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然-avatar-img

真然

89 位追蹤者
真然的沙龍:自然、藝術與哲思的心靈對話 這裡是一個以自然、生活、藝術與哲思為核心的心靈對話空間,透過文字探索內心與世界的連結。 追求的不只是深度的思考,更是日常中的美好發現。在真然的沙龍裡,每一篇文字、每一段對話,都是一次通往內心與外界的旅程。
avatar-img
真然的沙龍
73會員
101內容數
真然的沙龍是一個專屬於思想與心靈的對話空間,讓自然、生活、藝術與哲思在文字中流動。從日常的故事到哲學深思,這裡是探索內心與世界的橋樑,邀請你一同感受平凡中的非凡之美。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陽光強,林蔭涼,遊人稀 今天遇見了: 一條紅尾的蛇,從石縫滑過像是山的脈絡; 幾隻獼猴,自在巡山; 好多石龍子,在陽光下閃得像銀片。
Thumbnail
安立格-avatar-img
1 天前
夏天是健康的季節,多流汗,多日曬,美容一夏。✌
真然-avatar-img
發文者
1 天前
安立格 🤭🤭🤭
「我從你身上理解愛的模樣。」在布爾喬亞的作品裡,我重返那些關於愛、身體與母親的記憶。這不是藝術評論,而是一段深深的對話。
Thumbnail
Let me Pen-avatar-img
2 天前
很用心的文章,也讓我與您的視角一起作伴,彷彿又在雲端逛了一回好展覽。 特別喜歡〈好媽媽〉那件作品,讓我想到《The Giving Tree》這本童書。 最後也想分享一點淺見:國家,終究只是由無數個體組成的抽象總和;而個體,則是以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為生存之本。國家因人而生,理應回饋於人。然兩者相較,孰輕孰重?當其間產生矛盾與拉扯,那份張力,也便成了不可避免的結果。 嗚呼哀哉!
真然-avatar-img
發文者
2 天前
Let me Pen 《The Giving Tree》我在 Kindle 上找了幾個版本來看,才發現自己其實對這個故事不陌生,只是從來沒有那麼細膩地思考過它。 那棵 Apple tree,給了孩子所有的一切,從果實、枝葉、樹幹到最後的身體。這樣的給予與反哺,讓我想到〈好媽媽〉那件作品:五條線、五個軸,牽動著一個布織的身體,那是一種無聲卻飽滿的陪伴與撐持。 也讓我想起另一位「媽媽」,那尊粉紅色大理石雕塑的身體。彎著腰,像在保護腹中什麼,也像把身體作為整個情感的殼,默默承受。 這些形象,讓我再次思考,什麼是愛的重量,什麼又是母親的形狀。 謝謝您讓我在第100篇的時刻,有機會再次凝視這些記憶。
我們一起寫下在沙灘上旅行的故事。
Thumbnail
李英華-avatar-img
4 天前
「走啊走,影子也笑了, 海水不急,陽光好暖, 我們一起寫下 在沙灘上旅行的故事。」 與自己的影子同行,怡然自得的詩句。
真然-avatar-img
發文者
4 天前
李英華 您讀得真細,也寫得真美。 那句「與自己影子同行」我會放在心裡,謝謝您共走這段光。
那天,在音樂會的座位上,我聽到了《濁水溪溪水濁》。 「濁水溪溪水濁,流過山路嘛流過草埔…」 歌詞裡的濁水溪不只是地理上的一條河,而是承載著某種難以言喻的情感。
Thumbnail
安立格-avatar-img
6 天前
喜見美麗濁水溪景物,我曾在濁水溪畔渡過幾年的童年歲月。
真然-avatar-img
發文者
6 天前
安立格 河床上種滿西瓜,孩子們結群搗蛋、歡笑,我彷彿也跟著走進那片曬著太陽的童年風景。
從《田園交響曲》的清晨到音樂廳裡的靜默時刻,從小提琴的呢喃到 New Age 的情緒流動,我的成長被一首首旋律悄悄塑形。那些聲音沒有教我理論,卻教我如何感受,如何靜下來,如何成為我自己。
Thumbnail
Let me Pen-avatar-img
2025/04/12
你這文我看了好久,一曲一曲的聽著,然後好像也一路看著你成為現在這樣豐富的大人。
真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12
Let me Pen 😁🤭😄
那些你曾半夜打電話求救、他會接的同事,後來都去哪了? 合作結束之後,有人變朋友,有人變陌生人,也有人從此標上「靜音」。 革命情感,終究是一張地形圖,每條路都曾通往高峰,但不一定有回頭路。  
Thumbnail
安立格-avatar-img
2025/04/10
職場,和校園,或親族,或是一般人際互動,應該都差不多。唯一特別的,職場有較大的利害關係,它會讓兩人或多人關係起了理不清的關係。我覺得。
真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10
安立格 謝謝您的回饋,我很認同您提到的「職場有較大的利害關係」,這點確實讓人際互動更複雜。不過我認為職場情感與親族或校園還是有所不同。 親族關係帶著血緣與無法選擇的背景,校園則常有成長與競爭並存的青澀記憶,而職場雖然看似理性運作,卻是我們花最多時間共處的地方,有些情誼甚至比家人還貼近。革命情感,正是這種「在合作中磨合出來的信任」,它不像親情無條件,也不像友情自由選擇,而是一種在共同任務中「打過仗」後留下的默契。 所以我才想說,它不只是關係模糊,而是在利益與人性之間,有時反而浮現出最真實的情感底色。
自由潛水極限僅 214 公尺,馬里亞納海溝卻深達萬米。我們無法親至的地方,污染卻早已抵達。從《碧海藍天》最後一次潛水的畫面出發,我思索人類的渴望、科技的邊界與文明留下的深海痕跡。
Thumbnail
很有感觸啊!!!不知道哪時地球上的人類能夠反璞歸真
真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08
林燃(創作小說家) 謝謝您,很好的問題及思考!從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做些改變。
高中時,歷史老師曾對我們說:「珍惜現在還住在家裡的時光。」 多年後的清明節,我忽然想起她說話時的語氣與眼神,也想起那些逐漸遠離的日常,那些我們以為來日方長的,往往在回頭時才懂得珍惜。 這是一篇關於記憶、親情與成長的文字,也是一封,寫給「那時的我們」的心裡信。
Thumbnail
❦ 莊小昕-avatar-img
2025/04/04
謝謝真然分享&提及,「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覺得是人生最大的遺憾…… 珍惜當下❤❤❤
真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04
❦ 莊小昕 謝謝您的文章喚起我這段回憶,進而於今天寫下它!
春捲不只是一道菜,而是一張張餅皮、一層層餡料,包住春天,也包住家的記憶。  
Thumbnail
心18-avatar-img
2025/04/03
心 一定會要:「花生粉多一點!」😍
真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03
心18 呵呵,我也是,還要多些糖粉。 再加辣炒的酸菜多一些,滋味真好!
當科技持續進步,我們是否有想過,誰被留在了資料之外?AI 的力量若要真正觸及貧窮,關鍵不只是演算法,而是那些來自生活現場、群體參與的觀察與經驗。本文結合國際觀點與個人記憶,反思科技與人之間是否能有一條溫柔、平等的路,讓我們從街頭到資料模型,都看見真實的人。
Thumbnail
真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01
雖然這篇文章談了很多科技應用、市民參與、大數據分析……但老實說,我腦海中最常浮現的畫面,其實是高鐵站外一位穿著單薄的老太太,在寒流夜裡發抖。 當時我心想:「我們談AI的力量、科技的未來,可是她現在就需要一頂帽子。」 我不確定 AI 能不能真正解決貧窮,但我知道,關注這個問題,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的開始。 你有曾經在哪個瞬間,對「貧窮」或「脆弱」有過特別強烈的感觸嗎?歡迎分享,我也還在尋找答案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