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軍再度攻陷漢城
聯軍11月24日再次發起攻勢後,遭到中共大規模軍隊的迎頭痛擊,這時麥克阿瑟轉而驚慌失措,匆匆下達全線撤退命令。此舉造成美國朝野人心惶惶,美軍也遭到從未有過的大潰敗。美國國內一片悲觀認定美軍陸軍第七師與海軍陸戰第一師註定要被殲滅.
從11月7日到12月24日,聯軍敗退,共軍又奪回了平壤和三八度線以北的地區。這時印度等中立國及聯合國內諸多其它國家提出停戰方案,均遭毛澤東拒絕. 1950年12月,毛澤東被勝利沖昏了頭,不顧彭德懷的異議(彭德懷認為志願軍經過兩次連續的戰役,本身傷亡慘重,後方補給線延長,迫切需要補充休整,且聯軍實力大致還保全,不宜躁進),下令乘勝追擊,發動了第三次戰役.共軍再度跨越過38度線, 1951年1月4日佔領漢城,聯合國軍被迫撤退到北緯37度線。但是這次聯軍是有規劃有秩序的撤退.對於志願軍來說這情況已經算是強弩之末. “我打了一輩子仗,從來沒有害怕過,但我軍一過三八線向南走,環顧前後左右,一看到部隊的實際困難情況,心裏實在感到不安,我作為中朝聯軍的統帥,怎麼能拿著幾十萬軍隊的生命當兒戲!” -- 1952年7月,彭德懷 --
@聯軍李奇威將軍(Mathew Ridgway 李奇威將軍1895 - 1993)力挽狂瀾,扭轉戰局,破解共軍攻勢 "離開道路去打擊藏匿的敵人"" Get off the roads and hit them where they hide! " " 把地圖丟開,我們要進攻了 !""Throw all those maps away, we're going to attack! " -- 李奇威將軍 Ridgway –
美國李奇威將軍接替了車禍死亡的華克擔任指揮官,他勤於視察基層部隊,他體會到一般士兵不知道為何而戰,李奇威灌輸他們是為了保衛西方文明以對抗無神論的專制共產主義.他重整鼓舞聯軍低落的士氣, 戰場局勢逐漸發生變化. 李奇威採取了節節抵抗,消耗敵方力量之後便後撤的戰術,放棄漢城,一直撤退到37度線附近。美軍破解了"禮拜攻勢"和"月圓攻勢"志願軍的弱點:志願軍脆弱而漫長的後勤補給線為其最大弱點.志願軍攻擊有7天的周期律。即是志願軍只有7天的彈藥和物資可打,之後只能等後勤補給,而後勤物資糧食補給的能力又受到聯軍空軍轟炸的嚴重威脅,因此作戰持續能力很有限。
月圓攻勢”-由於沒有制空權,共軍的攻勢戰役一般的都是在夜間進行,特別是在有月亮的夜晚。第一次戰役是10月25日開始的,第二次戰役是11月25日開始的,第三次戰役是12月31日開始的,這三次發起戰役的時間都是在農曆月中,故美國稱為“月圓攻勢”。
美軍總指揮官就製造了一個陷阱計劃,美軍利用志願軍戰士武器彈藥、糧食、物資、兵員、後續補給困難受限,等志願軍戰線拉長,7天後彈藥供應不上的時候,聯合國軍隊就以逸待勞,趁其彈盡糧絕時反擊。利用聯軍空軍和機械化部隊,以及充足及時的彈藥與物資供應補給的優勢,立即反撲回來,讓缺乏彈藥的志願軍無還手之力,將深入的志願軍分割包圍,殲滅。
“在朝鲜境内,我軍部隊幾乎都是夜行軍,一到白天,美軍的飛機就開始狂轟濫炸,部隊就只好在馬路邊壕溝里的樹林下休息。為減少不必要的损失,部隊以打穿插戰為主: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近戰夜戰。”--自願軍回憶 --
“打美國人,我有一種負罪感”: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開赴北韓戰場,25日,抗美援朝戰爭揭開序幕。第二年3月,蘇子良所在的60軍渡過鴨綠江,參加了第五次戰役。 和那些“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志願軍不同,作為一名參加過二戰的老兵,汽車班班長蘇子良糾結無比, 開汽車是美國人教他的,在印度乃至後來多年的美國軍援,讓他對美軍印象很好。
“美國人把士兵性命看得重—我們開車,拋錨了,他們就讓換一輛開;碰壞了,也不會被打屁股、罰禁閉;丟個槍啥的,更不會被罵;他們的俘虜回國,還可以投票選總統…”
在北韓的那段日子,蘇子良常思考一個問題:戰爭真的有正義一方嗎?那些曾經給予中國巨大幫助的美國人,現在成了“侵略者”,昔日的盟友成了敵人, 這一方面讓他感到迷惘,知恩圖報的中國傳統,又讓他有一種負罪感。”-- 自願軍回憶 -- 作者:陳磊《國家的老人》 節選自《南方人物週刊》2011年第34期.
@砥平里戰役 Battle of Chipyong-ni (中共稱為砥平里戰鬥)
- 韓戰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及另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及分水嶺–“在每座山的另一邊又是另一座山”--美國陸軍第2師23團中校喬治羅素描寫韓戰砥平里戰役地形--
"On the other side of every mountain [was] another mountain."
-- Lieutenant Colonel George Russell--
“還沒有任何根據可以認為,英美軍會像蔣介石那樣愚蠢,使你們能夠按照你們的選擇每次殲滅敵人一個整營的殲滅其軍隊。”- 史達林關於打英美軍戰術問題致毛澤東電( 1951 年 5 月 29 日 )-
砥平里位於南韓京畿道最東邊的楊平郡境內,位於朝鮮半島中西部,38度線以南40英哩,漢城以東50英哩處. 砥平里是個小村鎮,在原州西北30多公里處,漢城至原州的鐵路由西北到東南橫貫小鎮,公路通向四方,是美軍撤退或增援的必經之路.
砥平里戰役發生於 1951年 2月13日至2月15日,這次戰役是第四次戰役中最為關鍵的一役。1951年2月13日晚,駐守在砥平里的美軍第8軍的第2步兵師(2nd Infantry Division)23團The 23rd Infantry RCT (Regimental Combat Team)(弗里曼團)和團屬坦克中隊、一個野炮營和一個法國步兵營 (The French Battalion ) (全名為The French Battal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Organization )共約4500人,與進攻的中國人民志願軍4個師分屬39,40及42軍的8個團約25000人作戰,美軍23團團長弗里曼(Paul Lamar Freeman, Jr. 1907-1988)率部佈置長寬約2.4乘1.6公里的防禦陣地,在李奇威的命令下準備死守。弗里曼上校的優勢為在砥平里獲得寶貴的時間佈防, 23團在2月3日即已經進駐,有10天的時間充分準備,深挖掩體工事,準備彈藥物資,布置機槍交叉火網.彭德懷則嚴令包圍砥平里的第39軍(115,116師)、40軍(119師)、42軍(126師)全力圍殲聯軍,攻下砥平里.在3天的激戰中,結果被聯軍憑藉高昂的意志用坦克火炮、榴彈炮、迫擊炮、機槍、步槍構築起的防禦圈和猛烈的地空支援火力,尤其是掌握制空權聯軍的密集空中支援轟炸, 夜戰時投下照明彈, 空投補給,後送傷員.給意圖圍殲聯合國軍的志願軍重大殺傷,志願軍面對聯合國部隊的激烈轟炸砲火下,傷亡巨大,少見的在基層軍官堅決要求下停止攻擊而撤退. 此戰役乃志願軍參戰以後,聯合國軍首次擊潰志願軍竭盡全力的攻勢,堅守住了陣地.這場戰役是美國史上第一次應用救護直升機由戰場後送重傷士兵到醫院,也是史上第一次在戰場醫療站使用全血輸血於重傷士兵.這場戰役美軍23團陣亡僅約100人, 受傷300人. 據美方估計僅砥平里之役中共軍陣亡人數可能多達5000人.
解放軍教材提到其由此戰役得到的檢討教訓為:
1) 別低估敵人 (輕敵) 2) 攻擊前要先做好偵察 3) 攻擊敵人陣地時,要協同且集中力量
美軍認為解放軍還有一重要教訓沒提到的為指揮過程失調.
@砥平里戰役影響 :
" 火力優於人力 " -- 軍隊信念 --
" Never send a man where you can send a bullet " -- the Army's fixation –
美軍由砥平里戰役經驗後更堅定了其既有信念 . 此戰役對美軍的戰略戰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美軍部隊得到了新的作戰經驗. 一旦整建制的美軍部隊被中國志願軍包圍,不再像以前戰役中那樣急忙突圍,而是依靠坦克和卡車實施環形防禦,依靠猛烈的火力拚死堅守陣地。只要志願軍不能當晚解決戰鬥,天一亮大群的美軍飛機就會來轟炸掩護突圍。而被圍部隊在坦克,大炮的直接掩護和支援下往往突圍成功。美軍發現中共軍隊指揮結構僵硬,上級命令沒有彈性.下級軍官缺乏自己決策的彈性空間,應變能力不足. 反觀美軍強調前線指揮官的主動和積極性,能夠根據戰情變化及時調整為其優點. 李奇威認為,砥平里戰役是整個韓戰的轉捩點,志願軍戰無不勝的神話被打破。事實上,此戰過後,志願軍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困境, 志願軍再也沒能包圍美軍的任何部隊.戰場上陷於被動的那一方, 往往都是輸家,砥平里戰役是聯軍在敵人選定的地點和時間,被動情況下和敵人作戰,卻能獲得勝利,這大大鼓舞了聯軍的士氣. 聯軍恢復了在第二次戰役失去的勇氣和信心.
@ 麥帥被杜魯門總統解職
" 如果我們在亞洲輸掉對共產主義的戰爭, 歐洲必定會陷落. 獲勝; 歐洲可以避免戰爭且維持自由. 如同你指出的, 我們必須要獲勝.勝利是沒有替代品的 "
"If we lose the war to communism in Asia, the fall of Europe is inevitable, win it and Europe most probably would avoid war and yet preserve freedom. As you pointed out, we must win. There is no substitute for victory."
-- March 21, 1951, MacArthur reply letter to Congressman Joe Martin –
-- 1951年3月21日麥克阿瑟回信給國會議員馬丁 --
" I believe that we must try to limit the war to Korea for these vital reasons: To make sure that the precious lives of our fighting men are not wasted, to see that the security of our country and the free world is not needlessly jeopardized and to prevent a third world war. A number of events have made it evident that General MacArthur did not agree with that policy. I have, therefore, considered it essential to relieve General MacArthur so that there would be no doubt or confusion as to the real purpose and aim of our policy. "- President Truman –
“ 我相信有這些重要理由使我們必須把戰爭侷限在韓國 : 確保不浪費我們戰士的寶貴生命; 我們國家及自由世界的安全不會遭受沒有必要的危害和預防第三次世界大戰. 過去發生的一些事件顯示,麥克阿瑟將軍並不認同這個政策。我因此認為,必須解除麥克阿瑟將軍的職務,確保美國的實際目標和政策清晰無誤,不至於受到任何懷疑或混淆。- 杜魯門總統 - " I was ready to kick (MacArthur) into the North China Sea, I was never so put out in my life," " 我準備把他踢到北中國海, 我一生從未如此生氣過 "
"I'm going to fire the son of a bitch right now".--我要這混蛋馬上滾蛋--
--這混蛋別想先向我辭職,我要開除他 --
"The son of a bitch isn't going to resign on me, I want him fired".
-- 我開除他因為他不尊重總統的權威 --
" I fired him because he wouldn't respect the authority of the President "
--Truman--
1951年3月24日,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擅自發表要將戰爭擴大到中國境內的聲明甚至提議考慮使用核子武器於北韓甚至中國東北,主張動用台灣的國民黨軍隊投入韓戰,種種好戰的言論牴觸了杜魯門總統意圖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堅持有限局部戰爭的原則.麥克阿瑟將軍對戰爭的看法認爲,這場戰爭不論付出什麽樣的代價,都應該獲得全面勝利, 勝利是沒有替代品的 (In war there is no substitute for victory).麥帥公然挑戰華盛頓的權威,不願意支持美國政府的歐洲優先 (Europe First) 的政策,反對停戰談判,麥帥的對華政策為強力支持國民黨在台灣政權,贊成利用國民黨國軍加入韓戰, 反攻大陸、開闢第二戰場, 這些都嚴重牴觸了杜魯門的外交政策.加上回信給當時的反對黨共和黨國會議員馬丁 ( Joseph Martin )曝光, ( 1951年4月6日, Joe Martin 在國會公開透露了此信內容),更嚴重觸怒了杜魯門總統. 美國政府制度是文人控制軍人(Civilian Control of the Military),軍人必須忠實執行政府的軍事政策,不能牽涉外交政策或政治; 絕對不可能也不允許出現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的情況.1951年4月11日麥克阿瑟被杜魯門罷黜解職,李奇威(Matthew Bunker Ridgway,1895-1993) 接任聯合國軍總司令。
麥帥是位傑出的軍事謀略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當時38歲的他是美國最年輕的將軍及一位 改革西點軍校(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 )課程的傑出校長 , 韓戰爆發時,麥帥已經70高齡,是當時二戰後美國陸軍最高階年長的五星上將,難免顯得自我中心,桀傲難馴.他很重視公共媒體形象顯得有些虛榮自負,可惜敗於過於剛愎自用,過度自信,傲慢輕敵.其幕僚及情報單位的失職導致麥克阿瑟對於中國出兵的可能性和規模的低估誤判,讓聯軍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麥帥的理想和意識形態使其無法在軍事家和政客之間達成妥協.麥帥在韓戰期間大半時間都待在日本東京千代田區丸之內可以俯瞰日本皇居的第一生命保險公司大樓辦公室的總部(General Headquaters,簡稱GHQ)內,實際上是統治日本的太上皇.麥克阿瑟甚至根本沒有在韓國過夜過,飛到韓國訪問視察13次,都只停留幾小時,幾乎是在東京遙控指揮韓戰,對韓國戰情現實掌握度不足,反觀中共解放軍彭德懷司令,韓戰期間幾乎都在北韓山洞指揮所內,指揮韓戰.
-- " 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 1951 年 4 月 19 日 麥帥對國會參眾聯席會議告別演講 --
" Only God Was His Senior, MacArthur fought Truman and the Chinese, and lost both battles " "只有上帝是他的上司,麥克阿瑟和杜魯門及中國人兩面作戰,兩場戰役都輸了 " 一 位美國作家如此描述麥克阿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