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檢討專欄運作和規劃,「美股投資十日談」能為你帶來什麼?
- 事不宜遲,立即👉訂閱。付費讀者專屬TG群組👉申請辦法。
- 加入免費👉Discord群組/TG Channel接收市場要聞、產業動態和更新通知。

過去一週,全世界投資人都在想,川普到底在想什麼?這篇文章我盡量不把川普假設為不可理喻的瘋子,嘗試用他的行動也隱含邏輯的角度,推測他背後的想法。這篇文章的推論不一定完全正確,但對投資者來說,在擬定應對策略時候,有必要把這部分的風險思考進去,同時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
市場兩種說法的轉移
先從市場上兩種主要的說法講起(川普推行「對等關稅」的目的):
- 【說法一】如川普一貫所宣稱,利用高關稅,強迫全世界製造業回流美國,「讓美國再次偉大」,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因此,高關稅就是目的本身。
- 【說法二】高關稅只是手段,強迫世界各國跟他談判,以美國為中心重構世界貿易體系。此後以雙邊貿易協定為主(像美墨加模式),而非世貿模式的多邊貿易體制。
最近美股止跌回穩一些,是因為市場的預期從剛開始的【說法一】,近日慢慢引導到【說法二】。也有很多新聞提到,川普身邊的人(像財長貝森特)建議川普,對外釋放訊息時候應該多把焦點放在「談判」,而不是「關稅」,不然股市會一直跌不停。
最近看到群益投信做的這張圖滿好的,可以視為現階段市場預期的總歸納:

簡言之,目前市場傾向認為,關稅只是「手段」,真正目的是要跟各國「談判」。但究竟要談什麼?目前尚存在分歧。較樂觀的觀點認為,只要各國趕快做一些讓利,讓川普找到下台階,這一輪關稅戰的最終階段會比外界預期更快到來。較悲觀的觀點認為,從目前川普跟很多國家的談判進度來看,川普並不急於談妥,他似乎另有盤算,這部分是現階段最大的未知數。
高關稅是目的嗎?
在討論川普在盤算什麼之前,還是先羅列一下【說法一】為何可能性不高的理據:
- 當代世界跟1930年代不同,歷經數十年轉化,全球貿易系統已經建立。美國作為全球最具消費力和影響力的市場,突然對世界絕大部分國家徵收高關稅,高關稅會把全球產業鏈卡死,對經濟的衝擊只能用海嘯來形容,堪稱「經濟核彈」。
- 川普一貫的論調是:當高關稅壁壘建立,企業考慮關稅成本以後,自然就能夠強迫他們選擇在美國本地設廠。很多人從學理角度,強調「高關稅」不一定能導致「製造業回流」。但川普未必會相信這種學理的說法,他搞不好真認為高關稅硬幹下去,製造業就會回流也說不定。但我仍然認為:川普的最終目的,並非利用高關稅達到全球製造業回流這個效果。
- 如果川普真心認為自己的高關稅政策有效,會導致大量製造業回流(畢竟都對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課下去了),目前很多配套政策是說不通的。最近有本書叫《帝國為什麼會衰敗》,就指出,川普的反移民政策跟「製造業回流」這個明面上目的背道而馳,現在美國的勞動市場根本無法承擔一堆汽車、成衣、鞋子什麼雜七雜八的製造業若全都逼回美國以後的勞動力需求(自動化也補不上)。換言之,「高關稅」與「反移民」是互相衝突的兩項政策,川普並沒有在政策上為「製造業回流」做準備。
- 在沒有足夠條件下,把製造業全部逼回美國,既沒這個條件,也缺乏效率。而且,川普的國際也並非完全的孤立主義,他只是不認同現在的多邊貿易體系而已,但他仍然會建立像「美加墨自貿協定」這樣的經貿關係。
因此,川普一直講「製造業回流」,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我猜主要目的有兩個:第一是選舉策略,討好他在美國的選民,他會試圖做出一些成績來交代,但應該不至於為了這個對全世界開地圖炮(美國也吃不下全世界的製造業);第二個是,明面上講「製造業回流」美國,但現在世界上最龐大的製造業在哪?是中國。因此這口號有點像是在「指桑罵槐」,正面看說是製造業回流美國,反面看才是主要目的,即把製造業從中國逼走。
如果我們具體看川普在針對哪些製造業在打,其實範圍是有限的。要嘛是牽涉經濟安全甚至國防安全的製造業,像是台灣的高端晶片製造。要嘛就是針對中國,像這一波「對等關稅」,蘋果公司的供應鏈就滿明顯被針對,也要求iPhone要回美國製造。至於東南亞很多勞力密集的製造業,似乎不在川普的射程範圍。像越南,從目前媒體看到的訊息來說,他並不在意越南的勞力密集製造業要不要搬去美國設廠、創造就業機會,他只關心越南在賺到美國的貿易順差後,自身種種的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對美採購,以及幫助中國洗產地的問題。
因此,歸納目前所有看到的訊息,「高關稅」本身並非川普最終目的,可能性相當高。
川普的決策思維
接下來要談一個問題,就是川普究竟在盤算什麼?他想跟各國談出什麼結果來?全球經濟需要為此付出多大的代價和不確定性?

早前《華盛頓郵報》有一篇報道,還原了川普在「對等關稅」的決策過程。報道說,川普的經濟團隊其實從他就職以來,就持續密鑼緊鼓籌備川普在競選時候承諾的「對等貿易」,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分析不同國家跟美國之間的貿易情況,包括各種商品、服務、政策差異以及可能產生的影響。團隊也有提出完整的方案清單,可以涵蓋不同貿易關係的狀況與選擇。不過,川普到最後仍然「依照直覺」,採用自己偏好的方法,一個非常簡單粗暴的公式,這個公式只有兩個參數:一個是美國和各國之間的貿易逆差,另一個是每個國家向美國出口商品的總金額。而且,川普直到週三下午一點左右才敲定方案,當時距離他在白宮玫瑰花園正式對外宣布這項重大措施,只有不到三個小時的時間。
這篇報道,有人覺得是《華盛頓郵報》故意在黑川普,指責川普亂來,決策也缺乏足夠的理據和邏輯,故而質疑報道本身的真實性。但我自己覺得這篇報道的可信度滿高的。
我採信這篇報道的理由是,這決策過程確實很川普。在川普第一個任期結束後,著名記者Josh Rogin採訪了非常多曾經參與決策的局內人,寫成《天下大亂》一書(譯者就是現在的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其中有一段讓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描述的是新冠肺炎爆發後,川普宣布中國旅遊禁令的過程,我直接抄錄如下: