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份的人,如果沒有專注於修心,幾乎每天都在與人共業。例如,當得知同學或同事,亦或親戚,買了一幢電梯別墅全家歡喜入住,相較於連公寓都買不起的自己,內心就會生起不平或嫉妒的負面情緒。又例如,看見自己討厭的上司或朋友,因為重病只好賣房賣車湊醫藥費,內心忍不住一陣竊喜,在心裡灑花又放鞭炮。又例如,看見鄰居的兒子女兒孝順又恭敬,反觀自己的兒女成天無所事事在家啃老,內心由羨慕轉嫉妒,這一份嫉妒就是毒液,毒自己所剩不多的薄福。
別人擁有或失去,都只是在演繹他們前世所積累的福報與惡報,與旁人沒有一點關係,如果我們看見別人好就心生嫉妒,看見別人倒楣就見獵心喜,這都是在堆疊自己的業力,詛咒自己更加倒楣的人生。就像經典中說的,「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
有一個婦人,雖然表面上看似有修為,但是攀比心很嚴重,只要看到比自己差的朋友換車又買房,她的內心就不由自主起煩惱,起種種的吃味和嫉妒。她覺得自己很有修為,可是為什麼總是事與願違,她覺得自己很善良,為什麼總是有求不得的苦。其實問題的根源就是起心動念。婦人的心不清淨,看見比自己好的事物都無法隨喜讚嘆,看見比自己差的就忍不住貢高我慢,分分秒秒都在漏福,又怎麼會有心想事成的福緣。
分分秒秒的起心動念都是成全、都是祝福、都是隨喜功德,就會分分秒秒都在迎福納貴。相反的,若是每分每秒都在起瞋心貪念和妒恨,就是隨時隨地在耗福損貴。好的心念可以扭轉命運,就像《了凡四訓》裡的主人翁添福延壽傳香火的故事,心惡的力道也能家破人亡,就像《俞公遇灶神》中的男主人洗心革面扭轉噩運的故事。
修行就從修心開始,老智者常說,要顧好我們的一念心,心善人生就美,心歹人生就醜,跟相由心生的道理是一樣的。總之,將負面思維轉成正向思考,人生就會從陰暗迎向光明,好與壞,決定於我們每天每分每秒的起心動念。
#一念善
#起心動念
#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