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加密貨幣太不環保了!」
當我們在超商付錢時,或許很難想像,這些薄薄的一張紙,背後其實是一整套繁複的能量消耗機制。人們在批評比特幣之類的數位貨幣太浪費能源時,往往忽略了傳統金融體系同樣「燒」掉驚人的電力與資源。
因為「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 PoW),所以比特幣常被冠上「能源黑洞」的罪名。挖礦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參與,礦工們為了競爭獲取區塊獎勵,往往需要一整天運轉專用的礦機(也就是電腦伺服器)。這些礦機在高速運算時會產生高熱量,需要通風或冷卻系統持續降溫,進一步增加電力需求。
若只看數據,比特幣網路每年消耗的電力可與一些中小型國家相當,平均每筆交易的能耗甚至遠遠高於數千次的信用卡交易。PoW機制的設計目的就是為了確保網路的安全與去中心化,避免單一大型礦工「操控」整個系統,形成另一個漏洞。透過龐大的分散式礦工生態,比特幣的防駭與容錯能力因而大幅提升。
在傳統金融體系裡,我們常常忽略一件事:錢並不是「只是紙」、「只是金屬」。在它們變成能用來支付的「真鈔實幣」之前,已經經歷滿滿。製造紙幣得使用特殊紙張和防偽油墨,硬幣則需要金屬冶煉和鑄造。這些過程本身就要動用大量機器、工廠,並消耗電力和水資源。
紙幣與硬幣出廠之後,還必須被安全地運送到各地的央行分行、銀行,還有在很多角落的 ATM 機器。無論是靠貨車、火車還是飛機,運輸過程中所消耗的燃油、燃油人力等都不是一張紙可承受之重。另外為了讓全球的銀行系統與支付網路能持續運行,數據中心和伺服器也得 24 小時不間斷地供電。換句話說,看似簡單的一張紙幣,實際上牽動的能源消耗一點也不輸給數位貨幣。
還有每一年因為髒污、破損、淘汰換新而被丟棄的紙鈔,一年燒掉了多少?
有研究估算,整個法幣體系每年的耗電量可高達 260 TWh,可能遠遠超過許多人心中那個「不環保」的比特幣。如果再考慮到全球運鈔、印刷廠、金屬冶煉、銀行分行、保安人員等人力和資源投入,真要仔細算下去,傳統金錢恐怕比我們直覺想像的還要「燒」得多。
縱使比特幣目前仍使用 PoW 機制,一些新興的數位貨幣和區塊鏈平台,已陸續轉向「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 PoS)。這種機制不再需要龐大的算力競爭,而是透過質押代幣來維持網路安全,能源消耗比 PoW 低了至少 90% 以上。
以太坊就是個成功從 PoW 切換到 PoS 後,系統的整體能耗已降低很多。
另外,挖礦公司因為成本的考量,也積極採用可再生能源,像是水力、風力或太陽能,以降低對環境的衝擊。有報告顯示,目前比特幣挖礦電力中,約有一半來自清潔能源。隨著硬體效率提高、國際環保意識抬頭,數位貨幣的「汙名化」程度也有望逐漸被洗刷。
無論是傳統金錢還是數位貨幣,都需要龐大的基礎設施、人力與電力去維持。不同的是,前者的能源使用更分散、不易被看見,後者則因「挖礦」一詞而被聚焦。
挖礦顯然已經變成顯學,很多公司設立來專職挖礦。對他們來說節省電費就等於cost down成本。所以我們有理由期待加密貨幣未來變得更高效、更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