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解救,而是同行:讓科技靠近生活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從城市邊角到資料模型的溫柔對話

路,不總是筆直;但願每一條延伸出去的,都是彼此靠近的路。

路,不總是筆直;但願每一條延伸出去的,都是彼此靠近的路。


科技真的能消除貧窮嗎?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第一項開宗明義地寫著:「No Poverty — 在2030年前消除一切形式的貧窮。」但當 AI 技術飛速進展,我們是否也同步思考:那些原本就處於社會邊緣的人,會不會反而被這場科技浪潮推得更遠?

 

2025 年 3 月,《Nature》發表了一篇題為〈Combine AI with citizen science to fight poverty〉的文章,呼籲我們將人工智慧與來自人群的資料參與結合,才能真正理解貧困、改善現狀。文章指出,AI 必須接觸到更在地、更貼近生活的資料,才能避免將最需要幫助的人排除在進步之外。

 

科技與人之間,是否能有一條平等的路?

 

AI 的強項是從大量資料中發現模式,但那些最需要幫助的群體,往往不在資料中。這些資料缺口,不只是資訊不對稱,更可能加劇原本已存在的不平等。

 

在非洲,聯合國 Global Pulse 將手機訊號與社區回報結合,用 AI 預測糧食短缺區域;在印度,Wadhwani AI 與 Google 合作,協助農民以手機拍攝棉花害蟲照片,AI 協助預測病蟲害範圍與處理時機。這些做法的關鍵,不只是「技術導入」,而是讓生活的經驗成為資料的一部分,讓人群的聲音能進入系統設計的邏輯之中。

 

來自人群的觀察,能為科技帶來什麼?

 

在國際討論中,這種由群體參與資料蒐集與觀察的模式,常被稱為 citizen science。我更傾向理解它為:生活參與的資料貢獻,而非高舉名詞的概念建構

 

這些來自生活現場的資料,或許無法立刻轉化為結構化的數據,也不符合傳統科學的格式要求,但它們帶著真實的脈動與細節,能補足 AI 模型中的盲點與偏誤。當資料來自更廣泛、更貼地的參與,科技才能真正靠近人的生活,而不是僅僅服務於擁有技術門票的少數人。

 

我的城市記憶:那一位老太太與一排棚子

 

我始終記得某年寒冬,在台北高鐵站外,看見一位老太太遊民,穿著單薄的衣物,在風中瑟瑟發抖。那一刻我站著,手裡拿著帽子與圍巾,卻遲疑著沒有靠近,只剩下深深的刺痛感,在心中留了下來。

 

我曾經因工作造訪東京新宿附近那座高聳的市政廳。當拜訪結束,走出莊嚴的大樓,經過地下道邊,看見一排排搭建的臨時棚子。那不是我想像中的城市景象。那時的我,還未能看懂城市邊角的重量,如今回想,才明白那些畫面早已悄悄留在心底。

 

我知道,遊民會成為遊民的原因非常複雜,無法簡化。但我始終相信:如果科技要成為改變的力量,它就必須從這些邊角之處開始傾聽。

 

不是誰拯救誰,而是一起看見

 

我們需要的不是把 AI 當作救世主,而是讓它成為人與人之間理解的媒介。若生活的參與能夠進入資料模型、如果街頭的觀察能成為預測的一部分,AI 才有機會真正「看見人」。

 

不是誰在救誰,而是一起重新定義科技的可能與角色。

 

當資料不是冷冰冰地蒐集,而是出自願意、信任與共同關懷;當參與不再只是輸入,而是一種回應、連結與再現,那麼科技就不再遙不可及,而是有人味、有溫度的對話。

 

從貧窮出發,走向夥伴關係的可能

 

消除貧窮從來不是一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一種技術的奇蹟。它需要許多人的理解與協作,需要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更需要從現場出發的觀察與資料。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17項提醒我們:「Partnerships for the Goals — 實現目標,需要夥伴關係彼此合作。」

 

也許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先進的 AI,而是願意傾聽、尊重經驗、靠近生活的 AI。


城市的一角,也能有光透進來的瞬間。願科技所照亮的,不只是一種未來,也是一個人。

城市的一角,也能有光透進來的瞬間。願科技所照亮的,不只是一種未來,也是一個人。


後記:我們讀書會的一角

本文的靈感來自一位長輩近期的知識筆記分享,其中提及了《Nature》於 2025 年 3 月發表的〈Combine AI with citizen science to fight poverty〉一文。像這樣的閱讀對話,總會讓我想起那種無聲卻充滿思想連結的讀書會時光。謝謝他持續的分享,也讓這篇文章得以誕生。


版權聲明:

本文及照片版權屬於作者本人所有,歡迎分享原始鏈接,但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轉載、複製、改編或用於其他任何用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真然的沙龍
91會員
141內容數
真然的沙龍是一個專屬於思想與心靈的對話空間,讓自然、生活、藝術與哲思在文字中流動。從日常的故事到哲學深思,這裡是探索內心與世界的橋樑,邀請你一同感受平凡中的非凡之美。
真然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雨後山中,蛛網上的露珠短暫停留,卻在陽光中閃閃發光。這篇從靜電力與對稱結構出發,談一場關於自然、美感、秩序與等待的微光哲思。
Thumbnail
2025/04/29
雨後山中,蛛網上的露珠短暫停留,卻在陽光中閃閃發光。這篇從靜電力與對稱結構出發,談一場關於自然、美感、秩序與等待的微光哲思。
Thumbnail
2025/04/22
從插花與香氛談起,進而精油、基因與記憶中那首《野玫瑰》。這是一朵玫瑰的科學與情感,也是一段關於美與保護的書寫。
Thumbnail
2025/04/22
從插花與香氛談起,進而精油、基因與記憶中那首《野玫瑰》。這是一朵玫瑰的科學與情感,也是一段關於美與保護的書寫。
Thumbnail
2025/04/15
那天,在音樂會的座位上,我聽到了《濁水溪溪水濁》。 「濁水溪溪水濁,流過山路嘛流過草埔…」 歌詞裡的濁水溪不只是地理上的一條河,而是承載著某種難以言喻的情感。
Thumbnail
2025/04/15
那天,在音樂會的座位上,我聽到了《濁水溪溪水濁》。 「濁水溪溪水濁,流過山路嘛流過草埔…」 歌詞裡的濁水溪不只是地理上的一條河,而是承載著某種難以言喻的情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近開始轉涼了,各位鳥奴們是否會開始擔心小鳥會著涼呢?不用擔心,今天這篇直接帶你看需要的商品,而且今天除了照片之外,我們也直接帶連結✨讓你的雙11購物不盲目,讓你想買直接加入購物車,除了長知識也可以直接下單避寒神器🫱🏼文章結尾也會告訴大家在花錢的同時也能省錢、賺錢的小撇步,請記得留到最後!!
Thumbnail
最近開始轉涼了,各位鳥奴們是否會開始擔心小鳥會著涼呢?不用擔心,今天這篇直接帶你看需要的商品,而且今天除了照片之外,我們也直接帶連結✨讓你的雙11購物不盲目,讓你想買直接加入購物車,除了長知識也可以直接下單避寒神器🫱🏼文章結尾也會告訴大家在花錢的同時也能省錢、賺錢的小撇步,請記得留到最後!!
Thumbnail
本文要探討AI的任務與實戰場景。AI技術已深入生活各層面,從違約預測到都市交通管理。AI任務主要有三類:數值型資料處理、自然語言處理(NLP)和電腦影像辨識。時間序列資料和強化學習方法(如AlphaGo)也引起廣泛關注。AI演算法和方法因應不同學派和技術發展而多樣化,了解這些基礎有助選擇適合研究方向
Thumbnail
本文要探討AI的任務與實戰場景。AI技術已深入生活各層面,從違約預測到都市交通管理。AI任務主要有三類:數值型資料處理、自然語言處理(NLP)和電腦影像辨識。時間序列資料和強化學習方法(如AlphaGo)也引起廣泛關注。AI演算法和方法因應不同學派和技術發展而多樣化,了解這些基礎有助選擇適合研究方向
Thumbnail
本文談及資料科學的領域與分工。首先是建造一個AI的研發流程,資料收集到 AI 模型訓練的過程,AI經歷這一切流程被創造出來並產生價值;再來本文也提及在這個領域中的各種腳色、資料工程師、數據庫工程師、資料科學家和資料分析師的各種介紹。並且強調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談及資料科學的領域與分工。首先是建造一個AI的研發流程,資料收集到 AI 模型訓練的過程,AI經歷這一切流程被創造出來並產生價值;再來本文也提及在這個領域中的各種腳色、資料工程師、數據庫工程師、資料科學家和資料分析師的各種介紹。並且強調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老實說,原本的我一直認為,AI是離我很遠的東西,即使是去年的 ChatGPT 熱潮,我也只是跟著偶爾在工作中跟AI聊天激發靈感而已。不過,就在前一陣子看了《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這本書後,我才逐漸加深使用AI的頻率,並且把「讓AI成為工作中的標配」當作讓自己能習慣的方向。
Thumbnail
老實說,原本的我一直認為,AI是離我很遠的東西,即使是去年的 ChatGPT 熱潮,我也只是跟著偶爾在工作中跟AI聊天激發靈感而已。不過,就在前一陣子看了《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這本書後,我才逐漸加深使用AI的頻率,並且把「讓AI成為工作中的標配」當作讓自己能習慣的方向。
Thumbnail
如何運用A I這個工具,以人為本,不是讓AI主導你的人生。
Thumbnail
如何運用A I這個工具,以人為本,不是讓AI主導你的人生。
Thumbnail
AI與人類分工:預測與判斷的智慧結合
Thumbnail
AI與人類分工:預測與判斷的智慧結合
Thumbnail
透過先進的技術將繁複的書籍內容轉換成精煉的摘要。這不僅是對當前技術進步的展現,也象徵著未來人工智慧與人類知識互動的無限可能性。
Thumbnail
透過先進的技術將繁複的書籍內容轉換成精煉的摘要。這不僅是對當前技術進步的展現,也象徵著未來人工智慧與人類知識互動的無限可能性。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