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故事的誕生,都像是一顆種子,潛伏在某個無聲的角落,等待適合的土壤。而《陶偶哲人》這個故事,則來自於一次偶然的思考:什麼樣的生命狀態,才能真正輕盈?
在這個故事裡,主角是一個由陶土製成的小陶偶,沒有血肉,只有土質的身軀,其實是很脆弱的。而且,每當他跌倒、裂開,傷痕處便會長出細小的花朵。世界沒有給他強壯的骨架,也沒有賦予他刀槍不入的防禦力,但給了他一種奇異的能力——「破碎即生長」。
小陶偶這個靈感,主要來自於大眾對「傷痕」的普遍態度。人們總試圖掩蓋傷口,甚至希望它從未存在。如果說,裂縫其實是生命與世界對話的途徑呢?如果破碎並非毀滅,而是一種進化呢?
於是,我開始構思這個哲學性的寓言,讓小陶偶開始跌倒、破碎、再生,不斷循環,直至他意識到:「我的破碎,是向世界開的窗。」因為這其實是一個關於存在的故事,也是關於接受自身本質的旅程。當我們不再畏懼破碎時,也許才能觸碰到真正的自由。
更深一步來看,小陶偶並非只是一個角色,而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每個人的人生經歷。我們都曾害怕跌倒,害怕受傷,害怕無法回到原本的樣子。但是,如果我們能像小陶偶一樣,讓裂縫成為生命的養分,是否能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活得更加輕盈?
這個故事也呼應了一種古老的智慧——世間萬物皆在變化之中,而真正的強大並不是堅不可摧,而是能夠順應變化,在崩解與重塑之間找到自己的節奏。小陶偶的旅程,不只是個體的探索,更是一種對於生命本質的思辨。他的存在告訴我們:人生不一定要追求毫無裂痕的完美,而是要學會擁抱自身的不完整,並在其中尋找意義。
於是《陶偶哲人》就誕生了——一個來試著探索存在主義的輕盈而塑造成的角色,跟我們一樣活在海德格所謂的「被拋入世」的焦慮之中。因為小陶偶誕生一場沒有名字的風暴之中,如同老子所說「道法自然」,卻又卡夫卡式的困在自我修補的循環裡。
這不是一個關於治癒的故事,而是一場存在與虛無的辯證法。
之後等我正式完成繪本就可以看到完整故事啦!
這段期間我會不時地更新進度~
盡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