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溪法師問答錄:
南京法一和尚:問:「照法師所講、通已明白;與法師會面時少,請法師莫嫌麻煩,將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慈悲慢慢的說。」答:「照佛法說、只有一乘,小乘、中乘、乃方便引導;《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寶所,佛說方便法門,以化城、引入寶所。
小乘的修法:『苦、集、滅、道』叫做四諦、是小乘佛教所修的法,修行的人叫『聲聞』;
『苦』是受報的苦,『集』是招果的因,『滅』是寂滅的樂,『道』是修持的法,就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意思;『諦』是審實不錯的意思;
修的方法,將六根斷倒,澄心靜慮,清清靜靜的、靜到只有一點淨念,這就是小乘所達的境界,就是老子清淨無為的道理,就是方才所問的:如明鏡現前、無一點灰塵,以妄除妄、捨妄取真、歷歷孤明,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境界。
中乘的修法:『十二因緣』就是中乘所修的修法,修行的人叫『緣覺』;
修的方法,將一念無明斷倒,連剛才所講的、那一點清淨的思想、都不要,打掃得乾乾淨淨,至一點無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這就是:前念已滅、後念未起、空無所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先天道無極之說、惺惺寂寂、寂寂惺惺的境界;
所謂『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今,一念不起,則十二緣、當下已斷也。
小乘、中乘、皆是暫時權乘,方才所言:一念無明、本不可斷,言斷、不過一時權巧方便之乘也。
大乘的修法,乃菩薩、以菩提心為體而自度、以大悲心為用而度他;
至於,小乘、中乘、與大乘用功的分別:小乘、斷六根,中乘、斷一念無明,大乘、斷無始無明;
但,六根、及一念無明、本為不可斷的,故,古人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中道者,乃將一念斷了,蓋,中因邊有、因緣所生,故,二乘之法、乃為方便設,此乘為暫修之法;假如,將一念妄念斷了,更有何可修的?一念、分為二種:用功修行、是正念,不用功修行、是不正念,正念、不正念、皆一念也;
大乘的用功,用六根的隨便的哪一根,但,我們南贍部洲 (即這個地球) 的人、以眼、耳、意三根、為敏利:
如用眼根,眼就不向外看、而向內看,看到清清淨淨的、向見聞覺知裡面來看,看來看去,看到山窮水盡時間,達到黑黑暗暗、一無所有的無明窠臼境界,這時、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㘞的一聲,無明窠臼就會打破,無明一破,豁然貫通、柳暗花明又一村、徹天徹地的看見本來面目佛性了;古人云:『佛性從內求』,千萬無從外求;
或者,我們沒有時間來『內照』,眼由他看、耳由他聽、意由他想,但,於其中、要執持一個念頭、下疑情:『我們的佛性、究竟在什麼地方?』被無始無明遮障,便向無始無明、還本來佛性,不論何時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寶珠、必定要將它獲著一樣;如是觀照,機緣一到,㘞的一聲,也可以見佛性;
如能照此修行,豁然貫通、見本來佛性後,遇明眼人、就將所證拿來印證,假如不遇明眼人,將《指月錄》、《五燈會元》、《傳燈錄》隨一部、皆可,看祖師公案、亦可印證。
本來面目 (無始無終),
無始無明 (無知無覺、無始有終、可以打破),
見聞覺知 (無始無終、分染緣、淨緣),
一念無明 (不可破),
眼耳鼻舌身意 (用功、向內回溯、打破無始無明)。
禪宗的宗旨,佛性如如不動、徧滿虛空、充塞宇宙,叫做『常寂光淨土』;將來、世界壞,佛性常寂光淨土都不壞。
最要緊的,佛性離四句、絕百非;四句者,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有』、是腦筋見聞覺知染緣,與佛性了不相干,頭上不用再安頭;
『無』、是淨緣,或者,認無始無明、空空洞洞是『無』,與佛性了不相干;『無』又叫做『空』,佛性是如如不動、不是空的;
『亦有亦無』、是見聞覺知腦筋染緣淨緣的作用,忽有忽無,佛性是常、如如不動,與忽有忽無了不相干;
『非有非無』、是無始無明、空無所有的境界,佛性、是永久無成壞、不受薫染的,與非有非無了不相干。
佛性、要離開以上四句、才是佛性的本來面目。
這四句、是小乘、二乘、外道的境界:或認見聞覺知腦筋的『有』、是佛性,或認見聞覺知腦筋的『無』、是佛性,或認見聞覺知腦筋的『亦有亦無』、是佛性,或認見聞覺知腦筋的『非有非無』、是佛性;經云:『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認見聞覺知是佛性、乃大錯,是見聞覺知腦筋的作用、不是佛性,佛性、離見聞覺知。
茲引《唯識開蒙問答》卷下之文、以明斯理:
『問:常言:離四句、絕百非,且四句者、何?
答:但舉一對,或,舉一字、便成四句,且如:有無、一對,作四句者,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便是四句也。
問:如何百非?
答:既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已起、未起、積成百句,皆非得真,故云百非。
問:請示法之。
答:其真實理,若云有、是增益謗,若云無、是損減謗,若云亦有亦無、是相違謗,若云非有非無、是戲論謗,此是本四句也。
復,此四句,每句有四:
且,有中、四句者,有有、有無、有亦有亦無、有非有非無;
復,無中、四句者,無有、無無、無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
亦有亦無中、四句者,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又,非有非無中、四句者,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有非無。
此每四句,四四、成十六句也,三世、皆有此十六句、成四十八,此四十八句、皆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搭本四句、成一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