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接觸按摩後,除與師父學習外,也自行查找更多資源學習並參考更多手法。後續也統整並融入於自己的按摩流程與手法,因此我的「中式按摩」已稍微不同了。
所以下方將是我將自己的技巧與悉知的資料整合而成。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人體聯絡、運輸和傳導的系統。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十二經脈,十二經脈是 手三陰經(肺、心包、心)、手三陽經(大腸、三焦、小腸)、足三陽經(胃、膽、膀胱)、足三陰經(脾、肝、腎)的總稱。
而我接觸的按摩,也的確都在這些位置做放鬆。
常用手法其實也與大眾悉知的手法差不多。不過中式按摩有分「乾式按摩」與「油式按摩」,技巧會稍有不同。
手肘滾壓:使用小手臂接近手肘的位置來按壓,藉由一點的手部扭轉技巧,按摩師感受著自己小手臂的大、小肱骨扭動的動作按壓,會變得像是桿麵棍一樣去按壓,主要以乾式為主。至於油式,因為油很滑,滾動的效果難以出現,則會像是「滑壓」的方式。
手肘撥動:使用手肘的尖端,也就是鷹嘴凸的位置來撥動「筋肉」。只能用在乾式。
手指撥動:就是使用手指撥動,通常使用大拇指,拇指鉗住筋肉之後撥動。
點壓:可用手肘或是手指點壓痠痛處。
拳頭指骨滑壓:只用在油式,使用拳頭的指骨來滑刮經絡。
手掌推壓:就是使用手掌最多肉的掌心來推壓撥動筋肉。
對我來說中式與泰式並不算是太多的不同,只是可能中式的某些流程多使用手肘,在泰式則改成手指或是腳。
有個最容易理解的差異,就是泰式會爬到床上,有時會用全身的力道去按壓,甚至也會用腳來推壓身體,還會有非常多移動顧客手腳的動作跟拉伸四肢的動作。
但不管如何,中式、泰式,都是以舒壓為主,按摩的位置都是筋肉,用中式按摩來說,基本位置也都是「十二經絡」的位置。
我整合了不同的技巧,並花時間與金錢也學習了物理治療師的按摩手法,以及些許的運動按摩手法。
而我認為最科學的莫過於使用觸診上的物理治療相關知識的說明了。
肌肉僵硬,顧名思義就是肌肉使用過多後,發生慢性發炎,又或是動作姿勢不正確造成的肌肉緊繃,因此造成的僵硬。
慢性疼痛,除慢性病造成的疼痛,多也為姿勢不正確,導致身體肌肉無法正常伸展,並長期壓迫造成的痠痛,像是「長期坐在沙發上」,全身重量壓在腰部,使得背部與腿部肌肉無法正常的支撐身體,雖然坐在沙發上一開始很舒服,但長期坐下來,腰部就很容易慢性發炎出現不適。
其實「慢性疼痛」許多形成原因也與「肌肉僵硬」相同,長時間的不正當使用肌肉就會造成身體局部發炎,發炎了就會變成慢性疼痛,加上已經造成了卡卡的「肌肉沾黏」,移動肌肉就會疼痛,例如五十肩。
說的誇張一點,就如剛剛說明的「長期做沙發」,背部肌肉沒法正常收縮,下背及腰部肌肉受全身重量壓迫,腰部就會發炎,長期下來就容易下背處到腰部就容易痠痛。
肌肉發炎造成的慢性疼痛,如上所述,甚至只是姿勢不正確,例如「不正確的坐著」,就可能導致肌肉長期壓迫造成受損。
受損的肌肉束、肌肉纖維,當然也會因身體的癒合機制自行慢慢復原。
大家應該都知道肌肉是一條一條且有方向性的對吧。
受損發炎的肌肉後續在癒合之時,癒合的位置就會充滿組織液、血液、水等幫助肌肉重新生成及癒合。
但是癒合時,肌肉並無法變得跟原本一模一樣,肌肉纖維會無法完全照著「原本的方向性」生長癒合,加上組織液與血液變成像是黏著劑的作用,那些癒合的位置就會造成肌肉的結塊,也就是所謂的「肌肉沾黏」,而肌肉沾黏會變成痠痛點,不只是身體會卡卡的,還會容易持續慢性發炎。
肌肉沾黏,簡言來說就是「受損的肌肉雖然癒合了,但是卻癒合的亂七八糟」,造成類似硬塊的結構。
至於氣結是什麼呢,氣結在「西醫」的描述上,一點與「氣」關係都沒有,而氣結基本上就是「肌肉沾黏」。
中醫部分上我沒有深究,但基本上身體有了氣結,中醫上描述會使氣血不順。但其實說的也沒錯,因為肌肉沾黏會造成肌肉已經結塊在一起,導致該肌肉已經無法正常伸展及收縮,理所當然就沒辦法好好的做出動作,就會「覺得身體卡卡的」,也就是氣血不順的感覺。
而這邊簡單提一下,中醫上遇到氣結,師父們是不是都會一直搓弄氣結處,說是要搓開氣結讓身體回復順暢,這其實也是有道理的,會在下方細談。
大家熟知的按摩相關手法,除上方我提及的之外,常見的還有「撥筋、刮痧、拔罐、按摩滾筒、筋膜槍」等,這邊物理治療按摩手法有提出反面意見。
如更早之前中式按摩的手法跟剛剛刮痧筋膜槍等,雖然並不是沒有辦法幫助放鬆身體,但多會直接因「滑動、刮痛、點擊單點」等方式,按的深度不夠深,而且還會直接破壞皮膚,或者沒有撥動肌肉的點擊,通常對於「推開肌肉沾黏」是不夠ㄉ。
因此提及了深層撥動按摩(Deep Friction Massage),簡稱DFM,這是一種與肌肉垂直的深層按摩手法。
使用手指扣在肌肉沾黏的位置,垂直於肌肉的纖維方向,先壓到足夠的深度,用整個手出力帶動手指垂直持續撥動。
搓開肌肉沾黏的位置,讓方向紊亂以及沾黏的血絲等等搓揉開來,這樣肌肉就慢慢回歸原本正常的樣態,藉此達到我們肌肉能回歸正常收縮,也就達到放鬆及消除痠痛的效果。
雖說是按摩深層,但許多肌肉是長在淺層的,所以主要是有撥動感、條索感就足夠了。
通常此手法撥動肌肉痠痛處或是肌腱的位置。
當然為什麼是肌腱呢,之後有機會再來發文章說明。
最後我帶回來先前提出的問題,中醫上對於「氣結」也會按摩搓開的原因,其實也與這個「深層撥動按摩手法」雷同,因為就是搓開所謂的「肌肉沾黏」來達到同等作用。
當然按摩也要有連貫性的,例如落枕的案例,建議按摩會先從背部的肌肉開始按起,再移置肩胛骨肌肉,再來肩膀斜方肌,最後才到頸部肌肉。
這裡的按摩往往先從會連貫影響到的肌肉群,由大肌肉群開始按摩放鬆到小肌肉群,因為有時候影響疼痛的問題並不是在痛點上而是拉伸的其他地方。
可以用個方式來讓大家更直觀明白,肌肉痠痛的痛點就像是「拉頭髮的頭皮扯痛」,頭皮會痛是因為頭髮被一個「力」拉扯著,此時直接按摩放鬆頭皮的痛點是不會減緩頭皮扯痛的,而是要放鬆頭髮的拉力(也就是放鬆大肌肉群)。
肌肉疼痛可能也像這樣,有時候大肌肉太緊繃會連帶拉扯著好幾個點或是小肌肉群造成其他地方痠痛。
藉此,每一種問題都會有一套比較適合的按摩流程手法,因為考量著這些肌肉的連貫性,還有能幫助放鬆。
在運動按摩的角度上,放鬆的順序也被提及了出來,簡言之,由身體中心向外向四肢按摩,能「緩和放鬆肌肉群」。反之由外到內則能「幫助肌肉提升活力」。所以運動員在運動的前、中、後,都會有不同的按摩手法。
除非屬於能報醫療保險的按摩,目前多數按摩還是以「身心放鬆」為主,加上身體的痠痛往往是「個人姿勢不正確」造成的,即使是有醫療效果的按摩來矯正身體,沒有改正自己的姿勢習慣,問題是無法根除的,因此如果認為按摩就能完全讓自己「全體復原」,首要還是要靠自己的「端正姿勢」。
在整合了各項技術後,也已經使用在按摩流程上了,也與按摩店同事互相學習與採用,意外蠻有良好迴響的。
因為使用到了一些物理治療的技術,對肌肉需要有相對了解,肌群之間的關聯性與適合的按摩流程的確是我特別花時間琢磨的點。
但此文章沒有特別細說各項肌群已經不同部位的按摩方式,因會太冗長且可能會看不懂,且我寫完發現其實此文章的每個章節也都能各自拉出來細論,因此未來可能會增加相關的文章。
不管如何,相應按摩的流程我也會再寫文章發佈,讓有興趣在家自我放鬆的朋朋可以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