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底要多久澆一次?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剛從花市買了新的盆栽,回到家非常興奮,恨不得照三餐幫它澆水,希望這樣能快快長大。
但一段時間後,卻發現它卻越來越不健康,最後只能眼睜睜看著它死去,然後再買一盆新的。
這樣的循環重複幾次,就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黑手指」,徹底喪失栽種植物的興趣。
為了打破這樣的循環,接下來就帶你從三個角度去分析適合自家植物的澆水方式!
1、環境
在農業領域有一個看似簡單但其實超難實現的觀念叫做適地適種,也就是在「適合的地方種適合的植物」,在討論澆水頻率前,首先要對放置盆栽的環境有些許了解。
閒暇之餘可以先記錄一下以下幾個環境條件
一般來說,溫度、光照、通風越高越強,澆水頻率較要越高;濕度越高,澆水頻率則越低。
但最重要的還是去營造適合那個植物生長的環境,畢竟適地適種誰都知道,可有時候就是想在沙漠種青苔嘛~
也不是說不行,只能說要多下點功夫。
光照不足,可以用植物燈;光照太足,可以加遮蔭網。
濕度太低,可以用加濕器;濕度太高,可以用排水比較好的介質(第3點會細說)。
之所以會有「溫室」這個發明,也是為了人為製造適合植物生長的環境。
所以如果植物怎麼都養不好,可以先想想是不是環境出了問題。
2、植物種類
不同植物對環境的要求都不太一樣,我們不需要認識每一種植物,但在種植前可以先查查自己想養的植物喜歡什麼樣的環境,然後按照第1點的方法調整。
覺得資訊太多很麻煩的話,可以先確定植物喜不喜歡光、喜不喜歡通風、喜不喜歡熱、喜不喜歡潮濕就好。
3、介質
花盆裡除了植物跟肥料以外的東西,就是介質。
介質的種類百百種,從路邊的田土到海邊的石頭,甚至是處理過的水草都可以當作介質。
平時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介質澆完水後多久會乾,再隨著環境、植物種類及自己的澆水習慣來改變介質配比。
以同樣的植物為例,介質的排水性越好,就可以越常澆水。
如果你是不每天澆水會不舒服的人,就可以讓介質排水一點。
一次要澆多少水呢?
這個問題就簡單多了,一般來說澆水時的大原則就是把水澆透,也就是水能從花盆底下流出來。
但這邊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花盆裡的土必須全都濕透。
什麼意思?
把很多石頭堆疊在一起時,彼此中間會產生縫隙,如果從上面潑水,水會快速流到底下,但石頭切開裡面仍然是乾的。
而許久沒澆水的土壤,會變乾、形成一顆一顆的團塊,就像石頭一樣,團塊中間產生的水通道可以讓水快速通過,但土壤其實並沒有留住水。
遇到這種情況的話就要多澆幾次水,或把盆栽拿去泡水,直到土壤回到正常狀態為止。
因此我自己在判斷植物要不要澆水時都會直接把手指插進花盆XD
這樣才知道土壤的狀態跟濕度是什麼。
忘記澆水怎麼辦?
最後來談談忘記澆水這件事。
如果水澆太多,植物的根已經發黑壞死的話,那基本上沒救了 (除非能靠地上部繁殖)。
而不澆水的話,植物會慢慢垂頭喪氣,直到達到「萎凋點」,沒達到之前澆水都還有救,一旦超過萎凋點,澆再多水也救不回來了。
每種植物的萎凋點都不一樣,所以偶爾偷懶沒關係,但最好時不時去關注下植物的狀態喔~
有關植物澆水的知識就到這邊,有任何想問的都可以跟我說。
我是植男,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