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自(智)--隨他(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隨(自)智,隨(他)情 (象山慶’25.1.14)

      佛教提及釋尊說法的方便,如隨自/隨他、因請而說/不問自說,這類二分或三分的名義與關係,略釋如下。

    《涅槃經》35:「如我所說十二部經,或隨自意說,或隨他意說,或隨自他意說。」

    隨「他」意:佛一向隨順他機之意,說方便之法,導引眾生入佛法。

    隨「自」意:佛隨順自意而說所證之一實法,令眾生聞熏法種。

    隨「自他」意:不違自內證而順應眾生機情,同一説法而各得受用。 

天臺智者大師就「真俗」二諦,稱之隨智、隨情、隨情智。馬鳴菩薩曾以真如」門甚深般若「隨智」說,以生滅」門瑜伽八識「隨情」說,二門同源於「一心」。《維摩詰經文疏》:

  若「隨情」辨真,即是權智,所照分別法相;若「隨智」之真,是實智,寂而常照,是故歎言「於第一義而不動」也。

唐.宗密禪師:「散亂隨情轉,臨終被業牽,惺悟不由情,臨終能轉業。人命無常,轉瞬即至,生死一關,最難透脫,臨命終時,八苦交煎,任彼隨業流轉,永無出期,誰不恐怖徬徨?倘能豁然醒悟,未雨綢繆,及早修行,悟道解脫,乃不被情(識)所轉、業(力)所牽! 

用之於判教,如法藏大師略分兩門

     隨他:相應他宗之說,隨宜設施之判。

    隨自:開顯華嚴本宗,又分為三:絕對門「同別二教判」;相對門「五教十宗判」;合論門「本末二教判」。

    在淨土門,法然上人以「本願念佛」為隨自意,「定散諸行」為隨他意。若加上大經所說,彌陀主動平等、大悲救度的作「不請之友」,施「不請之法」,及念佛眾生所回應的「自力」與「他力」的比喻,可整理成表:

    有請:隨他(機/情)—受限—順眾之施設方便—半行半信(自助者,天助之)—隨喜贊助

     —猴抱:佛感眾生之意而順應之:眾生藉自力較有「自主.參與.安全」感

   不請:隨自(法/智)—無礙—自顯之真實秘意—易行難信(無助者,天代之)—悲憫攝取

     —貓叼:佛體眾生之愚而代駕之;眾生憑他力須有「無我.委託.信任」感

   請而不請、不請而請:隨自他--三佛三力[1],諸佛之果德「感應」眾生之佛性,淨土之涅槃熏成眾生之佛果。《維摩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靈峰宗論》:「隨智隨情說,同條復異枝,聲前一著子,留待當家兒。」「諸佛權智隨情,不與世諍,因寒熱而溫凉之,因饑渴而飲食之,因所見水火而調濟之。」   

   隨智是依佛之自內證,所說乃真實了義之一乘法,其內涵不思議,但可仰信。

隨情乃順眾生之需求,所說是方便不了之五乘法,其文義可理解,亦可修行。

 

《成唯識論》解釋了眾生之虛情妄識所執取的兩種假法:

1.無體「隨情」假--世人於心外之境,執為實我實法,此法為「遍計所執」性,是妄情而無實體。

2.有體「施設」假--內識所變的見、相二分,「依他起性」假名施設之我法,從實種子而生,有體有用。

 

一般法會,須先「請聖」降臨,如云:

一心奉請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惟願彌陀、聖眾,不違本誓,憐愍有情,此夜今時,光臨法會,接引……,脫離三界六道,不再生死輪迴;往生極樂淨土,徹證真如涅槃。 

 然而,個人的常時「念佛」,即能感得彌陀與諸佛臨現與護念,可說是請而不請:

1.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2.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3.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

   而所謂「不請之法」,也就是「不問自說」之經:佛之說法,例有啟請者,如《金剛經》之須菩提,《地藏經》之文殊師利。《阿彌陀經》乃十二部之「優陀那」--「不問自說」,有四義:

    1.淨土義深,惟佛與佛乃能究盡;眾人不解,遂不置信,亦不啟請;

    2.世尊慈憫,以徹底悲心,不問自說;

    3.諸比丘中,舍利弗智慧第一,故直呼其名而說;

    4.舍利弗未發一語問答,似初聞之際,亦未深信。



[1] 淨土真宗彌陀本願為「三三法門」。三願:18、19、20;配合三經:《大經》、《觀經》、《小經》;由參佛擔任:阿彌陀佛、釋迦文佛、十方諸佛。

密宗所說眾生與佛加持相應之三力:1.我功德力,行者修身、口、意之三密妙行功德善根力;為了因佛性之增上緣。2.如來加持力,如來大悲加持之護念力;為緣因佛性之增上緣。3.法界力,心、佛、眾生之法性乃平等不二之淨法界力;為正因佛性之親因緣。此三力互相加持,無礙涉入,開發行者本有之佛性以成佛,故稱為三力和合、三力加持。《大日經疏》卷11:「以我功德力故,以如來加持力故,以法界平等力故;以此三緣合故,則能成就不思議業也。」

行法成就之三力:1.法力,《妙法蓮華經》之力。此經敘述十方三世諸佛自利利他之功德,乃八萬法藏之重要妙法,為過去諸佛與未來諸佛行願所修。故依法華有相無相二行修三昧,可成就一切行。2.佛力,佛欲令行者解脫之願力。釋尊於其五百大願中之第五十二願謂,若眾生於諸微妙法中,起一念之信,至心受持,則如來與十方諸佛俱現身,或隱於其人之前,其人所願必得成就,乃至速成無上道。3.信力,行者自力所起之信心。於佛法生信不疑,於出離生死、證得菩提不生猶豫之心。冥合此三力,即可成就妙行,稱為三力冥合。

    行者入三昧定,得見佛之三力,即威神力、三昧力、本功德力。前二為佛力,後為眾生之宿善力;一說前為佛力,後二為眾生之力用。生佛之力用相倚,始得見佛之益。

 





avatar-img
0會員
21內容數
淨土門 : 人生忽如寄,樂邦歸去來--象山慶-娑婆假名我,淨土法性身:輕鬆.寬坦.悠閒.隨緣=眾善隨喜,法義切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象山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念佛人的浴佛節(象山慶24.4.29) 傳統的浴佛節,是象徵性的(效法諸天與龍王)以淨水灌沐「悉達多太子像」,感恩祂大悲方便,「八相示現」而降生娑婆,為眾生示範、開演如何藉假(五蘊身心)修真(清淨法身);時至今日,雖值末法五濁,仍有佛法可聞、三寶可依,在慶幸歡喜之餘,藉此世人共許的節日,以浴佛誦經
"無常經"的啟示(象山慶24.4.23)      「世事無常」的感嘆,普在於一切人類的生命過程中,是一種整體性的觀察與體會,看似偶發的感觸,實乃經驗的累積;年紀越大,智慧越高,越面臨危機、越逼近於死亡,這種情感反應就越明顯而沉重;有時讓人感到悲哀、絕望,而起了厭離心,另尋一種常恆、安穩的情境,或
現代化(善導流)淨土宗(象山慶24.4.16)     目前台灣的「宗派」,或可歸納為兩種:聖道門-人間佛教(佛光+法鼓+慈濟)、淨土門-中華(善導流)淨土宗協會,前者以此時此地的「人道」之永續修行,後者乃他方他界之「極樂」的往生成佛。    淨土三經,宗旨一致:以「專念名號」(宗/行)得生「彌
法義分享—自信教人信(慶23.12.30)     當今末法五濁之娑婆眾生,若有幸值遇「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念佛法門,且自知「愚惡無望」,唯可仰憑「彌陀救度」,捨棄自力修證的幻想,轉向佛力攝取的信受,因而一心念佛,業成不退。若行有餘力,推己及人,也願將個人的入信 (安心)歷程及實踐 (起行)心得
二、禪觀與念佛(觀/念二宗)之滅罪      如上所述,善導師的淨土思想,本疏與具疏、解義與行儀之中,關於「念佛與懺悔」的關係,可先分別探討,而後歸納一個總結。 (一)《四帖疏》     善導《四帖疏》中提及「懺悔」,多視為「修觀」的前方便[1];如定善義的「日想觀」,行者若「自見業障輕重之相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念佛人的浴佛節(象山慶24.4.29) 傳統的浴佛節,是象徵性的(效法諸天與龍王)以淨水灌沐「悉達多太子像」,感恩祂大悲方便,「八相示現」而降生娑婆,為眾生示範、開演如何藉假(五蘊身心)修真(清淨法身);時至今日,雖值末法五濁,仍有佛法可聞、三寶可依,在慶幸歡喜之餘,藉此世人共許的節日,以浴佛誦經
"無常經"的啟示(象山慶24.4.23)      「世事無常」的感嘆,普在於一切人類的生命過程中,是一種整體性的觀察與體會,看似偶發的感觸,實乃經驗的累積;年紀越大,智慧越高,越面臨危機、越逼近於死亡,這種情感反應就越明顯而沉重;有時讓人感到悲哀、絕望,而起了厭離心,另尋一種常恆、安穩的情境,或
現代化(善導流)淨土宗(象山慶24.4.16)     目前台灣的「宗派」,或可歸納為兩種:聖道門-人間佛教(佛光+法鼓+慈濟)、淨土門-中華(善導流)淨土宗協會,前者以此時此地的「人道」之永續修行,後者乃他方他界之「極樂」的往生成佛。    淨土三經,宗旨一致:以「專念名號」(宗/行)得生「彌
法義分享—自信教人信(慶23.12.30)     當今末法五濁之娑婆眾生,若有幸值遇「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念佛法門,且自知「愚惡無望」,唯可仰憑「彌陀救度」,捨棄自力修證的幻想,轉向佛力攝取的信受,因而一心念佛,業成不退。若行有餘力,推己及人,也願將個人的入信 (安心)歷程及實踐 (起行)心得
二、禪觀與念佛(觀/念二宗)之滅罪      如上所述,善導師的淨土思想,本疏與具疏、解義與行儀之中,關於「念佛與懺悔」的關係,可先分別探討,而後歸納一個總結。 (一)《四帖疏》     善導《四帖疏》中提及「懺悔」,多視為「修觀」的前方便[1];如定善義的「日想觀」,行者若「自見業障輕重之相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2024/05/11 「道可道、非常道。」 沒有看過翻譯文 也突然懂得全意了 不禁屢屢回想禪七時,我認為說瘋癲話在哄我的果字輩法師對我說的每一句話都那麼比我還明白我的情況。 她說:「禪修是妳的法門,妳一定要繼續禪修下去。」 其實幾年前我在禪坐的深度安定中觀照到「自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Thumbnail
法義分享—自信教人信(慶23.12.30)     當今末法五濁之娑婆眾生,若有幸值遇「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念佛法門,且自知「愚惡無望」,唯可仰憑「彌陀救度」,捨棄自力修證的幻想,轉向佛力攝取的信受,因而一心念佛,業成不退。若行有餘力,推己及人,也願將個人的入信 (安心)歷程及實踐 (起行)心得
Thumbnail
《金剛經.尊重正教分第十二》導讀講到「隨說是經」,提到了「三輪體空說般若」。什麼意思?茲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自見自性三身佛」,以及《金剛經》佛陀的教示,整理如下:   若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金剛經》,則是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是自見自性三身佛。自性如來善付囑,轉相開示,傳佛心印,隨說是經,「無
Thumbnail
出世間的三乘法,根本在出離心,要首先學習發起。
2024/05/11 「道可道、非常道。」 沒有看過翻譯文 也突然懂得全意了 不禁屢屢回想禪七時,我認為說瘋癲話在哄我的果字輩法師對我說的每一句話都那麼比我還明白我的情況。 她說:「禪修是妳的法門,妳一定要繼續禪修下去。」 其實幾年前我在禪坐的深度安定中觀照到「自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Thumbnail
法義分享—自信教人信(慶23.12.30)     當今末法五濁之娑婆眾生,若有幸值遇「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念佛法門,且自知「愚惡無望」,唯可仰憑「彌陀救度」,捨棄自力修證的幻想,轉向佛力攝取的信受,因而一心念佛,業成不退。若行有餘力,推己及人,也願將個人的入信 (安心)歷程及實踐 (起行)心得
Thumbnail
《金剛經.尊重正教分第十二》導讀講到「隨說是經」,提到了「三輪體空說般若」。什麼意思?茲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自見自性三身佛」,以及《金剛經》佛陀的教示,整理如下:   若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金剛經》,則是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是自見自性三身佛。自性如來善付囑,轉相開示,傳佛心印,隨說是經,「無
Thumbnail
出世間的三乘法,根本在出離心,要首先學習發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