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代,大家說話的語氣比內容還重要。
只要夠篤定,錯的都能變對的;只要聲量夠大,荒謬的話都能變成「常識」。
但問題是——你想贏,還是想知道真相?
說服 vs. 追求真理
我們都遇過這種情況:
🔹 朋友A:「現在一定要買房!房價永遠只會漲!」
🔹 朋友B:「現在買房是盤子!一定會崩!」
兩人吵得面紅耳赤,誰也不讓誰。
但冷靜想想,他們爭的是「真相」,還是「輸贏」?
事實是,房價不會「永遠漲」也不會「一定崩」,它取決於經濟、政策、供需等等。而他們的爭論,不是為了尋找答案,而是想證明自己「是對的」。
這正是我們的盲點—— 我們更在意勝負,而不是真相。
人類的大腦,喜歡「連貫的故事」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認知閉合需求」(Need for Closure),意思是:人類天生討厭不確定性,會傾向尋找「簡單又完整」的結論。
所以我們愛聽「房價一定漲」這種絕對論,因為它清楚、直接、不必思考太多。
但世界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
🔸 「這工作一定比你的好!」 —— 真的嗎?定義「好」的是薪水、自由、還是成就感?
🔸 「這樣做一定對身體健康!」 —— 真的嗎?適合你的,適合所有人嗎?
🔸 「某某一定是個壞人!」 —— 真的嗎?這個定義的標準是什麼?
當我們用 「應該」、「一定」、「必須」 這些詞時,我們是在追求真理,還是在為自己編故事?
讓價值觀茁壯,而不是打贏辯論
成熟的思考,不是找到一個「贏」的觀點,而是能不斷修正自己的認知。
💡 好價值觀,是能適應環境的。
如果你的觀點無法經得起時間與數據的考驗,那它就只是個「信仰」,而不是「真理」。
💡 好價值觀,會讓你更自由。
如果一個觀念讓你只能待在「同溫層」,無法與不同意見的人理性對話,那它或許不是「真理」,而只是為了捍衛自身立場的頑固信念。
💡 好價值觀,是能承認錯誤的。
真正的智慧,不是從不改變,而是能夠根據新的證據修正自己。
結論:求真,而非求勝
下次當你在某個話題上爭得不可開交時,先問自己:
👉 「我是想知道真相,還是只是想贏?」
👉 「我這個結論,真的有足夠的數據與環境支持嗎?」
👉 「如果我錯了,我願意承認嗎?」
真正值得追求的,不是勝負,而是真理。
因為 讓自己變得更聰明,比讓別人覺得自己聰明,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