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輕作家是新星出版社在去年(2024)出版的,當時是分類在午夜文庫這個滿漢全席的某一道菜色內,本來呢!這個書名怎麼可能引起我的好奇,更別說留意或者關注了,但是在台灣推理的網路上卻是沸沸揚揚地討論了好大一波,可是半年過去了,這個作品讓我聯想的時代背景,那種中間剃光留著兩道烏溜溜雜草的地中海武士形象不由得在我面前起舞,而我一直對這個時代的造型懷著哭笑不得的反感。
直到最近獨步出版社趁著本格熱潮還尚在(不過,我想只要有年輕人前仆後繼地投入推理小說市場,本格就會一直變本加厲地不顧劇情內涵地活躍著!)也推出了這本被拱為本格推理佳作的《刀與傘》,作者是一九九一年出生的伊吹亞門。
當這本書真的被我打開閱讀之後,我確信了自己當時對封面與書名的既定印象是何等精準到讓人頭皮發麻,原來呀!隨著年歲增加的可不只是臉上鬆垮的肥肉跟無處不在的皺紋而已,堆積在腦子裡的生活經驗也是無法抹去的精緻垃圾。
這個農曆年間寒流住在新北市,我的腦子也比年輕時候更難使用,手腳關節進入要長時間解凍才能宰割的階段。於是,說是雪上加霜吧!對於這本小說,我有獨特的主觀反感在。好吧!這個屬於明治天皇與德川幕府銜接時期的故事,果然與大山誠一郎的任性本格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高詹燦的翻譯似乎偏袒了恐怖體育老師教導中文的荼毒下長大的倪志榮。
首先,這個歷史在倉促的短篇故事裡講的讓我聽得一頭霧水,誰又因為什麼原因討厭誰了,誰又被誰因為什麼情節所牽制著,誰又因為什麼情節必須要袒護誰,這個來龍去脈的講故事功力純屬下下之流,因此,當五篇結束之後,寫下解說的冒業(香港作家)開門見山就說華人讀者想必皺著眉頭閱讀。
再來,案件發生幾頁的功伕,咱們的主偵探就可以馬上破解,單方面即可鐵口直斷且信誓旦旦有罪推論地直指出嫌犯的身份、拐彎抹角地草率說明犯罪動機、說也說不清楚的犯案手法,那,至於為什麼是他?究竟這樣做又到底是為了什麼?我沒有辦法投入感情也不慎理解當時的社會情緒,所以就只能當大山誠一郎的《赤色博物館》之流來當個俏皮可愛的本格來看,但是反觀,這裡的本格卻又沒有大山誠一郎故事的絲滑度,更別說西澤保彥長篇功力迷人的《她死去的那一夜》。空有天花亂墜的該時代的瑣碎社會情懷,然而期間的人物設定與對話中的國仇家恨、私人恩怨的交織,完全讓我一整個懷疑本格推理是否有必要搞到這麼亂來增加豐富性嗎?
網路上討論度看起來很高,這本包含了五篇短篇本格推理的小說《刀與傘》對我而言,是個屬於失敗的作品,每一篇似乎都是急著擺明秒速推斷出兇手的真實身份,然後再勉為其難地自圓其說,自說自話地解決掉讓人毫無興趣的難題。差不多我就是這樣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