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區龜殼生態公園與我 關懷「海岸天然林復育」,清除「銀膠菊」活動

大安區龜殼生態公園與我 關懷「海岸天然林復育」,清除「銀膠菊」活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大安區龜殼生態公園建於民國九十三年,面積六公頃,原本是一處晦暗久置,缺乏管理被民眾占用並遭傾倒建築廢棄物之髒亂點,經過臺中市政府多年來的重建整治,增設了露天活動表演場地、裝置藝術、遊樂設施、觀海橋等景點,可以欣賞海景,眺望海上落日餘暉,夜晚五彩燈光亮起,增添浪漫氣息成了美輪美奐的公園綠地。由於地緣關係,成為我們戶外教學、生態教學的常去之處。

raw-image

圖1 龜殼生態公園

然而,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卻隱藏著生態惡化的隱憂;根據「台灣山林復育協會」的調查,在臺中海岸的大部分,只種植木麻黃、黃槿這二種防風林,其中木麻黃為外來種,且壽命約20~30年,無法自然更新,也因造林樹種未使用潛在森林應有的植物,導致生物多樣性低落,亦造成濱海地區生態惡化。

raw-image

圖2  常見防風林木麻黃及黃槿

「台灣山林復育協會」從2021年起,推動臺中海岸天然林復育計畫,   於2022年3月在「龜殼生態公園」保安林,進行海岸林代表性樹種復育測試。在前岸(海灘)選擇了:欖仁、林投、大葉山欖、毛柿、水黃皮、海檬果、黃槿、瓊崖海棠、棋盤腳、穗花棋盤腳;在後岸(林內、林緣)選擇了:沙朴、血桐、刺杜密、小梗木薑子、無患子、稜果榕、榕樹、構樹、羅氏鹽膚木、厚殼樹等各10種來復育種植。經過半年的紀錄,在前岸生長良好的苗木約3成,而後岸的約7成,此結果顯示出:在木麻黃防風林中補植適應海岸環境的在地原生種樹苗的可行性極高,如此,它們可以在自然環境下,產生小苗而生生不息,可達到生態保育、生物多樣性、景觀美化、森林療愈、環境教育等多重目的。

raw-image

圖3  各種在地原生種樹苗

為了對生態保護盡一點心力,參加了「台中文心扶輪社」響應「國際地球清潔日活動」,在「台中大安區龜殼生態公園」做關懷「海岸天然林復育」生態之旅,並且親自動手做清除外來種侵入植物「銀膠菊」的活動。

raw-image

圖4 「台中文心扶輪社」社區服務

「銀膠菊」原產於南美洲熱帶的,長得像艾草,又像滿天星,但其實它是一種毒草。銀膠菊主要生長在低海拔及濱海地區農地,因對環境適應性強、生長迅速,已危害臺灣本土原生植物生存空間及自然生態體系。銀膠菊平均每株可產生1萬粒種子。大量的種子能夠輕易隨著風吹、人類的活動而散播。銀膠菊的種子能夠因應環境變遷而存活,條件適合時能夠快速發芽,條件不適合時則選擇休眠後再發芽。此外,銀膠菊根部還會釋放一種化學物質,抑制鄰近的植物的生長,以利其盤據和擴大入侵棲地。

raw-image

圖5  看圖分別銀膠菊、艾草、滿天星

raw-image

圖6  銀膠菊、艾草、滿天星的區別

星期六早上九點社友們陸續到達台中大安區龜殼生態公園,集合後,有專人為我們解說所復育的20種海岸天然植栽,然而一下子要分辨出這20種海岸天然植栽,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但是看到解說員如數家珍,真佩服他們的專業。

raw-image

圖7去除銀膠菊活動

隨後就開始了去除銀膠菊的活動。防除方式以人力拔除及簡單工具砍除為主,拔除時解說員建議我們著長袖衣物、戴手套和口罩,接觸後儘速洗手,以避免過敏。拔除的植株可置於黑色塑膠袋中,悶腐或乾燥後焚燬。銀膠菊雖然是一年生,防但頭狀花序可隨著植株長高,而持續大量開花。因此需把握時機,在開花前處理,使其種子不再有成熟結實和繁殖擴散的機會,並可避免開花期大量的花粉飛散,而對民眾呼吸道健康產生危害。

raw-image

圖8 活動花絮


你的鼓勵是我創作的泉源,請不吝給一個「小愛心」或按「贊」。



avatar-img
王飛龍Dragon的沙龍
4會員
38內容數
從鄉村到都市生活,覺得生活變得舒適了,但是還是懷念能擁抱大自然的生活。退休了,總算能回歸田園生活,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有人說:有了年紀還能的動鋤頭嗎? 不瞞你說,幾年下來不但自覺身體變壯了,健檢的結果也可佐證,應該是每天都有目標與期待吧。這一陣子下來,發現觀察力變的敏銳,於是將點點滴滴記錄下來,以饗同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飛龍Drago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菟絲子,完全依賴寄主植物而活,會使植物生長不良而枯死。瓊瑤的小說「菟絲花」中描述了:主人翁因為愛而產生的依賴感太強烈,在不斷需索愛以及過度依賴的結果,就是像菟絲花緊緊地纏滿大樹,最後勒死了樹,親手扼殺了愛情!不管是現實或者是隱喻,菟絲子是外來入侵種植物,會危害林業與農業,必須去除。
 「小花蔓澤蘭」由於它生長速度奇快,會覆蓋在它植物上面,導致其他植物難以行光合作用而枯萎。為了對環保盡一分心力,約了幾位同好,參與了去除「小花蔓澤蘭」活動,了解到,環境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在於入侵種的生態災害的預防,讓更多人可以透過實際的行動,來預防台灣山野植物未來得以免於消失的危機。
    台灣位處亞熱帶地區,氣候偏向溫熱潮濕,是讓麴黴菌滋生的好地方。根據報章的報導,大家都會聞「黴」色變,敬而遠之;的確,食物在運輸、儲藏甚至在加工過程中會受到「不良」黴菌汙染,導致食物的變質,危害身體健康;然而「正確」的利用麴黴菌,可以幫助我們製造出不同風味的食物,新奇的貨品,讓生活更多采多姿。
菟絲子,完全依賴寄主植物而活,會使植物生長不良而枯死。瓊瑤的小說「菟絲花」中描述了:主人翁因為愛而產生的依賴感太強烈,在不斷需索愛以及過度依賴的結果,就是像菟絲花緊緊地纏滿大樹,最後勒死了樹,親手扼殺了愛情!不管是現實或者是隱喻,菟絲子是外來入侵種植物,會危害林業與農業,必須去除。
 「小花蔓澤蘭」由於它生長速度奇快,會覆蓋在它植物上面,導致其他植物難以行光合作用而枯萎。為了對環保盡一分心力,約了幾位同好,參與了去除「小花蔓澤蘭」活動,了解到,環境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在於入侵種的生態災害的預防,讓更多人可以透過實際的行動,來預防台灣山野植物未來得以免於消失的危機。
    台灣位處亞熱帶地區,氣候偏向溫熱潮濕,是讓麴黴菌滋生的好地方。根據報章的報導,大家都會聞「黴」色變,敬而遠之;的確,食物在運輸、儲藏甚至在加工過程中會受到「不良」黴菌汙染,導致食物的變質,危害身體健康;然而「正確」的利用麴黴菌,可以幫助我們製造出不同風味的食物,新奇的貨品,讓生活更多采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