實際執行中仍面臨挑戰,特別是跨境詐騙行為的識別和追蹤。
為應對跨境詐騙,中國與其他國家加強了國際合作。例如,中國警方在緬北地區成功抓獲多名電詐核心成員,並凍結大量涉案資金。國際合作在打擊跨境電信詐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如何進一步提升合作效率仍是未來工作的重點。
提高公眾對電信詐騙的防範意識是減少受害者的關鍵。政府和民間組織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宣傳教育,例如推廣反電信詐騙專線(如165),並在社區和學校舉辦講座與工作坊,提升公眾的警覺性。
此外,公眾應學會識別詐騙電話,保護個人信息。接到陌生來電時,應保持警覺,不輕易相信對方所說的內容,特別是涉及金錢轉移或個人信息的要求。定期檢查銀行賬戶和信用卡交易記錄,及時發現可疑交易並報告銀行,也是有效的防範措施。
中國的手機實名制雖然在理論上旨在加強監管和防範詐騙,但在執行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電信詐騙集團利用先進技術和跨境操作,不斷演變其手法,使得打擊工作面臨巨大壓力。未來,中國需進一步加強實名制的執行力度、提升運營商的責任感,並加強國際合作,以有效應對日益複雜的電信詐騙行為。同時,提高公眾的防範意識和教育也是減少受害者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